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据陈荣捷的考证,欧美人士关注朱子学的初衷乃是通过研究朱子及其他理学思想中的“天”之含义来解决西方传教士们就如何用中文翻译God一词而产生的争论(参见Wing-tsitChan. “The Study of Chu His in the West”.Journal ofAsian Studies.Vol.XXXV.No.4:555)。但北美学界对朱子的真正关注是以对朱子典籍的著译为开端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eman)于1849年在自己创办的《中国丛报》上选译了《朱子全书》中关于宇宙、天、地、人和鸟兽等的论述,这是美国学界最早的对朱子文本的翻译。参见E.C.Bridgeman.“Notices of Chinese Cos-mogony: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heaven, earth, man, beasts, etc.”, Chinese Repository, VolumeXVⅢ,1849∶342-347.
①黄俊杰曾有一文《战后美国汉学界的儒家思想研究(1950—1980):研究方法及其问题》,讨论的是战后美国汉学界儒学研究状况,并选取了一些当代美国汉学界的代表作作为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样本(参见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426页)。但这篇文章并不是专论朱子学方法论的。
②西宫:后藤俊瑞博士遗稿刊行会1964年版。
①徐宏兴主编:《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明德出版社1996—1999年版。
③第一一三册,东京:汲古书院1991、1994、1998年版。
④汤浅的日译本被收入《中国文明选》第4、第5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1974年版。
⑤《孔子全书》全十册,东京:明德出版社1999—2006年版。
⑥东京:白帝社1988年版。
⑦《中国古典新书续编》第16册,东京:明德出版社1992年版。
①《中国的古典》,东京:讲谈社1986年版。
②《中国古典新书续编》第11册,东京:明德出版社1989年版。
③《人与文化丛书》第19卷,东京:人と文化社1996年版。
④《中国古典新书》,东京:明德出版社1984年版。
⑤《中国古典新书续编》第2册,东京:明德出版社1985年版。
⑥《汲古选书》第14卷,东京:汲古书院1994年版。
⑦《东洋古典学研究》第20集,广岛:东洋古典学研究会2005年版。
⑧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7、294、300、301、311页。
⑨ Wm.Theodore de Bary, Wing-tsit Chan, Burton Watson(eds.) .Source ofChinese Tra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⑩Ibid.:534—557.
⑪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本书的中译本在1993年由杨儒宾、吴有能等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出版。
①Wing-tsit Chan,Reflections on ThingsatHand:TheNeo-CoNFuciAn AnTHoLog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②陈荣捷对《近思录》的评注内容经过增补修订,于1992年单独出版为一本专著《近思录详注集评》(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这本书的中文简体版在2007年问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④Gardner,Learningtobe a Sage:Selections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Master Chu,Arranged Topi-call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10—81.
⑤Ho Kien Fou:Hsien hsien,1906∶171—194;2nd edition,1930∶187—197。戴遂良选译了《朱子全书》所采《朱子语类》中的理气、阴阳、性命等62条目。
①Bruce将他译注的《朱子全书》第42—48章独立成书,名曰The Philosophy ofHumanNa-ture(London:Probsthain,1922)。
②L'Ideée de DieuchezMalebranche et l' idée de li chezTchou Hi.Paris:Librairie PhilosohiqueJ.Vrin,1942.
