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敬涵养的工夫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09
颗粒名称: 二 主敬涵养的工夫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95-101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熹关于“敬”的理解,特别是在道德修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朱熹主张对事物认真对待,专注于一事一物,强调克己和主敬,以提高道德境界和追求真理。文章讨论了朱熹对“敬”的多样解释,并探究了其在道德和科学领域的不同应用。
关键词: 朱熹 道德 研究

内容

《延和奏札五》和《戊申封事》那段话中的“敬”字最难理解。他对皇帝的上书当然是会字斟句酌,不可能有丝毫的马虎,那么他的这段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如果大而化之不求甚解,这段话的意思似乎很容易明白。但是如果细究起来,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对天理当然要敬,但是对人欲“敬以克之”的“敬”,应该怎么讲才对呢?朱熹的这种用法并不少见。他在《大学章句》中解释《大学》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时,也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长存而身无不修也。”①这里的“敬以直之”显然就是“敬以克之”。那么,说对于必须克服的对象也要有敬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程颢那里读到类似的用例:“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②这个“敬以治之”跟朱子的“敬以克之”“敬以直之”意思相当。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主张只能把这个“敬”理解成认真对待。顺带一提,朱熹对“敬”的这种用法也不是孤例。《荀子》的《议兵篇》讨论“为将”之道时候,提出要打胜仗是有一定法则的,具体说就是所谓“六术”“五权”“三至”和“五无圹”。而“五无圹”的其中一条就是“敬敌无圹”。荀子这里“敬敌”的“敬”,跟朱熹“敬以克之”的“敬”一样,显然也是只能理解成认真对待才够中肯。
  我们特别提出朱熹对“敬”的这种比较特别的用法,是因为一旦领会了这个用例,包括朱熹在内的道学家们其他的种种说法,相对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比如《朱子语类》说到一个事情: “小儿添炭,拨开火散乱。先生曰:‘可拂杀了,我不爱人恁地。此便是烧火不敬。’”③烧火不敬是什么意思?在现代汉语里,“敬”主要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必须跟个人作为宾语。有了我们上面的梳理,领会起来就很简单了。烧火不敬就是烧火的时候不够认真。朱子主张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样子,烧火就好好烧火,不能三心二意敷衍塞责。再比如程颢说:“某写字时甚是敬,非要字好,只此是学。”④后来朱熹和吕祖谦合编《近思录》,就把这一条收进讲存养之道的第四卷,可见他们很重视这个心得体会的。我们以前偶尔翻阅资料读到好些学者引用这句话,几乎都把其中的“敬”说成恭敬的意思。对这种翻译,我们总觉得太过别扭甚至荒唐,理由是我们平时说话从来不这样使用“恭敬”这个词语;恭敬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在权力结构中居于上位的人士,但这里敬的对象却是事情。现在我的理解就贴切通顺多了。其实程颢的这个“敬”只是描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状态而已。写字的时候就好好写字,同样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应该凝聚精神认真对待;按照道学家的思想,这本身就是在进行道德修养。因为,虽然写字是个小事情,但是如果在这类小事情上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散漫甚至油滑起来了;而精神一旦松懈掉了,你在做人处世的时候就可能甚至必然出娄子。
  朱熹居敬长主敬短说个没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敬”这个概念呢?按照我们的理解,朱子所谓敬,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指凡事都要认真对待。其实,“敬”字的这个内涵就是汉语中涉及“敬”字的各种词语的最小公分母。我们说谁很“敬业”,就是说他总是尽心尽力完成他所在职业中的分内任务,他把他的工作很当一回事。我们“尊敬”谁,强调的是我们会认真对待他的相关意见,也就是说把他的主张等等很当一回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反对这些意见本身就是我们致敬的方式,因为我们对无足轻重的意见根本就懒得理睬。可见,“敬”的基本意思就是把什么当一回事。我不能肯定“敬”的所有用法都是从这个意思引申和派生出来的,但是能够把“敬”的所有用法统一起来的,在我们现在看来只能是认真对待这个意思。就是说,“敬”首先指的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但到底对什么东西有这个态度,则是看具体的语境。我们把这个理解应用到朱熹那里,就会越读越有滋味。
