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朱子对书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朱子对书院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112-11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朱子在书院建设方面的贡献和影响。文章提到朱子在福建亲自主持创办的武夷书院和考亭书院,以及他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来成为各地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文章还提到朱子在书院建设方面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亲自操办具体的设施建设,更在于他订立的学规对后世书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用,并对邻国的朝鲜、日本和越南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朱熹 书院 影响

内容

朱子当官的时间非常有限,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主要是在书院中完成的。朱子不仅创办、修建书院,而且为书院制定学规。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影响到当时的教育,而且对韩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亲自投身书院教育,而且培养了大批影响后世的理学家、教育家,成为朱子后学的中流砥柱,为朱子学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 创建书院
  宋元时期,福建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官学制度趋于完善,获得空前发展。但是官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多半集中于州县地区,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获得这种机会。为了满足广大士子的需求,私学教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尤其表现在书院的设施建设和制度完善上。书院的发达,不仅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而且对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该指出的是,在道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中,朱子虽然未能首开其端,但却是运动的中坚与旗帜,终其一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书院建设之中。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本来指的是朝廷藏书和校书的场所。唐代官方书院的功能局限于刊印整理和刊印经籍,以及为皇帝讲解学问。据史料记载,直到五代以前,福建有六所书院。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福建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迅速提升,福建的书院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倡明教化是书院教育最为独特的地方。当时书院遍布八闽大地,而且学术水平之高、思想影响之大,都是历史罕见。尤其是以朱熹主持创办的武夷书院、考亭书院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书院,培养了一大批闽中才俊,对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朱子在福建亲自主持创办的,主要是武夷书院和考亭书院。武夷书院,开始的时候叫武夷精舍,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五曲的隐屏峰下,所以又称隐屏精舍。武夷书院的经费和校舍都是朱子因陋就简自行筹办的。精舍建成以后,吸引了当时很多才俊前来切磋学问,比如研究邵雍之学的刘甫、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吕祖谦、大诗人辛弃疾、史学家袁枢,等等。前来求学的弟子也有数十人,后来也大多都有一定成就,成为著名学者。朱子之武夷精舍讲学七年,在弟子们的参与和协助下完成《中庸章句》《中庸或问》《小学》《太极图书》等著作,形成“当今道在武夷”的盛况。朱熹去世以后,改称资阳书院。再后来朝廷命官府大加营建,改称武夷书院,由官府拨给学田。
  考亭书院坐落在建阳县西郊的考亭村。朱子晚年在此定居,直至去世。因为前来求学的人实在太多,朱子创建了竹林精舍,又名沧州精舍。其中的燕居庙配祀颜回、曾参、孟子等,开创立书院奉祀本师的先例。书院教学以四子书为首,次以五经,再次为史、传,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在考亭书院首先推行的这个教学体系,后来影响遍于全国。以后四书更是逐渐取代五经,成为各地书院和官学的主课,成为千年惯制。书院以读书为基础,将个别指导与升堂讲授、质疑问难与释疑解惑相互结合,形成自由研习、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在这个学术氛围中,朱子最后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真正实现了教育和研究相得益彰的教育实践,为后世书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用。
  二 订立学规
  朱子对于书院繁荣的功绩,不仅表现在他亲自操办具体的设施建设,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来成为各地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朱子教条”,是朱子在江西当官的时候制定的。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落成,身为南康军长官,朱子高兴地率领同僚和书院师生举行开学典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作为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绍熙五年(1194),朱子任潭州知州重建岳麓书院,将《揭示》移录其中,从而传于湖湘地区。他任满回到福建,又把这个学规在他和弟子们所办的书院推行,接着福建其他书院也纷纷仿效。朝廷给朱子平反恢复名誉以后,他的学生上奏朝廷将学规颁行太学,不仅得到朝廷批准,而且淳祐元年(1241)在理宗赵昀视察太学时,“亲书朱熹《白鹿洞规》赐焉”。接下来这个学规就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共同遵行的教育指导方针。它不仅成为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文化教育的“金规玉律”,而且对邻国的朝鲜、日本和越南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也是儒家文化精神的高度凝聚。该学规内容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王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接下来,他又对这些学规加以总的说明:“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辩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贵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己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贵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①
