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首仕同安,主政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61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首仕同安,主政漳州
分类号: B244.75;K928.705.7
页数: 42
页码: 061-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同安“太华岩”题刻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郭山村太华岩。题刻宽0.7米,高0.8米,距地面0.6米,楷书直下5行,每行4字,字径0.13米见方,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郭惟贤登太华岩时题刻。
关键词: 朱熹 活动遗址 名胜古迹

内容

1.同安苏颂祠堂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文庙南侧。
  宋绍兴年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倡建苏颂祠堂,并作《苏丞相祠记》,表彰同安先贤苏颂的气节操守,以砥砺士风。
  苏颂祠堂原址在儒学教思堂后,明成化年间改建于明伦堂左侧,嘉靖年间迁建于今址。现存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石墙体单体建筑,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五柱共11.4米。建筑装饰简朴,堂内为敞厅。墙壁嵌有碑刻二方,一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正简公祠记》,另一立于后墙正立面,高1.73米,宽0.66米,镌刻楷书“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进赠司空封魏国公谥正简字子容讳颂苏公神位”,为厦门仅见的祠堂石刻神位碑。
  附:朱熹《苏丞相祠记》
  熹少从先生长者游,闻其道故相苏公之为人,以为博洽古今,通知典故,伟然君子长者也。熙宁中掌外制,时王丞相用事,尝欲有所引拔,公以其人不可用,且非故事,封上之。用此罢归,不自悔,守益坚。当世高其节,与李才元、宋次道并称“三舍人”云。后得毗陵邹公所撰公行状,又知公始终大节,盖章章如是,以是心每慕其为人。属来为吏同安,同安,公邑里也,以公所为问县人,虽其族家子不能言,而泉人往往反喜道曾宣靖、蔡新州、吕太尉事以为盛。予不能识其何说也。然尝伏思之,士患不学耳。而世之学者,或有所怵于外,则眩而失其守。如公学至矣,又能守之,终其身一不变,此士君子之所难,而学者所宜师也。因为之立祠于学,岁时与学官弟子拜祠焉。而记其意如此,以视邑人云。
  2.同安苏丞相坊遗址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同安实验小学内东南部大榕树下。
  石坊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代重建。民国《同安县志》卷七载:“丞相坊,在朝天门南转,为宋苏颂立。旧名荣义,朱子改锦名。明成化十五年(1479),知县张逊重建。”现仅存立柱和小额坊。坐西南朝东北,为四柱三间形式,面阔7.3米,坊下为垫高的混凝土地面,上部残缺,余高2.1米,明间尚存下层额坊,圆形坊柱粗大,两侧有方首圆孔夹柱石。
  3.同安高士轩碑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原县政府大院内西北侧。
  石碑共二方,嵌于墙裙上。其一,横长1.35米,高0.48米,碑文直书楷体35行300多字,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仲夏同安邑令朱奇珍撰写。其二,长1.4米,高0.5米,碑文直书楷体21行,为清雍正九年(1731年)同安县令蒋廷重撰写。两方碑刻内容涉及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任职同安县主簿所居高士轩及其附近建筑的兴废情况,是考证朱熹在同安居住生活的珍贵实物。2016年,在县衙旧址旧食堂改造施工过程中,在墙内又发现了一块清乾隆年问的碑文。
  朱熹将同安主簿廨西北隅一轩重新修建,命名为“高士轩”,并作《高士轩记》。高士轩历经兴废,“楼宇重新者不可胜纪”。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载:“高士轩,在县治内宋簿厅之西北隅,朱熹为簿时建,熹自为《记》。国朝成化间县丞刘珣器重修,修撰罗伦为《记》。”据民国《同安县志》卷八载:“高士轩在县署右,宋绍兴间朱子为县主簿,厅事西北有轩亢爽,署曰‘高士轩’。”
  附:朱熹《高士轩记》
  同安主簿廨皆老屋支拄,殆不可居,独西北隅一轩为亢爽可喜,意前人为之,以待夫治簿书之暇日而燕休焉,然视其所以名,则若有不屑居之之意。予以为君子当无入而不自得,名此非是,因更以为“高士轩”。而客或难予曰:“汉世高士不为主簿者,实御史属。汉官,御史府典制度文章,大夫位上卿,亚丞相,主其簿书者,名秩亦不卑矣。彼犹以为浼已而不顾焉,故足以为高也。今子仆仆焉在尘埃之中,左右朱墨,蒙犯箠楚,以主县簿于此,而以‘高士’名其居,不亦戾乎?”予曰:“固也,是其言也,岂不亦曰:‘士安得独自高其不遭,则可亡不为已乎?’予于其言盖尝窃有感焉,然亦未尝不病其言之未尽也。盖谓士之不遭,可无不为,若古之乘田、委吏、抱关击柝者焉可也。谓士不能独自高,则若彼者乃以未睹夫高也。夫士诚非有意于自高,然其所以超然独立乎万物之表者,亦岂有待于外而后高耶?知此,则知主县簿者虽甚卑,果不足以害其高,而此轩虽陋,高士者亦或有时而来也。顾予不足以当之,其有待于后之君子云尔。”客唯唯而退。因书之壁以为记。