  既然朱熹把居敬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那么我很容易推断,他其实是在呼吁要把性体当一回事,也就是要时时刻刻遵循性体的要求做人做事。他好些连篇累牍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立场来展开的:“所以程先生说敬字,只是谓我自有一个明的物事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①你当真在意天理的尊严,人欲自然就靠边站而不会骚扰你了。说实在的,我们丝毫不觉得这里有什么深文大义。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反对这种态度的。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把居敬功夫跟他倡导的格物致知说放在一起讲,这就多少有点耐人寻味了。
  我们不妨看看朱熹是怎么说的吧:“尝闻之程夫子言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言者,实学者立身进步之要,而二者之功盖未尝不交相发也。”①对这一点,他只要有机会就不断重复:“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②“主敬以立其本”就是上面说的坚守性体,也就是按照道学家经常说的“初念”“第一念”做人做事。这个很好理解。但是进学穷理怎么就能提高道德境界呢?心性之学归根到底是道德学说,但是朱熹同时极力倡导的自然研究,跟道德不道德有什么关系呢?这才是让人困惑的地方。
  对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以达而及其所为达。人之良知本所固有,然不能穷理,只是足于已知已达而不能穷其未知未达,故见得一截不曾见得另一截。”③我们的理解是,这就好比说,虽然我们的基因上已经写有通用语法,你的表达如果不对头我们也会马上直觉到其中的别扭,但是我们未必能把这些暗中决定我们怎么说话的语法规则明述出来,所以也就未必能说出你到底在哪儿违反了语法规则。同样道理,我们天生有道德本能,但是却未必理解这些本能的所以然。这大概就是朱熹所谓“见得一截不曾见得另一截”的意思了。而如果能够懂得这些所以然,或者用朱熹的话说“见得另一截”,我们就能增加我们对性体的理解,我们就会更自信更自觉地用这些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正是从这种理解出发,朱熹极力主张:“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鸟两翼。”④
  朱熹又说:“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相互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比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右。”⑤穷理可以促进立本,上面我们解释过了。但是为什么居敬能够促进穷理呢?难道道德高尚就能带来更好的科学成就吗?没有任何证据。相反,动机良好头脑短路的蠢货我们见得多了,而且如果涉及政治,我们更没少吃他们的亏。想来想去,我们猜测朱熹的逻辑是这样的。敬是把自己从事的事情当一回事,所以在穷理的过程,我们对自己的问题也必须有真实的关切。有了这种关切,我们才会虽未必但可能达到真理。如果没有这种关切,如果对那些问题漠然视之,你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你没有由衷地感觉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你对问题的答案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那么你码字再多,你出的书再多,本质上都是自欺欺人的扯淡而已。连你自己都无所谓,我们能指望其中有真知灼见吗?细说起来,扯淡甚至比刻意说谎还要等而下之。因为说谎是以你在乎真相为前提的,所以你会运用你的聪明才智来编造谎言掩盖真相。回到朱熹那里,他说的穷理也要居敬,在我们看来就是强调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必须有真正的关切。要做到这一点,说来容易其实很难。就拿当代所谓学术界来说吧,时不时就有人宣称见到了皇帝的新衣。我们很能理解朱熹对学生耳提面命,和对同仁叮咛劝导的良苦用心和不遗余力。
  有了这个铺垫,我们就可以领会朱熹对程颐“主一之谓敬”这种说法的发挥了:“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每遇事与致诚专一做去,即是主一之义。”①我们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很简单,就是做事的时候牢牢坚守道德本能,而根本不做他想。因为一旦有了“他念”,我们行为的根据就不再是天理而是人欲了。另一层则是强调,在格物致知的时候,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专注力。大量的传记材料充分证明,大凡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有非同寻常的专注力。他们都有自己关切的问题,他们为了回答这些理智上的困惑到了夜不安枕的程度。他们在自己关切的问题上穷追不舍,他们可以长年累月地在特定的问题上殚精竭虑。这种专注力显然来自真实的关切。用朱熹他们的术语说,“专一”本身就是“敬”的结果。所以朱熹他们用专一来解释居敬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熹既是大思想家,也是大学问家。他所谓居敬就是主一的说法,显然是带着他的经验来的,我们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所以,当朱熹进一步解 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倍感亲切:“理会一事时只理会一事,了此一件又做一件,此主一之义。”