  《揭示》首先以儒家的“五伦”立为“五教之目”,将传统的伦理纲常作为为学的目标,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这充分说明这种道德教化精神正是传统书院的首要精神。朱熹指出,尧舜时代之“敬敷五教”,也就是实施道德教化,即用《尚书》标举的人伦教化于民众。它表明,书院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在士人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有传道济民的更高诉求,它是一个由道德、伦理、济世三者组成的共同体,相对于科举学校之学来说,体现出一种很特殊的浸透了道学教育理念的书院精神。朱子书院教化尤其重视道德的践履。所以他强调了笃行、修身、处事、接物的重要性。笃行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项认知的归宿,即把外在的求知转化为内在的生命,在生命中生根发芽,然后在生命实践中展开落实。这样一来,书院之“学”就落实到了现实的人伦世界,而践履人伦则成为“为学”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终极目标,朱熹强调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即做到“穷理”和“笃行”的合一。也就是说,穷理和笃行构成“为学”的两大部分。《白鹿洞书院揭示》把知识的获得与身心修炼弥合得天衣无缝,这是典型的道学家的教化理念,足见朱子书院教化的经世关怀。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子极力强调书院跟官学有本质区别的原因。官学是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供人获取利禄的捷径,而非研究学问的地方,所以真要想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科举倡导精英教育,其实质是对精英人才的筛选和分配,这也是书院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朱子的书院教育始终坚持自己传道济民的社会关怀,反对一味“钓声名、取利禄”的科举之学,要求与科举保持适当的张力。“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①但是朱子书院教育的用心并非绝对反对科举,他只是希望通过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在他一手创建的白鹿洞书院就考中两个状元,进士无数,一时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甚至,朱子还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他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称:“窃惟国家以科举取士,盖修前代之旧规,非以经义、诗赋、论策之区区者为足以尽得天下之士也。然则,士之所以讲学修身以待上之选择者,岂当自谓止于记诵、缀缉无根之语,足应有司一旦之求而遂已乎?今岁科场,解赴省待补之士二十有八人,文行彬彬,识者盖称之,郡亦与有荣焉。然惟国家之所以取士与士之所以为学待用之意,有如前所谓者。是以更欲与诸君评之。今白鹿洞诸生各已散归,山林闲寂,正学者潜思进学之所。诸君肯来,当戒都养,给馆、致食以俟。”这一做法被陈荣捷先生喻为“访问学者”制度,是朱子思想的一大创新。十分明显,利用书院举办举人培训班的目的,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来推广道学的价值观,以道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以期明了国家取士与士之所以为学的真正意义,扩大道学的实际影响。
  朱子的书院教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南宋道学的社会化适应。朱子书院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道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通过道学价值观的教化与认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完成书院师生的社会化;通过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锋来传播道学核心话语;通过科举实现对精英人才的筛选和分配。道学思潮也在官民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下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了其对社会的控制,迎来了南宋道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既然教化是书院的重要功能,那么,朱子书院教化是怎样推动道学的社会化?道学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化适应模式的呢?首先我们看到,书院也是新知识的诞生地。书院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道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两宋书院的发展与道学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南宋时期,双方互相推动而成齐头并进之趋势。如果说北宋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代替或补充官学的作用,那么南宋书院则基本上承担着恢复儒家教育传统、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传播道学思想的重任。南宋学者大多以研究道学为务,书院的大规模修建也主要是为了扩大道学的影响,所以,道学盛行的地区,多是书院集中的地区。
  其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书院尤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以德性为主的教化是书院教育的独特性。教化在教之外还有化,即把外在的事物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养分,成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教化意味着人的精神的转变,它表示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方式从个别性状态向普遍性状态的跃迁,从而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本质。一般来说,教化主要指德性的培养,是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生长。教育的目标是获得某种知识,扩大大脑品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化是对心灵的培育,教化的目标是按照心灵的内在本性提升心灵的品质。教化还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它重视知行合一,强调知识的获得要与身心修炼结合起来。很显然,朱熹希望通过书院教育来塑造新人,一种洞悉圣贤义理、追求为己之学然后推己及人的新人,与官学“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追求。从这个《揭示》看来,我们可以说朱熹是希望透过书院的教育来建立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一套不同的价值理念。书院的理想和创制,从此就与朱熹和他的弟子们所创立的理学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书院制度的建立,使过去只能在庙堂上“教天下之君子”的道学,过渡到“教天下之小人”,完成了文化和学术由上往下的转移,完成了道学社会化的使命。通过书院教育,朱熹培养了大批道学弟子,据方彦寿先生考证,朱子在寒泉精舍的门人有蔡元定、林用中等22人,在武夷精舍的门人有黄榦、程端蒙、陈文蔚等91人,在考亭书院的门人有李燔、贺孙、蔡沈等163人,合计276人。正是有了这份塑造新人、传播道学的使命感,许多道学家及其弟子积极投身于书院运动,使书院成为传播道学的主渠道。

附注

①《朱子文集》卷七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〇六。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孝斌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赵昀
相关人物
陈荣捷
相关人物
方彦寿
相关人物
蔡元定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程端蒙
相关人物
陈文蔚
相关人物
李燔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