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史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58
颗粒名称: 二 史学的研究方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181-18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外朱子学研究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贡献,特别是在朱子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朱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脉络、朱子的教育、交游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这种方法比较多见于日本和北美的朱子学著作中,致力探究朱子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梳理朱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脉络(包括朱子一门的师承关系)、考察朱子的教育、交游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当代大陆学界的朱子学研究多拘于哲学领域的时代,海外学者的这些史学研究方法无疑是颇为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这些史学研究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朱子学研究——乃至宋儒研究——中认为宋代知识分子专注于“内向偏转”、醉心于修养心性的成见,表明宋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如朱子一般,积极关心参与政事和推进政治改革;同时,通过对朱子的思想及实践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讨,也为更好地还原和研究朱子思想的实态提供了依据。
  北美方面,陈荣捷、谢康伦(Conrad Max Schirokauer)、余英时和他的弟子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这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研究朱子学的政治、思想、实践活动背景做出了贡献。
  陈荣捷在朱子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著作中②:第一部是《朱子门人》(1982)③。陈荣捷在这本书中详细考察了朱子门人的人数构成、地理关系、社会背景、学术贡献等,是朱子门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第二部是他在1987年出版的文集ChuHsi:Lifeand Thought(《朱熹:生平与思想》)④,其中收录了考察朱子投身书院教育和朱子宗教生活的两篇论文。第三部是他在1988年出版的文集《朱子新探索》①,其中收录了他考察朱子的生平、居所、衣着、游历、教学、交游友人等生活化事件的多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陈荣捷在ChuHsi:Life and Thought(《朱熹:生平与思想》)和《朱子新探索》这两部著作中,都于朱子的实践活动上颇费笔墨,这可能源于陈荣捷对1982年由他牵头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朱熹国际会议的观感。参加1982年会议的学者既有当时中国哲学界的翘楚也有学界新秀,会议论文也颇具广度和深度,但是陈荣捷却在会议论文集ChuHsi andNeo-Confucianism②的编者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与会学者们“对朱熹的思想关注有余,却不够关注朱熹的个人生活”③。这就促使陈荣捷在之后的研究中努力填补这一研究空隙,发掘大量以往不被朱子学界注意的新材料,从而大大深化和细化了朱子研究的课题。
  谢康伦的朱子研究也是就朱子论朱子的进路,只是他的史学研究大致拘于对朱子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考察,而不似陈荣捷那般对朱子的家事、居游等日常活动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正因为研究范围相对狭窄,谢康伦在研究朱子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方面用功很深,史料处理上也很细致,与其他许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文献时断章取义的做法截然不同。他在博士论文The Political Thoughtand BehaviorofChuHsi(《朱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④中,除了参考《朱子文集》等朱子典籍,又遍参王懋竑《朱子年谱》、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等书,详细历述了朱子的政治活动(朱子辞仕致仕的经过及其政事)和政治理念(朱子的政论)。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发表了Chu Hsi's Political Career:A StudyinAmbivalence(《朱熹的政治生涯:一个两难的问题》)⑤,Neo-Confucians under Attack:The CondemnationofWei-hsueh(《受攻击的理学:质疑伪学》)①和ChuHsi's PoliticalThought(《朱熹的政治思想》)②三篇文章,其研究细化之功深得陈荣捷的赞赏③。