①这个说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说,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论域的边界和焦点,然后才能有效地推进思想的进展,否则就只能导致逻辑的混乱,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和解决。这可以说是朱子在倡导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纪律。另一种理解则涉及一种认知规律,那就是一心多用的低效性。当代大脑科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声称能够同时进行多项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任务的人,其实是不断在各个任务之间来回不断切换的。问题是,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的切换都需要资源,因为当你切换回刚刚放弃的任务时,你必须记得上次已经进行到哪一步了,或者重新找到一个出发点。而且不同的任务可能在你的记忆中相互干扰。所以,在不同任务之间频繁切换比按照顺序一一完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切换代价,它无疑会降低单个任务的完成效率。如果同时进行的两个任务都是高度熟练的,这种切换代价会有所降低,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完全消失。但是,无论如何,同时进行多个任务绝对不比分别进行各个任务更有效率。朱熹到底在强调哪种理解,我们无法判断,重要的是这两种理解显然都可以说得通。我们更愿意认为朱熹对这两种理解是兼而有之的。是的,我们如果真的想要穷理,想要解决问题,那么当然就要对问题认真对待,就要杜绝胡言乱语和三心二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后来在修养问题上特别加了一个克己功夫,甚至几乎用克己功夫取代了主敬功夫。②他说:“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推察自己与外来底事。伊川言涵养须用敬、穷理则在致知,不言克己,盖敬胜百邪,便自有克,如诚则不消言闲邪之意。犹善守门户,则与拒盗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别有拒盗底。若以涵养对克己言之,则各有一事亦可。涵养则譬如将息,克己则譬如服药去病。盖将息不到,然后服药。若将息则自无病,何消服药。能纯于敬,则自无邪僻,何用克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纯,只可则敬。故敬则无己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学则须是功夫都到,无所不用其极。”①又说:“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则是去其恶草也。”②显然,在朱子看来,如果非要比较,那么克己功夫的重要性是大于守敬功夫的。
  朱子的态度可以从《论语集注》的措辞和语气中看出来。克己复礼的主张出自《论语》“颜渊问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朱子在《论语集注》“颜渊问仁”章的按语中说:“愚按: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且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此章者不可不勉也。”要真正理解这段话,我们需要知道这朱子心目中颜回的地位。他评论说:“如今人多将颜子做个柔弱底人看,殊不知颜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刚果得来细密不发露,如个有大力气的人,都不使出,只是无人抵得他。孟子则攘臂扼腕,尽发于外。论其气象,则孟子粗似颜子,颜子较小如孔子。孔子浑然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尽见。然学者则许自粗以入细,须先刚硬有所卓立,然后渐渐加功,如颜子、圣人也。”③还有:“问:‘颜渊问为邦,此事甚大,不知使其得邦家时,与圣人如何?’曰:‘终胜得孟子,但不及孔子些。’”④可见,在朱子看来,颜回甚至比孟子还厉害,所以能够传承孔子学问的人颜回当之无愧是第一个。
  《论语》接下来的一章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随不敏,请事斯语矣。’”而朱子在《论语集注》更是非常明确地断言说:“愚按,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与此可见。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乾在前坤在后,朱子这种主张可以说是他的晚年定论了。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朱子语类》卷十三。 ①《大学章句》。 ②《二程遗书》卷一。 ③《朱子语类》卷七。 ④《二程遗书》卷三。 ①《朱子语类》卷十二。 ①《朱子文集》卷五十六,《答陈师德》。 ②《朱子文集》卷七十五,《程氏遗书后序》。 ③《朱子语类》卷十八。 ④《朱子语类》卷九。 ⑤《朱子语类》卷九。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②这是钱穆的发现,我们不敢掠美。参考钱穆《朱子新学案》,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册,第441—470页。 ①《朱子语类》卷九。 ②《朱子语类》卷十二。 ③《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④《朱子语类》卷四十五。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孝斌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