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化思想比较的研究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60
颗粒名称: 四 文化思想比较的研究方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93-19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外朱子学研究的文化思想比较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注重比较朱子思想与异质哲学体系中的相关思想,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彼此借鉴,开拓出哲学新路。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这种研究方法与哲学式义理分析方法有类似之处,注重引用中国哲学之外的概念和思想(特别是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思想)对朱子思想进行哲学分析。但与哲学式义理分析方法中引用西方概念为分析朱子思想服务的目的不同的是,文化思想比较的方法着眼点在于比较朱子思想与异质哲学体系中的相关思想,以期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彼此借鉴,开拓出哲学新路。
  用比较方法从事朱子学研究的进路在北美和欧洲朱子学界比较流行。考虑到欧洲朱子学界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如葛拉夫神父(Olaf Graf)、布鲁斯(J.Percy Bruce)、李约瑟(Joeeph Needham)等——并未有朱子学比较研究的专著问世①,且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并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在本节中以北美朱子学界的比较研究为例进行讨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英译朱子文献的匮乏,北美朱子学界的比较研究基本停留在以西方哲学为主、朱子学为辅的阶段。以霍金(WilliamE.Hocking)的文章ChuHis's Theory ofKnowledge(《朱熹的知识论》)②为例。这是20世纪美国学界专事朱子思想研究的首篇论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霍金教授在此文中大体是在西欧的朱子学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朱子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因而他对朱子思想本身的把握(以及朱子思想与斯宾诺莎、柏格森思想的比较)不尽如人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将朱子思想用作阐述斯宾诺莎和柏格森思想的工具。这种缺憾也体现在之后的朱子学比较研究论文中③。这种情况在陈荣捷诸本朱子学考证英文著作④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所改观。
  大体而言,当代北美朱子学界的比较研究方法注重于发掘中西文化之间共有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这种发掘呈现出两种走向。一是发掘朱子思想与西方哲学体系相关思想(以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阿奎那、莱布尼茨、怀特海的思想最为常见)的相通处。这一研究走向比较容易流于为比较而比较,在研究深度上略有欠缺,故而只是散兵游勇式地体现于不同学者零星发表的文章中①。另一种走向是通过探讨朱子思想在西方相关话题的思想争论中所可能发挥的调解作用,从而既为西方哲学的现存困境提供可能出路,又为重新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研究走向在深度和分析的细致程度上都超过了前一种走向,因而成为从事比较研究的北美朱子学者的首选。除了许多知名学者发表的一系列这方面的比较研究的论文②之外,白诗朗(John Berthrong)的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Whitehead,Neville,and ChuHsi(《论创造性:怀特海、南乐山与朱熹的比较》)③和秦家懿(Julia Ching)的The Religious Thought ofChuHsi(《朱熹的宗教思想》)④是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两部专著⑤。
  虽然白诗朗不是朱子研究的专家,虽然朱子并不像怀特海(A.N.Whitehead)和南乐山(R.C.Neville)那样对上帝本性之类的神学话题或者上帝与创造性的关系这样的主题有过深入讨论,但白诗朗(1998)还是通过考察怀特海和南乐山在“创造性”(creativity)——特别是创造性与上帝本性的关系——观念上的分歧以及朱子对“道”(及“理”“太极”)的生生不息和“诚”“仁”等观念的阐述,颇有新意地论证了怀特海和朱子在关于创造性的观念上所可能达成的共识①。这为怀特海回应南乐山的质疑提供了契机,并为重新思考和阐述“存在”(beings/Being)、“过程”(process)、“本体论”(ontology)、“宇宙论”(cosmolo-gy)之类的西方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这种视角在客观上也为重新审视朱子学界对朱子哲学(甚至是理学传统)的通见提供了契机。
  秦家懿(2000)对北美朱子学比较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该书将朱子的核心思想界定为宗教性的,将朱子的“太极”概念视为一种富有动态的、类似宗教观念中的绝对存在或终极实在的东西,并认为被朱子学界视为核心的“诚”“敬”等概念其实是为直接而无中介地领悟这种终极实在服务的。但同时朱子又通过“理”概念保持着超越向度与内在向度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是一种颇为新奇的朱子学诠释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朱子学界对推崇格物致知的朱子冠以“理性主义者”的标签,转而将朱子诠释为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宗教神秘主义者(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朱子的神秘主义是即内在而超越的,而不是单论彼岸世界的)②。其二,该书将朱子的宗教思想与西方的宗教哲学传统相比照,指出朱子的宗教观不同于西方唯物论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唯知论模式(以柏拉图传统和基督教的各种诺斯底派(Gnosticism)为标志),以中道的宗教观规避了上述两种模式的弊端③。其三,该书采用的是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心理移情”诠释学模式,从而能够在对朱子文本有同情之理解的基础上重构朱子思想。秦家懿对朱子文本的语意分析极尽细致,并在分析中将朱子思想中关于鬼神、礼仪、人性、教化等的重要观念整合起来,配以对从古到今朱子批判者的考察,这种主观地重构客观朱子学(主要是朱子宗教思想)的进路使得这本书成为英文学界中内容相当丰富的朱子研究参考书。