③Dschu Hsi,Djinsilu,die sunkonfuzianische Summa mitdem Kommentar des Yd Tsai.Tokyo:Sophia University,1953,第二、三编。
④东京:日光书院1949年版。该译著的修订本被收入《世界文学大系》第69卷,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版。
⑤收录于《新订中国古典选》第1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66年版。
⑥《新订中国古典选》第4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67年版。
⑦赤冢忠的译本收录于《新释汉文大系》第2卷,东京:明治书院1967年版。金谷治的《大学·中庸》收录于《世界文学大系》第69卷,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版。后经增补,收入筑摩书房的《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18卷,1971年版。俣野太郎的《大学·中庸》收录于《中国古典新书》,东京:明德出版社1968年版。
⑧《新订中国古典选》第4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67年版。
①比如,岛田在解说《大学》时,论及了王阳明的学说,以比较朱子的学说;而在对《中庸》进行注释时,则特别又参考了日本儒者太田锦城的《中庸原解》、佐藤一斋的《中庸栏外书》等。
②《大学译注》与《中庸译注》以唐代石经《礼记》为底本。
③《大学章句译注》与《中庸章句序译注》依据的是吴志忠的嘉庆刊本《四书集注》。
④参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280页。
⑤汤浅的日译本被收入《中国文明选》第4、第5卷,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1974年版。市川的日译本被收入《新释汉文大系》第37卷,东京:明治书院1975年版。
⑥东京:岩波书店1940年版。秋月的译本还参考了日本儒者中村惕斋的《近思录示蒙句解》,可惜的是,这一译本现已绝版。
⑦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①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陈荣捷另撰文数篇,专从史学角度进行朱子研究。如,“Chu His's Completion of Neo-Confucianism”,Francoise Aubin(ed.).Sung Studies,inMemoriam Etienne Balazs,2d,ser.I.1973∶59—90。囿于篇幅,本文不另作详细介绍。
③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④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7。
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本书的英译改订版为Wing-tsit Chan,Chu Hsi:NewStudi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②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③Wing-tsit Chan.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12。
④Thesis(Ph.D.).Stanford University,1960
⑤In:Arthur Wright,Denis Twitchett(eds.).Confucian Personalit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162—188。
①In:John Haeger(ed.) . Crisisand ProsperityinSung China.Tucson: Arizona University,1975∶163—198.
②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8:127—148.
③参见Wing-tsit Chan. “The Study of Chu His in the West” .Journal ofAsianStudies.Vol.XXXV.No.4∶568,572。在近期的研究工作中,谢康伦似乎将关注点扩展到了对朱子历史思想的研究。参见Conrad Schirokauer, “Chu Hsi's Sense of History”In:Ed.Robert Hymes,Conrad Schirokauer(eds.) .Ordering the World:Approachesto State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193-220.
④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⑤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卷一,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0—218、238—239页。
①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 Press,1992.
②本书的英文版于1992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本书的中文版问世,同样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重视。田浩在综合海内外学者对此书的意见的基础上,于2009年9月在该书的中文增订版中新增了“朱熹的祈祷文与道统观”一章,回应学界同仁对他在书中“过度强调朱子领导道学的企图”的质疑。另外,田浩还撰文从通经致用的角度对当代儒学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做了探讨。这些新增内容都收录于本书2011年的版本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Tillmman,ConfucianDiscourseand ChuHsi Ascendanc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133-144,235-250.
④Tillman, Confucian Discourseand ChuHsi's Ascendanc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251-263.
①东京:创文社2004年版。
②《东方学报》(京都)第44、第48册,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3、1975年版。后于2001年被收入《田中谦二著作集》第三卷(东京:汲古书院2001年版)。
③《东洋学丛书》,东京:创文社1988年版。
④《东洋学丛书》,东京:创文社2002年版。
⑤诸桥辙次、安冈正笃监修,阿倍吉雄、市川安司、冈田武彦等任编集委员,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1983年版。
⑥京都朱子学共同研究班分两期,第一期名为“朱子研究”,为期6年(1970—1975);第二期名为“《朱子语类》研究”,为期两年(1975—1976)。研究班的成员们主要是京都大学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家相约定期集体研读《朱子语类》,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提供研究朱子的新视角。这两期研究班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田中谦二的《朱子弟子师事年考》便是其中之一。
①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4、303—304页。
①参见岛田虔次《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宁天平译,《中国哲学》第7辑,第146—158页;《日本における歴史学の発達と現状》“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卷,第328—329页,国际历史学会议日本国内委员会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9年8月版;后藤延子:《朱子学研究の現状と課題》,《历史学研究》第421号,第28—34页、27页,东京:青木书店1975年版。
②宇野哲人著有《支那哲学の研究》(东京:大同馆1920年版)以及《二程子の哲学》(收录于:井上哲次郎编《哲学丛书》第一卷第三集,东京:集文阁1900年版;后于1920年11月出版了单行本,东京:大同馆)。他的译著《四书讲义:大学》(东京:大同馆1916年版。东京:讲谈社1983年新版)、《四书讲义:中庸》(东京:大同馆1918年版。东京:讲谈社1983年新版)以及《论语新释》(东京:弘道馆1929年版。东京:讲谈社1980年1月新版)等书籍曾多次重版,至今仍拥有广泛读者,影响巨大。
③东京:宝文馆1924年版。
④东京:宝文馆1954年版。中译本为马福辰译,《中国近世儒学史》(全二册),收录于“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四辑,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1957年4月。
⑤《朱子的哲学》, 《世界哲学大系》,东京:圣山阁1926年版; 《朱子的实践哲学》(1937);《朱子的伦理思想:续朱子的实践哲学》,西宫:后藤俊瑞博士遗稿刊行会1964年版。这本书是后藤的遗稿,由其弟子整理出版。
⑥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1983年版。
⑦东京:春秋社1969年3月版(1979年改订本)
⑧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版。
①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278—279页。
②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版。
③垣内所说的广义“心学”是与阳明学的狭义“心学”相对的。称朱子学为“心学”意在表明心的问题(或者说心与理的异同分合和相互关系)是朱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阳明的狭义心学则主张心即是性。
④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⑤东京:弘文堂书房1948年版。东京:筑摩书房1976年再版。
⑥京都:同朋舍1981年版。
①东京:研文出版1999年版。
②据记载,安田曾通读朱子文集,并将《朱子语类》翻为日文。参见岛田虔次《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宁天平译,《中国哲学》第7辑,第146—15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③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②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③陈荣捷:《朱学论集》,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④陈荣捷:《朱学论集》,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⑤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① Munro,Images ofHumanNature:A Sung Portrai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192-232.
