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以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流转性奠定闽学极强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力的治学方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77
颗粒名称: 五 以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流转性奠定闽学极强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力的治学方向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闽学的发展历程、特色及其对教育复兴的贡献。文章指出,闽学经历了从判定为伪学到确立为官学,再到定于一尊的过程,其发展的一大突出特色是教育复兴,通过兴学育人、传道讲学充分发扬重教、兴学、育才的儒学文化传统。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闽学乃洛学南传之结果,由判定为伪学到确立为官学,再到定于一尊,历经几代人的传衍、笃力推行,除了理论创新上的巨大贡献之外,闽学发展的一大突出特色是教育复兴,通过兴学育人、传道讲学充分发扬重教、兴学、育才的儒学文化传统。也正是透过这一文化传统,闽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开放性思想体系,尤其是书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聚人才、激荡思想和传播新观念的重要平台。所有的理学家几乎都是从事终身教学的,也多半曾在书院进行过讲学活动,而闽学中的思想家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杨时一生讲学不辍,仅在东林讲舍前后讲学有十八年之久,明代著名的东林书院就建于东林讲舍旧址之上。到了晚年更是从游的学者不断,南宋度宗敕建龟山书院;游酢在武夷山的五曲筑讲学之所“水云寮”,理宗时敕建豸山书院;罗从彦作为上承二程、杨时,下启李侗、朱熹的闽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倡道东南,先后在洞天岩、南斋书院等处论道;李侗更是致力讲学论道接引后学,乃至后人感念其诚而建有延平书院祭祀之。到了朱熹,闽学之书院文化更是蔚为大观,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中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是经朱熹复建或修建而成的。由于朱熹树书院讲学之新风范,在他身后数百年来留下的书院书堂遍及各地,而闽北闽中更是比比皆是。书院不仅成为了闽学的思想学术基地,同时也是闽学人才诞生的摇篮,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区域文化发展,呈现出“中原文献,十九在闽”的繁荣之势。可见,通过书院体现出来的朱熹人格之感召、教泽之广被、学脉之传承、讲学之流风,处处可以看出朱熹及其闽学各个阶段代表人物所建立之思想体系的开放与交流特性。同时,闽学思想的形成与传播还体现在书院这种形式包容之下的寓政治、伦理思想于学术之中的活动过程,把义理之是非与生民之忧乐、政治之明暗、信仰之存灭等内容相交集,熔铸成极富思辨性的集大成之理学思想体系,大大提高了传统儒学的思维水平。
  可以说,自杨时、游酢将理学引进福建,通过讲学论道、研磨心得,培养了一大批闽学学者,实现了福建文化在思想学术层面的一次重大提升,从而刺激、催化、加速了东南地区特别是闽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因此,闽学的形成既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文化昌盛基础,同时也是闽文化的一次飞跃式发展。这一飞跃式发展实现了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学术文化的相融合,突显了几代闽学思想家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兼容并蓄的思维模式,最终实现以定儒学于一尊的方向来整合诸家、吸收异质文化以重建儒家,并进而推动儒学思想成为正统学术的理想目标。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张文彪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于东林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豸山书院
相关机构
南斋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林乡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