附注

①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这几位学者的朱子学比较研究的诚意和成果。只是因为他们的比较研究着意于在短小篇幅内(只是论文而不是专著)从速比较朱子思想与其他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异同,虽可能为朱子学研究提供某种西方新视角,但不免将西方概念和思想派别强加于朱子。参见Bruce对朱子的“太极”与斯宾诺莎的“上帝”特性的比较:ChuHsiandHisMasters.London:Probsthain,1923∶148,241;Graf神父对朱子与斯宾诺莎一元论的比较以及对朱子的神学观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有神论的比较:DschuHsi,Djin silu,die sunkonfuzianische Summamitdem Kommen-tar des YaTsai,Tokyo:Sophia University,1953∶278-297;以及Needham对朱子与怀特海、莱布尼茨机械论的比较:Scienceand CivilizationinChina(BookII):History o旷the Scientific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6:458、474、478、496-505 。 ②Harvard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ume l,1936∶109-127. ③ 如Paul E.Callahan. “Chu His and St.Thomas:A Comparison”.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on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Papers on China, Volume 4, 1950:1-23. ④对陈荣捷的这几本重要的朱子学考证著作的介绍,参见本文第一部分“声韵训诂的方法”。 ① 如, Andrew J.Dell'olio. “Zhu Xi and Thomas Aquina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 Self-Culti-vation”.Proceedings ofthe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77(2003)∶235-246.又如,Kenneth Dorter, “Metaphysics and Morality in Neo-Confucianism and Greece:Zhu Xi, Plato, Aristot-le,and Plotinus”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8.3(Sep 2009):255-276. ② 比较著名的有成中英(Cheng Chung-Ying)的论文“Ultimate origin,Ultimate Reality,and the Human Condition:Leibniz,Whitehead,and Zhu Xi”.Journal ofChinese Philosophy29.1(Mar2002):93-118.以及黄勇的一系列论文“Zhu Xi on Ren(Humanity)and Love:A Neo-ConfucianWay out of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Impasse”.Journal ofChinese Philosophy23.2(Jun 1996):213-235;“The Self-Centeredness Objection to Virtue Ethics:Zhu Xi's Neo-Confucian Response”.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84.4(Oct 2010):651-692;“Two Dilemmas in Virtue Eth-ics and How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Avoids Them”.Journal ofPhilosophical Research36(201 1):247-281. ③ New York:SUNY Press,1998. ④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⑤参见伍安祖《北美学界朱熹研究近况》,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注释,诠释,还是创构?》,刘笑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273页。 ① Berthrong, 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ChuHsi,Whitehead, andNeville, NewYork:SUNY Press 1998:74-79,111-141. ② Ching,Julia,The Religious Thought ofChu 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2-53、59-60、67、81、94、123-236、212-213、228. ③ Ching,Julia,The Religious ThoughtofChu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44-47、115-122、195-196、210-211.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赵妍妍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葛拉夫
相关人物
布鲁斯
相关人物
李约瑟
相关人物
霍金
相关人物
斯宾诺莎
相关人物
柏格森
相关人物
陈荣捷
相关人物
亚里士多德
相关人物
阿奎那
相关人物
莱布尼茨
相关人物
怀特海
相关人物
施莱尔马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