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建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15
颗粒名称: 一 创建书院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12-114
摘要: 本文讨论了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关注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以及书院建设和制度完善。福建的书院在经济发达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学术交流和思想影响的中心。文章特别提及了朱子创办的武夷书院和考亭书院,强调了朱熹在书院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朱熹 书院 影响

内容

宋元时期,福建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官学制度趋于完善,获得空前发展。但是官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多半集中于州县地区,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获得这种机会。为了满足广大士子的需求,私学教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尤其表现在书院的设施建设和制度完善上。书院的发达,不仅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而且对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该指出的是,在道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中,朱子虽然未能首开其端,但却是运动的中坚与旗帜,终其一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书院建设之中。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本来指的是朝廷藏书和校书的场所。唐代官方书院的功能局限于刊印整理和刊印经籍,以及为皇帝讲解学问。据史料记载,直到五代以前,福建有六所书院。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福建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迅速提升,福建的书院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倡明教化是书院教育最为独特的地方。当时书院遍布八闽大地,而且学术水平之高、思想影响之大,都是历史罕见。尤其是以朱熹主持创办的武夷书院、考亭书院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书院,培养了一大批闽中才俊,对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朱子在福建亲自主持创办的,主要是武夷书院和考亭书院。武夷书院,开始的时候叫武夷精舍,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五曲的隐屏峰下,所以又称隐屏精舍。武夷书院的经费和校舍都是朱子因陋就简自行筹办的。精舍建成以后,吸引了当时很多才俊前来切磋学问,比如研究邵雍之学的刘甫、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吕祖谦、大诗人辛弃疾、史学家袁枢,等等。前来求学的弟子也有数十人,后来也大多都有一定成就,成为著名学者。朱子之武夷精舍讲学七年,在弟子们的参与和协助下完成《中庸章句》《中庸或问》《小学》《太极图书》等著作,形成“当今道在武夷”的盛况。朱熹去世以后,改称资阳书院。再后来朝廷命官府大加营建,改称武夷书院,由官府拨给学田。
  考亭书院坐落在建阳县西郊的考亭村。朱子晚年在此定居,直至去世。因为前来求学的人实在太多,朱子创建了竹林精舍,又名沧州精舍。其中的燕居庙配祀颜回、曾参、孟子等,开创立书院奉祀本师的先例。书院教学以四子书为首,次以五经,再次为史、传,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在考亭书院首先推行的这个教学体系,后来影响遍于全国。以后四书更是逐渐取代五经,成为各地书院和官学的主课,成为千年惯制。书院以读书为基础,将个别指导与升堂讲授、质疑问难与释疑解惑相互结合,形成自由研习、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在这个学术氛围中,朱子最后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真正实现了教育和研究相得益彰的教育实践,为后世书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用。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孝斌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