② Munro,Images ofHumanNature:A Sung Portrai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18-19,28,155-191.
③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5.
④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⑤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①这是由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在东亚开创的传教策略,通过把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拉近在东亚儒学圈中生活的民众与传教士之间的心理距离,方便传教。这一策略后来被美国的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等新教传教士所继承和发展。
②这一讨论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就已开始。当时以利玛窦为首的教士们主张,儒家所言的“天”和“上帝”即是天主教所说的“天主”。而以龙华民(Longobardi)神父为首的教士们则以《性理大全》为据,认为儒家并没有真正的作为人格神的God的概念。18世纪初,法国哲学家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著书专论朱子及其门人与基督教哲学家关于上帝的存在和性质之间的区别,释朱子及其门人为无神论者。至此,关于朱子神学观的讨论正式开始。
③Science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BookⅡ):History ofthe Scientific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6:412、453-493、510、542、558-559、579.
① In:Journal oftheNorthChinaof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49,1918∶1 1 1-127.
② London:Probsthain,1923.
③ Hamburg:Friederichen,de Gruyter and Co.,1938.
④ 参见萨金静的博士论文TschouHi contre le bouddhisme(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1 955) 和论文 “Les Debats personnels de Tchou Hi en matiere de methodologie” .In:Journal Asia-tique,253.1955:213—228。
①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这几位学者的朱子学比较研究的诚意和成果。只是因为他们的比较研究着意于在短小篇幅内(只是论文而不是专著)从速比较朱子思想与其他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异同,虽可能为朱子学研究提供某种西方新视角,但不免将西方概念和思想派别强加于朱子。参见Bruce对朱子的“太极”与斯宾诺莎的“上帝”特性的比较:ChuHsiandHisMasters.London:Probsthain,1923∶148,241;Graf神父对朱子与斯宾诺莎一元论的比较以及对朱子的神学观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有神论的比较:DschuHsi,Djin silu,die sunkonfuzianische Summamitdem Kommen-tar des YaTsai,Tokyo:Sophia University,1953∶278-297;以及Needham对朱子与怀特海、莱布尼茨机械论的比较:Scienceand CivilizationinChina(BookII):History o旷the Scientific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6:458、474、478、496-505 。
②Harvard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ume l,1936∶109-127.
③ 如Paul E.Callahan. “Chu His and St.Thomas:A Comparison”.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on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Papers on China, Volume 4, 1950:1-23.
④对陈荣捷的这几本重要的朱子学考证著作的介绍,参见本文第一部分“声韵训诂的方法”。
① 如, Andrew J.Dell'olio. “Zhu Xi and Thomas Aquina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 Self-Culti-vation”.Proceedings ofthe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77(2003)∶235-246.又如,Kenneth Dorter, “Metaphysics and Morality in Neo-Confucianism and Greece:Zhu Xi, Plato, Aristot-le,and Plotinus”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8.3(Sep 2009):255-276.