  余英时和田浩的史学研究方法不同于陈荣捷和谢康伦的就朱子论朱子的进路,他们师徒二人更倾向于走一种更纯粹的史学研究路数,即把朱子思想放在一种综合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为研究朱子思想和道学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在这个大前提下,余英时和田浩的研究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余英时师承于钱穆,更关注朱子时代的历史政治背景,而尽量避免对朱子思想和道学运动做纯粹哲学化的抽象讨论。他在自己的朱子学代表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④中用翔实的史证说明,对朱子和同时代的道学家来说,政治文化在逻辑上先于哲学思辨。他指出,道学运动远不是程朱学派一方的宏愿,而是多个道学派别交锋的结果;并且这种道学党争更多是以政见上的分歧——而不是哲学思想上的殊异——为基础的。比如,在探讨朱子继承程颐评论张载的《西铭》时由“民胞物与”概括出的“理一分殊”思想的篇章中,余英时指出,朱子对“理一分殊”的提倡是为了抗衡林栗等人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政治内涵的质疑。林栗固守君主专制,认为民胞物与暗示的“人人为兄弟”的思想可能引发天下混乱。而朱子则认为,民胞物与、理一分殊表达了士大夫须积极参与政府事务、与君共治天下这一社会政治理想。⑤
  相比之下,田浩更关注朱子时代的思想运动,对朱子时代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实则相对涉及得少些(当然,田浩对朱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如,书院教育对形成道学群体的影响,道学运动成员们参与的政治斗争,等等——也有诸多探讨,只是他并不认为这些社会政治环境是左右道学运动进程和朱子思想的决定性因素)。在他的两部朱子专著——Confucian Discourseand ChuHsi's Ascendancy(《儒家论述与朱熹之执学术牛耳》)①与Zhu Xi'sWorldofThought《朱熹的思维世界》②——中,田浩将考察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考察与朱子同时代的儒者(不仅是朱子门人)以及其他思想家在道学运动和朱子崇高地位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考察道学运动如何由最初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运动发展演变成思想运动,最终使道学在南宋末期正式成为思想上的正统学说。田浩认为,不论是朱子的崇高地位还是学界所谓道学运动的一致性,都是被后世神话化的表象。田浩将道学运动分为四个思想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的道学运动其领导人物各不相同,他们对“我们的道”“纯粹的儒者”“我们的学派”等道学运动中的关键字眼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朱子的崇高地位是在第三个阶段(朱子提出“道统”观念并与其他儒学派别发生思想冲突)和第四个阶段(朱子病逝后,其门人尊朱)才确立起来的③。在这个意义上,田浩认为,虽然朱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他并不是自道学运动伊始就被尊为道统象征的,毋宁说,他的崇高地位是在与其思想论敌的交锋中逐渐确立的;另外,道学运动的发展史表明,朱子的道学派别所抱持的政治信念和文化诉求是在与哲学思考的互动中逐渐确立其权威性的④。
  如果说北美朱子学界的史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究朱子学的政治、思想、实践活动背景,那么日本朱子学界的史学研究方法着力的方面则相对更为广阔。除了像吾妻重二的《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史的地平》①运用史学方法分析魏晋玄学和佛道思想与朱子思想的相互影响并考察朱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之外,日本朱子学界的史学研究方法还用于考察朱子思想的形成脉络。其中比较经典的作品有田中谦二的《朱门弟子师事年考》②、佐野公治的《四书学史研究》③、市来津由彦的《朱熹门人集团形成研究》④、明德出版社的《朱子学大系》⑤等。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这几部作品的内容。
  《朱门弟子师事年考》的成书灵感源于田中谦二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的朱子学共同研究班⑥。这两期研究班的成员们定期集体研读《朱子语类》,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专家的田中由此对朱子学产生了兴趣。他注意到,由于《朱子语类》是朱子的不同门人对朱子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那么,如果明确了这些门人师事于朱子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朱子思想的形成和变迁的原始轨迹。田中反复比勘《语类》中的双行小注和两名以上弟子同席记录之处,同时参考《朱子文集》及其他宋人的文集,最终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出版了至今仍被国际汉学界奉为朱子学研究经典之作的《朱门弟子师事年考》。佐野公治的《四書学史研究》考察的是朱子创立四书学及宋明学人对四书学的发展,是四书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市来津由彦的《朱熹门人集团形成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朱熹思想形成的“场”——北宋末南宋初的闽北程学》——论述二程之学于两宋初期在福建的发展。第二部分——《朱熹门人、交游者对朱熹思想的理解》——是全书的重点,考察了朱子交友、讲学、传道授业的过程。市来用小传和图表整理了朱子毕生的交游者及门人的资料,分析了朱子讲学的实态及其影响,并对朱子与何镐、廖德明等学者的交往讲学经历做了深入调查①。
  相比于田中、佐野、市来等学者对朱子思想在特定时段内的形成脉络的专注,日本朱子学界的另一大部头作品《朱子学大系》的视野则更为开阔。这套由八十余位学者共同执笔的全十四册丛书涉及朱子学形成的思想背景(第一至第三卷)、朱子的主要论著(第四至第九卷)、朱子学在明清时期的展开(第十、第十一卷)以及朱子学在朝鲜与日本的研究概况和发展历程(第十二至第十四卷)。同时,这套丛书还收录了钱穆、唐君毅、秦家懿、陈荣捷等许多海外知名学者在朱子学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和通论性文章,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附注

