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64
颗粒名称: 一 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203-2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传入朝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初传阶段、广泛传播阶段和成为官方思想的阶段。文章还提到了朱子学在朝鲜的影响和具体代表人物,以及后期出现的朝鲜化的朱子学——退溪学。总的来说,文章对朱子学在朝鲜社会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朱子学在朝鲜的发展阶段和学派分化情况。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朱子学大约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开始传入朝鲜,经过高丽王朝时期100多年的引进、传播和发展,到14世纪末成为朝鲜李朝的建国理念(即官方哲学),15世纪初,朱子学成为朝鲜正统的官方思想,并在16世纪中叶出现了朝鲜化的朱子学——退溪学,对此后500余年间朝鲜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期,为朱子学的初传阶段。嘉定十七年(1224)春,朱熹曾孙朱潜弃官与门人叶公济等到达高丽全罗道的锦城,建立书院讲学,传播朱熹思想,这是朱子学在朝鲜民间传播之滥觞。而把朱子学引进高丽,引起统治者重视的则是由出使元朝的高丽使臣安垧、白颐正等人。安珦(1243—1306)为高丽忠宣王的宠臣,曾随从忠宣王入元,得以接触朱子学。1289年,安珦在元大都得到新刊《朱子全书》,认为它是孔孟儒教之正脉,归国后便在太学讲授朱子学,“横经受业者动以百计”。③他十分推崇朱熹,“晚年常挂晦庵先生像,以致景慕,逐号晦轩”。④安珦弟子白颐正也是忠宣王的侍臣,1298年随忠宣王到元大都燕京,居留十多年,一方面学习研讨朱子学,一方面把大量程朱理学典籍带回国内。《高丽史》载:“时程朱子学始行中国,未及东方。颐正在元得而学之。东还,李齐贤、朴忠佐首先师受珠(颐正)。”①安珦的另一名弟子权溥,则在出版朱子学著作方面颇有建树。权溥“尝以朱子四书集注建白刊行,东方性理之学自权溥倡”。②
  朱子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之所以会在此时传入朝鲜,一方面与高丽同元朝的密切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朝鲜三教并存的历史与三教合流的趋势有关。可以说,正是朱子学北传并在元朝取得统治地位,加之高丽同元朝频繁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为朱子学流入高丽疏通了渠道,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程朱理学在中国产生时,汲取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资料;适应了朝鲜三教并存的历史与三教合流的趋势也为其移植朝鲜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二是14世纪下半期,为朱子学的广泛传播阶段。安珦、白颐正等先驱者把朱子学引进高丽,开启了高丽朱子学之先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当时更多地还只是停留在对程朱理学著作的介绍和引进上,还来不及对程朱理学加以系统的研究和发挥,而且传播的规模尚局限于高丽上层极狭小的范围内。进入14世纪下半期,由于朱子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朝鲜半岛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为李朝开国后朱子学正式确立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对推动朱子学广泛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穑、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
