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理在气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697
颗粒名称: 二 理在气先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关于理与气的观点及其思想辩论。朱熹认为,理与气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分开。他既强调了理在气中的存在,又主张理先于气存在。这一观点既体现了理与气的相即不离,又体现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朱熹的理先气后思想主要是与佛教进行辩驳,强调了理的实质性和实在性。
关键词: 朱熹 理气论 研究

内容

在《太极图解》中,朱熹继承了程颐“体用一源”和“阴阳无始”的观念,所以不主张理气有先后。他强调:“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气也。……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识道者,孰能识之!”③朱熹认为,理与气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和终结。朱熹明确指出太极与阴阳是否有先后之别正是周敦颐与老子学说的相异之处,如果说先有太极,而后生出二气和五行,则与老子“有生于无”之说没有区别了。在朱熹看来,太极和阴阳五行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不存在先后的问题。后来他又说:“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也。”④这里明确主张理气无先后。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以及各方论辩的展开,朱熹逐渐否定了这种说法,提出理先气后。
  朱熹在与陆九渊的太极辩论中明确提出理先气后的思想,他主张“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得于阴阳之中”,这与以前所说“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大不相同。因而,朱熹与陆九渊之间的太极之辩“标志着朱子理在气先思想的明确形成”①。朱熹认为,从万物构成角度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但从本原上说,理则具有优先性。朱熹说:“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②“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③“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④“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⑤这些说法表达的正是理在气先思想,是朱熹对理气关系的成熟看法。理在气先是指事物在未产生之前,它的规律、原理已经存在。这意味着一切事物的法则,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准则可以独立于事物之外而永恒存在。所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⑥。“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⑦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在气先意味着理的实体化倾向。
  理在气先思想与程颐所说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理在气先自然意味着动静、阴阳有“端”,有“始”。到了晚年,朱熹强调理在气先并非是指时间上的先后。《语类》载: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⑧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而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①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②
  在朱熹看来,从现实构成上说,事物一旦存在,理气也就同时存在,这样意味着理气不分先后。朱熹说:“所以有此物,便是有此气;所以有此气,便是有此理。……不说气,只说物者,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③但从本原、本体意义上说,理气二者之间又不能不分出先后次序,则理在气之先。因为理是形而上者,是本,故在先,而气则为形而下者,应在后。也就是说,理与气实际上无所谓先后,但在理论逻辑上有一种先后的关系。即理在气先是指逻辑在先,而不是时间在先。这种逻辑在先的思想,实际上是以理为本体,气为形质。
  朱熹之所以既强调理气的相即不离,又主张理先气后,这是出于辩驳儒佛的需要。他认为,将气和理结合起来谈宇宙论,能够使抽象的“理”更为丰富充实,使之成为“实理”,这与佛教空谈“理”不同。朱熹说:“当初释迦为太子时,出游,见生老病死苦,遂厌恶之,入雪山修行。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唯恐割弃之不猛,屏除之不尽。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理可违于物。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从此一差,方有公私、义利之不同。”④在朱熹看来,真正的儒者只有正确理解了理与气的关系,才能区别儒家和佛家的区别。只谈理,不谈气,是佛家的毛病,他说:“即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不知大本,是不曾穷得也。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⑤朱熹一向反对脱离气来谈理,脱离事物来空谈义理。他说:“有一种人只就皮壳上做工夫,却于理之所以然者全无是处。又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又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其流必入于异端。”①朱熹认为,这种谈理不谈气的做法很容易倒向佛老之学,他们都是“自谓能明其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如佛、老便是”②。在朱熹看来,正确的理气观就是在坚持理是第一性的本体论基础上,坚持理气不可分。

附注

②《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一》。 ③《太极图说解》。 ④《文集》卷三十七,《答程可久第三》。 ①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②《语类》卷一。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 ⑦《语类》卷九十五。 ⑧《语类》卷一。 ①《语类》卷一。 ②《语类》卷一。 ③《语类》卷六十八。 ④《语类》卷十七。 ⑤《语类》卷十五。 ①《语类》卷十六。 ②《语类》卷十七。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元侠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朱子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