② 比较著名的有成中英(Cheng Chung-Ying)的论文“Ultimate origin,Ultimate Reality,and the Human Condition:Leibniz,Whitehead,and Zhu Xi”.Journal ofChinese Philosophy29.1(Mar2002):93-118.以及黄勇的一系列论文“Zhu Xi on Ren(Humanity)and Love:A Neo-ConfucianWay out of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Impasse”.Journal ofChinese Philosophy23.2(Jun 1996):213-235;“The Self-Centeredness Objection to Virtue Ethics:Zhu Xi's Neo-Confucian Response”.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84.4(Oct 2010):651-692;“Two Dilemmas in Virtue Eth-ics and How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Avoids Them”.Journal ofPhilosophical Research36(201 1):247-281.
③ New York:SUNY Press,1998.
④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⑤参见伍安祖《北美学界朱熹研究近况》,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注释,诠释,还是创构?》,刘笑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273页。
① Berthrong, 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ChuHsi,Whitehead, andNeville, NewYork:SUNY Press 1998:74-79,111-141.
② Ching,Julia,The Religious Thought ofChu 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2-53、59-60、67、81、94、123-236、212-213、228.
③ Ching,Julia,The Religious ThoughtofChu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44-47、115-122、195-196、210-211.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9—147页。
②详见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77页。
③柏:广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版。
④京都: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⑤东京:木耳社1983年版。
①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东京广池学园出版社1962年版,第218—277页。
②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形成之根本》,京都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94—369页。
③周全华,林珍妮译:《朱子学刊》第2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⑤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3.
⑥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⑦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①笔者对这种普世价值的可行性存疑。以狄百瑞探求儒家自由精神的普世性为例。狄百瑞基本上是以朱熹等宋代儒者的思想世界与历史世界来探求中国自由精神的,但宋儒谔谔之士的风骨是与宋代独特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余英时就曾指出,宋代是“士”最能自由舒展的时代,也是儒家的理想和价值在历史上发挥了实际影响的时代。但这是一个历史的例外,也就是说,宋代的政治气氛是不怎么具有普遍意义的。
② Wm.Theodore de Bary.Neo-Confucian Orthodoxyand theLearning oftheMind-and-Hear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2—17.这与日本朱子学专家垣内景子在《朱子思想的结构的研究》中的主张有类似之处。只是垣内的研究似乎并不具有狄百瑞著作中充溢的“为己之学”精神。
③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1954、1955年版。
④名古屋:采华书林1975年版。
⑤台北:广文书局,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1977年版。
⑥京都:中文出版社1970年版。
⑦东京:东丰书店1980年版。
①此文初载于東洋の思想と宗教,东京:早稻田大学东洋哲学会1996年版,第26—39页,后被收录于土田的专著《道学の形成》中。
②《创文》,东京:创文社2003年版,第21—26页。
③参见安田二郎《中国近世思想研究》,东京:弘文堂书房1948年版。
④参见早坂俊广《“宋明思想”研究的現状与課題,中国——社会与文化》,东京: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04年版,第401页。
① Hans-Georg Gadamer.TruthandMethod.Joel Weinsheimer&Donald Marshall(trans.).NewYork:Continuum,1994:265—379.
②周全华,林珍妮译:《朱子学刊》第2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西宫:后藤俊瑞博士遗稿刊行会1964年版。
④早在20世纪初,日本就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幸德秋水、堺利彦、福本和夫、櫛田民藏、河上肇、户坂润、三木清、古在由重等,组织了“唯物论研究会”,翻译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作品,《马克思斯恩格斯全集》《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的日译本都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①20世纪60—70年代,以下列现象为标志,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第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林立,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代表学派有“宇野经济学”、“大冢史学”、“望月史学”、“《现代的理论》学派”、“市民社会派”等。第二,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的论争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有:围绕《巴黎手稿》的“早期马克思论争”、围绕《资本家生产以前各种形式》的“共同体论争”和“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中期马克思论争”和“第二循环的结束问题”、围绕法语版《资本论》的“个体所有制”论争;第三,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如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史像理论”问题等。
②东京:岩波书店1967年版。
③东京:未来社1967年版。
④“丸山政治学”是指日本著名政治学家、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的政治学思想。丸山政治学承继了德国黑格尔思潮,并融入韦伯、舒兹、曼海姆等德国知识社会学家的理论。丸山的成名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年版)在日本影响甚广,并于2000年被王中江翻译为中文,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① “Studying Confucian and Comparative Ethics”.Journal ofChinese Philosophy.Vol.36, No.32009:45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