  李穑(1328—1396)号牧隐,师承高丽名儒李齐贤。李齐贤(1287—1367)是权溥的女婿,曾跟随忠宣王滞留元大都30年,其学注重程朱的“敬以直内”,反对佛教和汉唐经学。李穑年轻时,曾以高丽使节书状官身份入元朝,后得元翰林称号。归国后,“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学者皆仰慕。掌国文翰数十年,屡见称中国”。③官至宰相。他在成均馆任大司成期间,以朱子学为教育内容并对《小学》作谚解,进行普及,任宰相期间,笃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建五部学堂,地方设乡校。史载:恭愍王十六年(1367)“重营成均馆,以穑判开城府事兼成均大司威,增置生员,择经术之土金九容、郑梦周、朴尚衷、朴宜中、李崇仁皆以他官兼教官。先是馆生不过数十,穑更定学式,每月坐明伦堂,分经授业。讲毕相与论难忘倦,于是学者尘集相与观感。程朱性理之学始兴”。①后来对朱子学有创见发挥的学者如郑道传、极近等,多出自李穑门下。
  郑梦周(1337—1392)号圃隐,曾任宰相,是同李穑齐名的高丽大儒兼重臣,历任成均馆博士、司艺、司成、大司成,热心讲授朱子学,“倡鸣濂洛之道。排斥佛老之言。讲论惟精,深得圣贤之奥”。②他在宰相任内,对推行朱子学不遗余力,“梦周始令世庶,仿朱子家礼,立家庙奉先祀”,“又内建五部学堂,外设乡校,以兴儒术”。③他对朱子学的阐发,同代人颇为折服。“时经书至东方者,唯《朱子集注》耳,梦周讲说发越,超出人意,闻者颇疑。及得胡炳文四书通,无不吻合,诸儒尤加叹服。”④李穑曾高度评价郑梦周:“梦周论理,横说竖说无非当理,推为东方理学之祖。”⑤
  郑道传(1337?—1398)号三峰,他不仅是高丽两班改革派的干城,也是李朝开国思想理论基础的奠基人。他“发挥天人性命之渊源,倡鸣孔孟程朱之道学,辟浮屠百代之诳诱,开三韩千古之迷惑,斥异端邪说,明天理正人心吾东方真儒一人而已”。⑥权近(1352—1409)号阳村,高丽朱子学先驱权溥之子。他的思想前期受李穑影响,政治上取温和的改良立场;后期则更多受到郑道传影响,转向激进的改革论。权近的重要著作有《五经浅见录》《入学图说》等。《五经浅见录》是继承权溥倡议出版《朱子四书集注》后,按照朱子学观点阐释五经的重要理学著作,李朝时期刊行多种四书五经的注释书,溯其发端盖出于权近的《五经浅见录》;《入学图说》则是朝鲜最早的一部理解朱子学观点的入门向导书,其影响更是远及日本。
  这一时期的高丽朱子学,正是经过李穑、郑梦周、郑道传及权近等的大力推动,加之它适应了当时改朝换代的社会需要,因此,它被要求改革的新进两班官僚所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思想武器,新王朝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三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朱子学成为朝鲜李朝(1392—1910)正统的官方思想,并在16世纪中叶出现了朝鲜化的朱子学——退溪学。
  1392年李朝开国。李朝统治者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李朝开国到1876年日本势力入侵朝鲜的近500年间,朱子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甚至同朱子学对立的学说也只有借助朱子学的外衣才能存在。这一时期的独尊儒术政策,为朱子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朝鲜化的朱子学——退溪学。
  退溪学的代表人物李滉(1501—1570),字景浩,号退溪,是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象》、《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李退溪终身尊信朱熹的思想和学问,武夷山是朱熹晚年弃官隐居和沈潜学问的地方、陶山是李退溪隐居的地方,自古以来又叫作武夷。1183年4月,朱熹54岁时,在武夷山建盖了精舍,翌年写了著名的《武夷棹歌》十首,因物寄兴,沿着武夷山的九曲描写了名胜和景物特色。退溪阅读了《武夷山志》之后,从想象中游览了朱熹隐居的武夷九曲,继承了朱熹《武夷棹歌》的形式,写了《次武夷棹歌》十首,引端了后来韩国各地指称九曲的潮流。如18世纪后期李野淳等人进行的陶山九曲的设定和有关诗歌的创作,他的《陶山九曲》诗次韵朱熹的《武夷棹歌》,又把李退溪的《次武夷棹歌韵》的意向当基础,描写了陶山一带的山水风光。退溪的《武夷棹歌》和韵不仅形成了韩国诗歌史的传统脉络,而且退溪学派的人往往把陶山九曲看成想象武夷和学习朱子的体验空间。①在哲学上,李退溪直宗朱熹,持“理一元论”观点,主张理贵气贱说和理气互发说,重视实践意义的“敬”,强调世界万物产生于“理”,“凡事皆能然必然者,理在事先”。在理气关系上,他主张“理为气之帅,气为理之卒”,“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动静乎”。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先知后行”,强调“性”有纯善无恶的“本然之性”和善恶不定的“气质之性”之区别,提出“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的观点,开启了朝鲜数百年“四端七情理气之争”之先河。其所创建的陶山书院,至今仍是韩国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退溪学目前在东亚地区有很大的影响。由首尔退溪研究院创办于1973年的《退溪学报》,至今已经发行了一百多期。由退溪学釜山研究院创办的《退溪学论丛》至今也已发行了十余辑。退溪学国际会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以上。韩国首尔和釜山、日本东京和福冈、中国北京以及香港和台北等城市都曾主办过研讨会。退溪性理学、退溪诗学等相关专题的研究始终都是学界的热点。