  4.同安“郭岩隐安乐窝”碑
  位于夏门市同安区洪塘镇郭山村东。
  长方形石碑坐东北朝西南,高1.45米,宽0.67米,厚0.13米,碑座长0.8米,宽0.43米。碑文分两行直镌八分隶书体。两侧有后添刻“新安朱熹为节度使郭先生书”等字。原有碑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毁,1988年重建四柱单间方形石亭。
  郭岩隐,同安郭山村人。宋靖康元年(1126)由明经举孝廉,曾任都转运使、粤东节度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任同安主簿后,与郭过从甚密,称之为“契友”,曾造访郭宅,为郭氏宗祠题写“木本水源”匾额。郭岩隐逝后,朱熹为其卜葬并题字。
  5.同安“太华岩”题刻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莲花山。
  “太华岩”镌刻于太华岩寺遗址前的巨大岩石上,直书楷体,字径高约1米,宽约0.8米,字体稳重,笔画雄健。另有“灵源”石刻位于“太华岩”上方约500米巨岩上,直书楷体,字幅高0.65米,宽0.38米,字径约0.3米,书体浑厚丰盈,均为朱熹手迹。“太华岩”是厦门地区最早、字体最大、保存最好的摩崖石刻。
  6.同安“同山”题刻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梅山寺后。
  该石壁高3米多,长5米多,以朱砂书写横题楷书“同山”二字。后人于原址仿书并加以描红,现每字高0.95米,宽0.66米,字体结构虽存,略有失真。
  梅山古称“同山”,与轮山对峙,为同安之藩障。相传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同安主簿朱熹于梅山寺后北侧一块石壁上,写下此二字。
  7.同安十二龙潭朱熹题刻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十二龙潭东畔。
  古代同安多旱,十二龙潭为历代官员举行祈雨活动重要场所,此石刻群是研究古代同安气象的重要资料。其中“仙苑”石刻为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所题。石刻为楷书,字径0.55—0.6米,前、后落款分别为“晦翁书”“蔡远芬、远住、希机立”。
  8.同安“金车”题刻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南门桥溪中。
  巨石呈紫铜色,相距约6米,状如车乘,故又称金车石刻。其中一石镌刻楷书“中流砥柱”,每字高0.38米,宽0.45米,系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所题,明代东明道人(潮州太守李春芳)所立。附近另有一石镌刻隶书,或为清代人所题。两处石刻都是圣贤警语,是同安最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乾隆《泉州府志》载:“同安夹县东西两溪之水会合于铜鱼桥……两溪会合处有铜鱼金车两石,为水口雄镇……(铜鱼石)石形如鱼色如铜,故名。古谶曰:‘铜鱼水深,朱紫成林。’又曰:‘铜鱼石上排金车,此是公侯宰相家。’……朱子为题字刻石曰‘中流砥柱’……朱奇珍记:‘石以鱼名,何肖形也;鱼以铜名,何肖色也。名之者谁?紫阳夫子也。夫子俯察地理,引城濠之流以注焉。泉流活活,三鱼潜跃,圆珠前吐。’”
  9.同安安乐村塔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南。
  石塔建于岩石上,坐西南朝东北,为四层方形实心石塔,方形基础,由下至上逐层收分,每层略出檐,四角庑殿顶,葫芦形塔刹,通高6米,基座边长2.3—2.4米,第四层东南面嵌“安乐村”竖行楷书石匾,西北面浮雕坐佛一尊。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游历澳溪村,见其四面环山,水足壤沃,称赞此地“大乱半忧,大旱半收”,犹如“世外桃源”,并题留“安乐村”三字,其后村民在村口建塔置匾纪念。此塔是同安区现存年代最早、建于原址并保存较完好的石塔建筑。
  10.同安铜鱼池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东溪街南门桥畔。
  与金车石刻相距约100米,池中有天然岩石三块,其形若鱼,其色若铜。明清以来曾先后五次修复,现铜鱼池南北长23米,东西宽14米。池畔原有铜鱼亭、土地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和埋没。2000年清理复原铜鱼池,2008年全面修整,以花岗岩围砌,四周建广场及亭子。宋代朱熹命名“铜鱼”,故同安县城又名“铜鱼城”。
  11.同安“文山”题刻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文山。
  文山山尖有一单独的三角形岩石凸出地面,高约2米,宽约3米,岩顶横镌楷书二字,篇幅横长0.42米,高0.2米。据《同安县志》记载,“文山”二字为宋代朱熹手迹。字旁有“仙人脚印”足迹,长0.34米,宽0.06—0.15米。
  12.同安文公书院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轮山南麓、梵天寺藏经阁后。
