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陆王心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和吸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37
颗粒名称: 三 陆王心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和吸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55-156
摘要: 本文研究了宋明理学范畴内陆王学派与朱学的关系,以及一些对朱子学的批判或融合。陆王学派与朱学同属于宋明理学,陆九渊的弟子在他去世后逐渐融入了朱学思想。明代的一些学者如陈献章、湛若水对朱陆持平等看待的态度。王阳明心学是对朱子学的改造,提出了与之对立的心学体系。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陆王学派与朱学同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所以陆王学派对朱学的批判或融合仍属于传统理学内部的讨论。由于陆九渊不像朱子那样重视著书立说,所以陆九渊去世后,其弟子对陆学的认识已经很模糊,以至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朱学思想。陆九渊的弟子包扬,“及象山卒,即率其生徒诣朱子精舍中,执弟子礼”。(《槐堂诸儒学案》)包扬之子包恢,史称“少得朱陆渊源之学”。包恢弟子龚霆松则有“朱陆忠臣”之称,著有《四书朱陆会同注释》。南宋陆学的主要人物杨简、袁燮、舒璘、沈焕是同乡,被称为“甬上四学者”,其中舒璘、沈焕也都表现出折中朱陆的倾向。舒璘曾与朱子书信往来,一度对朱子的致学方法及其推崇的“二图”(先天图,太极图)提出质疑。沈焕对朱子一直表示尊敬,丝毫没有朱陆对立的痕迹。
  明代陈献章和湛若水继承并发展了吴与弼的思想,他们都不否认朱学,对朱陆基本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王阳明心学则是源于对朱子理学的改造。王阳明曾经“泛滥辞章”“遍读考亭遗书”,致力朱子学,年轻时曾亲身实践朱子的格物穷理说,一连七天静坐试图“格”竹子之理,最终失败。后来王阳明逐渐放弃了朱子学,提出了与朱子的天理论、格物说、知行说等对立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反对朱子的“性即理”,主张“心外无理”;反对朱子的“知先行后”,主张知行合一;反对朱子对“格物”的解释,提出以《尚书》中的“格其非心”为例,“格物”的“格”,不能以“至”字训,而当作“正”字解。但阳明心学依然沿用朱子学的很多理学范畴,比如他最著名的“致良知”说仍是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内容的。
  明末清初,王学末流弊端显现,于是心学内部出现了借鉴朱子理学修正心学的倾向。刘宗周提出“诚由敬入,孔门心法”,把朱子的“无一毫人欲之私”的“第一义”与王阳明的“致良知”联系起来,希望能够实现“克去人欲之私”的目的。黄宗羲也试图通过“道问学”以成就“尊德性”,一改不重读书著述的心学传统,提倡读书,注重研究经史和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这明显带有朱学的特点。不过黄宗羲的基本立场仍是心学,所以在其《宋元学案》中评价朱陆时明显表现出右陆左朱。
  无论官学的支持利用还是心学的批判无不是从遵奉宋明理学这个大前提出发的,而以下三种对朱子学的批判则着眼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包括朱学、陆学、王学。这是因为,到了明末清初,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迟迟没有产生新理论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程朱陆王展开批判,以期创立一种能够改变甚至取代已经千疮百孔的宋明理学。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昕
责任者
周元侠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龚霆松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舒璘
相关人物
沈焕
相关人物
陈献章
相关人物
吴与弼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王学末
相关人物
刘宗周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陆左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