  这一时期朝鲜朱子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李珥。李珥(1536—1584),字叔献,号栗谷、石潭、愚斋,世称栗谷先生。1558年去陶山拜李混为师。1564年考中生员、进士科和明经科,历任户曹佐郎、吏曹佐郎、户曹判书、大提学等官职。在因病辞官期间,他回到地方专心从事书院教育事业,著有《栗谷全书》44卷。李珥反对“理气互发论”,主张“理气兼发论”,创立了朝鲜朱子学的新学派即“主气论”学派。他认为世界是由“气”和“理”所构成,“非理则气无所根柢,非气则理无所依著”,理气“浑沦无间”,“实无先后之可言”,同为世界万物之源。但他又认为如论理气先后之分。则“理是枢纽根柢,故不得不以理为先”。在认识论上。他强调感官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反对李滉在“性”“情”上的“四七说”,提出“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观点,认为七情以外无四端。李滉、李珥的“四七论争”,开拓了朝鲜朱子学的新领域,后与李滉一起并称为朝鲜思想界的“双璧”“二大儒”。
  以李滉为中心的岭南学派(主理派)和以李珥为代表的畿湖学派(主气派)的论辩持续了长达三百年之久,而这也是朝鲜朱子学的成熟期和巅峰期。到了16世纪末,朱子学逐渐从学术论辩转到与理论研究无关的“礼论”等问题,甚至成为争权夺利的党争工具。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畿湖学派分化为“老论”和“少论”。“老论”学者将朱子学化为绝对理念,并以自己的理论为朱子学正统。“少论”学者则反对朱子学绝对化甚至批判朱子学,还出现了郑齐斗(霞谷,1649—1736)这样的朝鲜阳明学大家。与此同时,岭南学派中则出现了“实学”之风,从“利用厚生”的观点来批判观念化的朱子学,谋求儒学的新方向。如以金正喜(1786—1856)为代表的“实事求是学派”,主张在研究经典时依确实的考证,理解文本真正的意义;以李翼(星湖,1681—1763)为代表的“经世致用学派”(关心土地制度和行政改革)和以朴趾源(1737—1805)为中心的“北学派”(振兴农业、主张工商业的流通和生产技术革新)则主张理论研究要对现实社会的文物制度和社会文化政策有贡献。实学派观点的集大成者是丁若镛(茶山,1762—1836)。他主张土地和社会制度改革,重视科技,这既使朝鲜从性理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也间接加速了朱子学在朝鲜的衰落。

附注

②文中所说的韩国朱子学研究指的是朝鲜半岛(包括今天的韩国和朝鲜)的朱子学研究。 ③《高丽史》列传卷十八。 ④《高丽史》列传卷十八。 ①《高丽史》列传卷十九。 ②《高丽史》列传卷二十。 ③《高丽史》列传卷二十八。 ①《高丽史》列传卷二十八。 ②《高丽史》列传卷三十。 ③《高丽史》列传卷三十。 ④《高丽史》列传卷三十。 ⑤《高丽史》列传卷三十。 ⑥《高丽史》列传卷三十三。 ①林鲁直:《退溪学派的〈武夷棹歌〉受容和陶山九曲》。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妍妍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李朝
相关人物
朱潜
相关人物
叶公济
相关人物
李齐贤
相关人物
朴忠佐
相关人物
权溥
相关人物
李穑
相关人物
郑梦周
相关人物
郑道传
相关人物
金九容
相关人物
朴尚衷
相关人物
朴宜中
相关人物
李崇仁
相关人物
胡炳文
相关人物
李滉
相关人物
李退溪
相关人物
沈潜
相关人物
李野淳
相关人物
李珥
相关人物
李混
相关人物
郑齐斗
相关人物
金正喜
相关人物
李翼
相关人物
朴趾源
相关人物
丁若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首尔退溪研究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高丽营镇
相关地名
始兴县
相关地名
干城乡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陶山镇
相关地名
九曲街道
相关地名
东釜山乡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石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