  旧称大同书院,又名紫阳书院、轮山书院。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宋嘉定年间(1208—1224)始建,元至正十年(1350)重修并祀奉理学家朱熹。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理学名宦林希元提议自同安县东门内的畏垒庵迁建于梵天寺后,改称文公书院。清至民国年间屡有废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仅存朱熹石刻画像和部分残垣,1987年依旧重建。2000年重修。前、后两进建筑,中为天井,两侧过水廊及阶梯,面阔17米,通进深17米,东侧一列二层民居护龙式书舍,总面阔达25米。第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部横向长廊,平开三门,燕尾脊;第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为柱廊,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中厅后墙嵌有成化年间(1465—1487)浅刻的朱熹半身石画像,高2米,宽0.89米。东廊立有明隆庆二年(1568)《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石碑,方首抹角,高2.73米,宽1.04米,厚0.18—0.3米,由洪朝选撰文。
  13.同安瞻亭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轮山。
  坐东北朝西南,为四柱单间仿木结构石方亭,宽3.1米,进深3.2米,高3.4米。左右两侧为“十”字形梁柱,仿瓦楞两坡屋面,正脊两端鹧首,四条垂脊为龙首形尾部。“瞻亭”题刻原为朱熹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任同安主簿后所题,镌于大轮山北麓岩石上,后由刘裳摹刻拓真迹作为亭匾,原石刻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亭内后部横枋间嵌立长方形石匾,长1.47米,高0.72米,厚0.1米,镌刻楷体“瞻亭”二字,字幅0.46—0.55米,前后落款:“新安朱口书”“安成刘裳立”,其下石梁朱漆书写:“一九八四年六月吉旦山僧厚学重修”。
  14.同安“真隐处”题刻
  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红山果林场香山岩寺东北约450米香山东南坡。
  该石刻镌刻于南宋年间,碑为长方形,高度1.2米,宽度0.8米,厚0.26米左右,碑体朝南,石碑正中直刻行楷“真隐处”三字。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游览香山时为赞叹此处风景而题。
  15.小盈岭“同民安”石坊遗址
  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与南安市交界的小盈岭占驿道上。
  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时在同安主簿任上的朱熹曾到小盈岭巡察,见两翼高山夹峙,形成漏斗,以致风沙为害,便在小盈岭上道口关隘处建造一座石坊“以补岭缺”,并手书“同民安”三字置匾坊上,意为“安斯民于无既”。清雍正十二年(1734)石坊圮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原址建造关隘,改坊为关,“同民安”石匾嵌于关隘墙壁上,现存关隘由块石叠砌,宽8.6米,高3.56米,中有宽2.23米,高2.44米的拱券门。门额上嵌“同民安”石匾,匾高0.5米,长1.63米,下额为“朱熹书”。清代同安知县吴镛勒石立《改建同民安坊为关记》碑记其事。关门和碑现存。关门坐北朝南,宽8.6米,高3.56米,厚1.35米,拱门宽2.38米、高2.44米。
  16.泉州小山丛竹书院遗址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办事处梅山社区泉州第三医院广场内。
  朱熹到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期间,曾在泉州一带讲学、游赏。据史籍记载,朱熹在此种竹建亭讲学,白题“小山丛竹”亭额,因此得名“小山丛竹书院”。明人李光缙《募修欧阳四门祠疏》云:“朱文公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为郡治龙首之脉。徘徊数日而后去,自书曰‘小山丛竹’”。亭后圯,明嘉靖间重建,更名为“过化亭”,并在亭附近建讲堂、书屋。现存清康熙四十年(1701)通判徐之霖重建的“小山丛竹”石坊一座。清人陈棨仁《闽中金石略》也载,朱熹题刻“小山丛竹”的原石已湮没,现存石刻“乃明人集遗迹刻之者”。小山丛竹书院在民国年间曾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弘一法师圆寂于此。遗址于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7.泉州泉山书院遗址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办事处梅山社区。
  泉山书院与小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古代泉州“四大书院”。据明隆庆《泉州府志》记载泉山书院为朱熹所建,旧在行春门(即东鼓楼)外,明初改为晋江县学。明正德十年(1515),书院移建于菜巷(现东门小学)。清乾隆七年(1742),知府王廷诤重修,另建启贤祠,又建敬业堂和学舍13间,改称温陵书院,置店屋田地为经费之用。后改建为小学。
  18.晋江安海石井书院
  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成功西路。