②陈荣捷另撰文数篇,专从史学角度进行朱子研究。如,“Chu His's Completion of Neo-Confucianism”,Francoise Aubin(ed.).Sung Studies,inMemoriam Etienne Balazs,2d,ser.I.1973∶59—90。囿于篇幅,本文不另作详细介绍。 ③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④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7。 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本书的英译改订版为Wing-tsit Chan,Chu Hsi:NewStudi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②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③Wing-tsit Chan.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12。 ④Thesis(Ph.D.).Stanford University,1960 ⑤In:Arthur Wright,Denis Twitchett(eds.).Confucian Personalit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162—188。 ①In:John Haeger(ed.) . Crisisand ProsperityinSung China.Tucson: Arizona University,1975∶163—198. ②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8:127—148. ③参见Wing-tsit Chan. “The Study of Chu His in the West” .Journal ofAsianStudies.Vol.XXXV.No.4∶568,572。在近期的研究工作中,谢康伦似乎将关注点扩展到了对朱子历史思想的研究。参见Conrad Schirokauer, “Chu Hsi's Sense of History”In:Ed.Robert Hymes,Conrad Schirokauer(eds.) .Ordering the World:Approachesto State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193-220. ④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⑤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卷一,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0—218、238—239页。 ①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 Press,1992. ②本书的英文版于1992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本书的中文版问世,同样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重视。田浩在综合海内外学者对此书的意见的基础上,于2009年9月在该书的中文增订版中新增了“朱熹的祈祷文与道统观”一章,回应学界同仁对他在书中“过度强调朱子领导道学的企图”的质疑。另外,田浩还撰文从通经致用的角度对当代儒学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做了探讨。这些新增内容都收录于本书2011年的版本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Tillmman,ConfucianDiscourseand ChuHsi Ascendanc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133-144,235-250. ④Tillman, Confucian Discourseand ChuHsi's Ascendanc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251-263. ①东京:创文社2004年版。 ②《东方学报》(京都)第44、第48册,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3、1975年版。后于2001年被收入《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三卷(东京:汲古书院2001年版)。 ③《东洋学丛书》,东京:创文社1988年版。 ④《东洋学丛书》,东京:创文社2002年版。 ⑤诸桥辙次、安冈正笃监修,阿倍吉雄、市川安司、冈田武彦等任编集委员,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1983年版。 ⑥京都朱子学共同研究班分两期,第一期名为“朱子研究”,为期6年(1970—1975);第二期名为“《朱子语类》研究”,为期两年(1975—1976)。研究班的成员们主要是京都大学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家相约定期集体研读《朱子语类》,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提供研究朱子的新视角。这两期研究班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田中谦二的《朱子弟子师事年考》便是其中之一。 ①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4、303—304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赵妍妍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陈荣捷
相关人物
谢康伦
相关人物
余英时
相关人物
田浩
相关人物
王懋竑
相关人物
陈邦瞻
相关人物
余英时
相关人物
田浩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林栗
相关人物
廖德明
相关人物
唐君毅
相关人物
秦家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新发朝鲜民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