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严辨儒与佛、道之别,又会通佛、道之精要的文化趋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76
颗粒名称: 四 严辨儒与佛、道之别,又会通佛、道之精要的文化趋向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闽学在义理经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其研究路径。文章指出,闽学注重在儒学经典框架内,通过解读经学中之义理,论述自己的闽学思想。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儒学在受到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的冲击之后,宋代理学家多对佛、道持批判态度,但同时也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得不客观地承认佛、道两家哲学理论的可借鉴之处,尤其是许多地方用儒学之内容而借佛、道之形式,不仅丰富了自身而且以此区别于原始儒学的方向。闽学有不少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在治学初期出入佛、道,如杨时就曾与禅师交好,常借佛、道理论阐释儒学义理。罗从彦虽然从倡明儒学的必然性上坚决地批评了佛、道思想,但在不同方面同时也承认佛氏之学“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佛学有一条修养功夫的途径,又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架构,许多儒者不得不为其所吸引,闽学所提出的静坐观就烙有佛学理论的印迹。而在朱熹那里,综其大概,思想渊源中有众多源头活水,他的理学核心中不仅是吸取了圣贤的思想精华,而且也是折中融合了佛、道思想,他曾经回忆说过:“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有两册。”①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道”“理”“太极”是作为同等序列的范畴。在儒学的一贯思想中,道德根源于理性,道德境界同时也就是天地境界,二者不能有高下的区别,因为如果达不到对宇宙全体的认识,就谈不到真正的道德。因此必须借助道家思想于无形,把儒学传统的纲常伦理通过“理”这一最高范畴的普遍形式上升为宇宙本体的高度,实现儒学思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朱熹也折中融合佛释之学,他对“理一分殊”的解析便吸取了佛家中的“一多相容”思想精华,从而使得“理一分殊”成为其理学思想体系至为重要的命题。钱穆《朱子学提纲》中指出:“朱子于老庄两家颇多发挥,亦不全加废弃。其于释氏,尤其于禅宗,则特有精辨,于理学家朱子辟禅之语最多。后代理学家所辨儒释疆界,其说几全本于朱子。”②可以说,朱熹的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等思想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是朱熹纳佛、道入儒并不是简单拼凑,他对儒与佛、道的思想接轨下了很大的工夫。应该说,闽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佛、道两家理论采取既吸收又批判的两重姿态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体系逐渐成熟的必然选择。虽然这种必然选择也引来后人的各种非议,但是这种以闽学为主,吸收、融合佛、道的文化趋向,不仅没有减损闽学的影响,反而促进了闽学在各种思想流派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〇四。 ②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张文彪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