  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朱松携家赴泉州石井镇监税,讲学于石井,里人黄护为之重修“鳌头精舍”作讲学之所。20年后,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经安海,访朱松遗迹旧事。绍熙二年(1191),朱熹从漳州北归,亦讲学于此。因此,安海被誉为“二朱过化”“闽学开宗”之地。嘉定年间,朱熹第三子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受命主持营建石井书院。石井书院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坐北朝南,由门、庑廊、大成殿组成,占地面积932平方米。
  19.永春吾中朱熹诗碑
  位于永春县吾峰镇吾中村。
  吾中朱熹诗碑原有石碑三方,分别刻于明清两代。(1)“古今流芳”碑,圜首,立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楷书,阴刻。高1.33米,宽0.49米。(2)楷书阴刻。“剧头铺记”碑,圜首,刻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高1.85米,宽0.79米。(3)朱熹“宿大剧铺”诗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府郑一崧立。高1.52米,宽0.59米,行书阴刻,方位坐西朝东。现只有朱熹“宿大剧铺”诗碑尚存。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安溪阆苑岩
  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同美村。
  阆苑岩海拔501米,始建无考,岩宇单檐歇山顶,宽深三间,依山临壑,坐南向北,供奉清水祖师。岩寺一座,门亭一个,观音石像一座,放生池一个。左右各筑僧舍一列,庙的西侧,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日夕照,光芒穿洞而出,蔚为奇观,宋代朱熹标题为“阆岩夕照”。站在石笋上,整个凤城尽收眼底,风光无限。1985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1.南安郭前清水岩朱熹史迹
  位于南安市石井镇郭前村。
  郭前清水岩位于泉州通往同安的古驿道附近,传朱熹曾在此讲学。附近发现有晦翁款的“极高明”题刻、清道光年间摹写的朱熹手迹“仙苑”摩崖题刻、兆元阁、朱子祠遗迹及朱子祠碑等。
  22.南安“九日山”题刻
  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
  朱熹曾游九日山,题“九日山”三大字,后镌刻于隐君亭旁摩崖石壁上。现存西峰东侧山坡上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在崖刻右侧附记写明:“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览,考之山僧,谓世远湮没无存,良可慨息。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这可说是朱熹两游九日山,并应请题写山名的实物见证。
  23.南安莲花峰题刻
  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石亭寺四周岩壁上。
  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与陈知柔结伴重游九日山,在天开八石似莲花的莲花峰上,二人各咏诗一首纪胜,咸淳六年(1270)南安县令余士明书二人唱和之诗刻于石:“一莲峰上几人攀,千古清风起懦顽。指顾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宽。陈休斋。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朱晦庵和。咸淳庚午邑令莆余士明书。程应等刊。”朱熹诗题作《次韵陈休斋莲花峰之作》,收入其文集。
  24.漳州龙池岩题刻
  位于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文圃山上。
  朱熹于宋绍熙元年(1190)知漳州时,曾登临游览,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教。岩上有石刻20余处,其中存有朱熹题刻“寒竹风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任福建兴泉永海防道道台的谭尚忠热心兴学,与里人黄涛在此筑“华圃书院”,并建紫阳祠,祀朱熹。成为当时闽南闻名的学府之一,今尚存清乾隆黄涛题刻“紫阳遗迹”石匾。龙池岩于1982年被列为龙海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漳州府衙遗址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中山公园西侧。
  唐贞元二年(786),漳州治所从漳浦李澳川迁来后,此后州、府、道署治所一直设于此。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大兴文教,刊刻《四书》。据《漳州府志》载:“公在漳首尾仅及一期。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自公至,未尝有峻惩者,而皆望风屏迹。民无夜警,外户不闭。”足见朱熹知漳善政德治之绩,故此衙有“紫阳古署”之称。
  朱熹曾在府衙前建九区亭。据清光绪《重纂福建通志》载:“九区亭在府治前。宋朱子建。守方来重新之,又于州治西作仰高亭,以志景仰之意。方来自题诗:‘射堂后圃傍东隅,旧日文公画九区。石上草庐刊易象,至今瞻仰后天图。’”府堂之后楼,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魏荔彤所建,额曰“仰文楼”,盖所以思慕朱文公之雅化也,今仍沿用此名。民国翁国梁《漳州史迹》载:“府治大堂之壁上,有‘忠、孝、廉、节’四字,传为朱子所书,字方丈余,今壁已圮,该四字移拓于府学内明伦堂壁上。”
