三 重视朱子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矛盾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81
颗粒名称: 三 重视朱子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矛盾关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250-253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继承朱子文化与发展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朱子文化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平衡问题。文章还讨论了朱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朱子文化面临文化市场发展趋势所产生的迷茫。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深刻把握朱子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建设方向上的积极意义,护持住朱子文化在福建社会发展上的积极影响作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同样面临着一些困难。
  1.继承朱子文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的冲突。
  把握朱子文化在构建福建当代文化上的积极意义的首要困难是面临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的冲突。朱子文化相当强调家国意识和宗族观念,重德轻利,以道德人格为本,关注人的道德的纯洁性,其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社会价值观。闽北曾经一度是整个传统儒学文化的中心,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上的保守,明清以后其教育事业和人文事业反而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再也没能重现宋代时的辉煌。虽然闽北乃至整个福建很早就开始有了农业之外的商业贸易方面的发展,使其人文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局限,但从总体看,追求传统教化,重农纯朴仍然是山区地区基本的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与现代文明中的关注人的全面完整发展的人本价值观,崇尚科技理性,强调人权、自由和个人价值,以法律和道德并重制约社会秩序的一系列思想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在福建文化的现代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文明自觉不自觉地相遇和碰撞。朱子文化中强调的平均主义和现代文明的按劳分配原则,朱子文化中突出的中和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优胜劣汰观,传统人文中的安贫乐道与现代文明的提倡竞争,构成了两种文化理念和人文特点的差异与对峙。从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构建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资源来看,这种差异和对峙有可能引发福建省文化发展的目标模式、价值判断标准及行为准则取舍的困惑。而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之优势,常常会使传统文化包括其中的优秀文化在现实面前受到否定性、中断性的冲击;另一方面出于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和区域文化独立性的警觉,传统文化亦会表现出排斥外来文化和固守自身特质的韧劲。这种矛盾的解决是我们当前思考文化建设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
  2.汲取朱子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整体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随着对文化和文化生产力认识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定的心理积淀、学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我们是站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把握和发掘朱子文化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它们的再认识和它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比如朱子文化作为福建省传统学术中的优秀资源,却在它的原创地越来越起不到应有的影响作用,那里的人文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与沿海地区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而且,文化消费也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推动社会和谐前进和个人全面发展中,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闽北、闽西及闽东部分山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众的文化水平不高,获取和利用科技文化的能力较低,生存和发展观念落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程度较低,缺乏现代经济社会意识,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福建整体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提高山区民众文化素质,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的提升和文化普及的程度又往往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3.朱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的继承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难以协调。
  资源性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既要保护继承又要开发,继承在于发展,开发需要保护。相对于现代流行文化,传统文化是弱势文化,比如朱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欠缺足以支撑闽学的制度或组织(如传统中国历史上所见的科举考试制度,或过去闽北地区林立的书院、私塾等组织),已经完全不可能通过具体的学术或教育活动对社会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了。我们对朱子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也并不是为了夸大朱熹思想中所包含的某些不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所限定的恒常价值在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普遍性问题方面可能发生的影响和作用,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朱熹所阐发的义理命题的学术探讨,通过对他所提出的“家国天下”意识和接续“斯文”、承担“道统”的文化使命的透悟,在文化的方向上为当今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历史资源性的思想架构。钱穆先生曾说:“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①但是,在朱子文化的学术研究及其闽学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对社会教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实践措施的史料发掘和整理开发,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还不是非常充分。
  另一方面关于朱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关系的辩证认识,还难以落到实践,尤其是闽北部山区经济较为薄弱、资金短缺,要么开发不足,要么又急于利用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必然影响着文化资源保护和后续利用。一些有关朱子文化的开发是伴随着旅游文化资源的拓展而进行的,有的地方出现了盲目迎合旅游者的趣味和标准,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结果极其容易导致旅游地朱子文化真髓的丧失;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带来了朱子文化的某种商业化,流于表面的快餐化,等等。此外,目前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更多的是侧重于有形物质文化而非朱子文化这种维护开发时间比较长、经济效益小或表现不明显的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的文化类型,再加之文化现代化、一体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常常造成了这一类型文化资源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协调性的难以实现。
  4.朱子文化面对文化市场发展的趋向所必然产生的迷茫。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朱熹思想相对于其他传统儒学派别,不仅在于对儒家内圣心性之学所包含的普遍性价值的确认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进路之客观有效性的确认上。这使得这一学说不甘于要求人们只做某种只专注于探求形上义理的哲学家或只关注自我生命之解脱、安顿的人。这一学说主张的是实现儒家的“圣王”理想,要使自己的理论发挥某种影响社会人生的实际功效。朱子学说中的许多关于道德理想和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面对目前在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非理性倾向,以及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偏差,都与朱子文化构成了无法消解的内在矛盾和冲突。这就提出了一个朱子文化的现代社会适应性问题,即在其内部存在着文化的传承性和由于传承性而产生的分歧性也愈来愈大,甚至愈是强调传承性的时候分歧性愈大。虽然朱子文化写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受到政府的重视,然而一方面由于缺乏创造性的诠释;另一方面也由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与现代化的步调和市场化的现代生活脱节,而显得创造力不足,其理想性和可行性在某种程度上有显得逐渐模糊的趋向。
  再加上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冲击,朱子文化中的人文性和品味性受到了忽视,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群中贫富差距的显性化,文化均富问题被突显了出来,太贫者无力于享受文化成果,太富者则无心重视文化,而中产阶级者又往往受市场化、商品化等大众品味流行的影响。在这样的冲突情况下,朱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无力对现实文化问题进行纠错,也必然带来其对现实社会影响力的萎缩。

附注

①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张文彪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