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熹对福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69
颗粒名称: 一 朱熹对福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224-228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朱熹在福建地区开展教育工作的情况,并探讨了福建地区书院教育和刻书业的兴盛与发展。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影响

内容

朱熹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朱熹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此朱熹自年轻时起就积极从事学校、书院教育活动。当时年仅25岁的朱熹在同安县主簿的任上就大力整顿教育,改革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试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进而振兴儒学以挽救南宋衰世。
  后来朱熹及其门人更极力推行书院制度和民间自由讲学。所谓“书院”的称呼最早见之于唐开元年间,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是进行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图书的地方,并不具有教育的职能。书院之成为私人教育机构,成为治学与教授生徒的地方,主要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代是书院教育的黄金时代。就福建而言,最早的书院是闽北建阳创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的鳌峰书院,由建阳熊秘所立。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0),又有黄峭在邵武建立和平书院。北宋时期,游酢、杨时等一干名儒讲学于闽北地区。从此,福建书院与理学传播发生了紧密联系。而到了南宋,在朱子及其门人的积极推动下,福建书院进入了发展最快、最繁荣的时期。
  朱熹在书院教育与推广中所起的作用,陈荣捷曾在其《朱熹与书院》一文中有如下的介绍:“朱子个人与二十四所书院有关,其中包括三所精舍。若干种类是相跨的。例如,朱子在这些书院中讲学,他也为这些书院题匾额。还有许多其他书院的关系,未记载或者隐没在地方志里,许多庙宇都建立起来祭祀他,还有许多祠堂的建立是为纪念他的来访。后来这些大多数的祠堂,都变成书院。戴铣在1506年所写的《朱子实纪》,他列举书院达二十八所。王先谦这位湖南大儒在1888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仅湖南一处,他举书院十所。除了一所以外,所有书院都在一种或他种方式与朱子有关。至少朱子有八位门人建立书院,其中尚有门人之父与门人之孙先后承建者。又至少有七人充任堂长。还有至少有六七人在书院中讲授,其中尚有一位门人有随游者数百人。还有至少三人很有名的在推行白鹿洞学规。朱子及门人,在推行书院制度上,在宋代较之其他社团,更为积极与活跃,那是毫无疑问的。”①曾有学者统计,朱熹在各地创建、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多达60多所。其中最重要的,在省外有经他修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和长沙岳鹿书院。在福建本地,则有由他亲手创建的四所书院,即建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和考亭书院,以及武夷山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在福建,朱熹亲自倡建创办、题匾、讲学过的书院还有会心书院(仙游)、蓝田书院(古田)、溪山书院(古田)、螺峰书院(古田)、龙峰书院(长乐)、同文书院(建阳)、温陵书院(泉州)、小山丛竹书院(泉州)、石井书院(泉州)、潭溪精舍(建阳)等。而朱熹的门人弟子在福建所建的书院则更多。福州一地,朱熹在《福州学经史阁记》中说:“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十人。”②朱熹高弟黄榦不仅在建阳修建了潭溪精舍、环峰精舍,同时也在福州附近的闽县办学,“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札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斖斖不倦”③。据史料上的不完全统计,宋代福州一带有书院54所。因此迨及南宋,福州已经成为“理学之邦”。吕祖谦的《冶城》一诗就形容道:“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淳熙《三山志》中也记载:“凡乡里各有书社。龙昌期咏福州诗云:‘是处人家爱读书。’程守师孟诗云:‘城里人家半读书。’又云:‘学校未尝虚里卷。’”④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福州的学风之盛,学生之多。而在闽北一带,建宁府、延平府、邵武等三地的书院也有三四十所之多。除朱熹亲自创建的书院外,多为朱熹弟子及二、三传门人所建,如西山精舍、庐峰书院、台溪精舍、文定书堂、南山书堂、云庄书院、紫之书院、溪山书院、梦笔山房、建安书院、凤岗书院、横渠书院、龟山书院、樵溪书院、云谷书院,等等。由此,在福州及武夷山两地形成了两大传播朱子理学思想的中心,并由这两地而影响闽南漳泉一带,波及莆田、仙游等地,福建全境遍布书院、精舍。
  福建书院教育的内容,在朱熹时,就是以孔孟思想及北宋时形成的二程、周(敦颐)、张(载)的理学思想为主。传统的儒学教育,都把“六经”作为主要的经典教材。朱熹认为,“六经”、《语》、《孟》,皆圣贤遗书,皆当读,但同时也更强调《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即《四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张《四书》的学习是更为基础的。朱熹的思想(包括教学的主张)在宋理宗时得到了充分肯定。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下诏曰:“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①理宗并亲自书写朱熹所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布于全国。从此朱熹的教育思想遂以官方的形式肯定下来,成为书院教育与科举考试的程式。