  民国期间,此处为闽南护法区中心,1919年辟为漳州公园,1926年称中山公园。衙署占地约1200平方米,坐北向南,经多次重修,现改成二层楼,但基础依旧。现府衙旧址南侧仅存残墙,东西相向,厚1.2米。
  漳州府衙遗址于1988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6.漳州七星池遗址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中山公园北部,即漳州府衙旧址内。
  朱熹知漳州期间,曾在衙堂后建“复轩、月台、象园”。宋嘉定四年(1211),郡守赵汝谠于此凿“七星池”,建“君子亭”,以纪念朱熹。清光绪《龙溪县志》载:“复轩在府州后,宋朱子建。轩后为月台,台后为隐室,其象园,以茅复之窗棂,随方刻八卦其上,公余阅书于此。后守赵汝谠即旧址为亭,匾曰君子。鉴池筑台其外。谠诗:‘吟行小泓曲,意象阔沧溟;更上层台望,霜天净翠屏。’池至万历庚子,守韩擢填平。”今亭已废,池尚完好。七星池,半月形,东西长73.2米,南北最宽处21米,占地面积约1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7.漳州文庙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修文西路。
  北宋庆历四年(1044)始建,政和二年(1112)移于郡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复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后又数次重修。现存戟门、两庑、丹墀、月台、大成殿和敬一亭等建筑,近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文庙前有明代泮池、右为府学旧址。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朱熹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多次前往漳州文庙。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尝以事奉檄至漳,教授陈知柔请公作《题名记》”。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郡守时,重视州学。据清光绪《漳州府志》载:“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
  朱熹在漳期间崇文重教,定法制、兴教化、变风格,后人称之为“紫阳过化”,对漳州宋代社会全方位产生积极影响,据明人胡宗华《修县学宫记》载:“晦庵朱文公以道学鸣天下,漳为过化之邦也。龙溪邑附郭,公尝车临学宫,进诸生,讲理学,士风由是翕然”。漳州因此被誉为朱熹“过化之邦”。
  1988年,公布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漳州云洞岩题刻
  云洞岩,原名石壁山,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
  云洞岩怪石嶙峋,崖刻如林,有五代至清道光年间各代诗、文、联记等石刻203处。其中,有云洞岩霞东壁上“溪山第一”摩崖石刻,落款为“朱熹书”。传朱熹知漳时,数次亲临云洞岩游览并讲学,惊叹山水佳景,遂奋笔题下“溪山第一”。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壁峭,左刻晦翁书‘溪山第一’。”为纪念朱熹在此讲学,后人在半山腰处建朱子祠,今尚存清乾隆《朱文公祠重兴碑记》,记载朱子祠的兴建始末。1993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9.龙海白云岩“紫阳夫子解经处”
  位于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
  宋绍熙元年(1190),传朱熹在任漳州知州时,为发展漳州教育,在白云岩上建书院(后人称之“紫阳书院”),并手书“与造物游”匾额和“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对联。紫阳书院及“紫阳夫子解经处”称朱子祠,祠内现存朱熹联句石柱、“紫阳书院”、“古道照人”门额匾、《重修白云岩山紫阳书院碑记》等碑刻。
  紫阳书院坐西南向东北,石砖木结构建筑,悬山顶,斗拱架梁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总面积648平方米。
  清光绪《龙溪县志》记载,朱熹曾到漳州东郊之白云岩读书解经,“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为纪念朱熹讲学于此,后人在书院前建“百草亭”祀朱熹。百草亭,石木结构,占地面积28平方米,亭内立一碑碣,高2.4米,宽1.2米,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翁国梁《漳州史迹》载“朱子祠前之洗砚池,池水常黑,祠后有亭,亭中立石碣,书:‘朱文公解经处’六字,盖以纪念也,岩上清幽好玩,产有茶树,味甘适口,俗呼‘紫阳茶’”。现尚存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的四支石柱,楹联前柱镌“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后柱刻“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1982年公布为龙海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