  朱熹对教育之内容的选定,与其对书院教育之目的、宗旨的主张是一致的。自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几乎所有的官学都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目的。因而陷入程式化的学习,却对人的素质与伦理道德的养化有极大忽略,这自然不合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曾对此种教育作了尖锐的批评,说:“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士之有志于义理者,既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辏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只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②由此可见,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立学教人”,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明人伦之本:“其教民之目,则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③朱熹及其门人弟子之所以大力主张并身体力行地倡办私学(书院),就是要以此避开官学的应试教育之弊,使儒生能真正认真学习圣贤之道,在学习中修养身心、诚意正心,进行道德修养的培炼。朱熹及其门人弟子在福建所长期坚持的这种教育实践,对于福建的人文教化发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讲到福建文化事业在南宋以后的发展,还必须提到刻书业。宋代刻书业的发展远超于此前的历朝百代,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宋代印刷术出现了重大的技术进步,毕昇的活字印刷出现使得印刷出版变得简便容易;二是北宋末年朝廷开放了印书之禁,民间与官方都可以印书,于是印书之风大盛。而作为南宋时期全国文化中心的福建,刻书业自然也十分兴盛。宋人叶梦得记载评价当时的雕版印刷业时说:“其精杭为最,其多闽为最,蜀皆次之。”①认为当时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中,杭州出版的书质量最为精良,闽地出版的书的数量最多,而四川在两方面都居于次之地位。历来的学者都认为叶梦得的评价大体是允当的。因为杭州出版业是由官府经营,杭州又是南宋的首都,故出书虽不多,然而质量最好。而福建的出版业则是民营的,故在质量上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闽地出版的书都是质量较差的,实际上,福建当时出版的书中有相当的部分是质量上乘的。
  福建刻书业之所以兴盛,有学者认为与朱熹有着密切关系。高令印先生就主张:“福建历史上刻版印刷业兴盛于宋代,是与朱熹及其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②此说有相当的历史根据。当时福建的出版印刷中心在建宁府,此地正处武夷山腹地。而南宋时武夷山已然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尤其是理学(闽学)的研究中心。闽北地区书院甚多,不仅招收了大量的理学弟子,更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或求学,或求交流研讨的学生、学者甚多。如此众多的儒生集聚,本就为出版印刷业打下了一个相当雄厚的市场基础。再加上朱熹及其门人不断地搜集整理理学书籍以及先儒遗著,也为出版印刷业提供了刊刻印行的材料。建宁府的印书中心为建安县的麻沙镇与崇化书坊。两地印书的数量与版本之多,使得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把麻沙、崇化两地合称之为“图书之府”。③朱熹也曾在《嘉禾县学藏书记》中说:“建阳版书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④朱熹的三传弟子熊禾(生活于宋末元初)更描述道:“目卷我考亭之阙里,实为崇化之书林,渊源又渐,文献足征,二帝三王以来之道,至此大明,四书六籍而下之文,靡所不备……光天薄海,无地不有其书。”①熊禾的这番话,一方面点明了朱熹与福建刻书版业之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建宁府当时的刻版印刷业的盛况。
  福建刻书业不仅在南宋时已成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而且至明朝时期更在全国独占鳌头。明代时,四川、杭州的刻书业已走下坡路,唯有福建的刻书业仍维持不衰。顾炎武曾说:“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②实际上,福建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市场经营性质的刻书业中心(因官府印书是非经营性的)。到了清代,则有汀州四堡刻书业的兴起。后来四堡,北京、汉口及江西浒湾被并称为清代四大刻书中心。福州地区自宋以后的刻书业也有很大发展,这与福州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是分不开的。福建刻书业的兴盛首先惠及的是福建文化教育事业,不论是人才的培育,还是学术的研究,都能提供相应的学习与研究的材料;其次,它极大地助推了朱熹及其闽学思想向全国的传播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宋代以后福建文化的历史地位,可谓功不可没。

附注

①台北《史学评论》,1985年第9期。 ②《朱子文集》卷八十。 ③《宋史》卷四二〇《黄榦传》。 ④淳熙《三山志》卷四十《世俗类》。 ①脱脱:《宋史》卷四十二,理宗纪。 ②《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九。 ③《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卷。 ②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5页。 ③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建宁府》。 ④《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 ①熊禾:《熊勿先生文集》卷五。 ②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平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梁开平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陈荣捷
相关人物
戴铣
相关人物
王先谦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程守师
相关人物
孟轲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叶梦得
相关人物
祝穆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书院
相关机构
长沙岳鹿书院
相关机构
溪山书院
相关机构
龙峰书院
相关机构
庐峰书院
相关机构
南山书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潭溪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西山区
相关地名
台溪乡
相关地名
龟山区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大明镇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麻沙镇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四堡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浒湾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