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著述寒泉,讲习武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61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著述寒泉,讲习武夷
分类号: B244.75;K928.705.7
页数: 22
页码: 039-0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武夷山市的活动遗址和相关历史背景。建阳祝夫人墓及寒泉精舍遗址是朱熹母亲去世后安葬的地方,也是他守孝和著述的地方。云谷晦庵草堂是朱熹在云谷山庐峰之巅创建的第二所书院,这里完成了《西铭解》等重要著作。武夷山武夷精舍是朱熹辞官后筹划营建的,是南宋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书院,这里定稿了《四书章句集注》。武夷宫即冲佑观,是唐天宝元年始建的道教宫观,宋咸平二年御书“冲佑”额,元改观为宫,名“万年宫”,后历代多有重修、扩建、改建。
关键词: 朱熹 活动遗址 名胜古迹

内容

1.建阳祝夫人墓及寒泉精舍遗址
  祝夫人墓位于南平市建阳区马伏天湖之阳。
  南宋时地属崇泰里后山铺东“天湖之阳”,旧名“寒泉坞”。宋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熹葬母于寒泉天湖之阳,并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是为寒泉精舍。朱熹在此开始一段守孝、授徒、著述的生涯。寒泉精舍为朱熹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的规模,史志缺载,详情难考。朱熹在寒泉精舍先后完成了《论语精义》《太极图说解》《大学或问》《中庸或问》等著作。淳熙二年(1175)四月,“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寒泉精舍与朱熹相会,二人共同编成《近思录》一书。
  2.建阳云谷晦庵草堂遗址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云谷山庐峰之巅,是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遗址具体位置待考。
  宋乾道六年(1170)朱熹登游此地,见此处山水清幽,便委托得意门生蔡元定建草堂三间,于淳熙二年(1175)七月建成,取名为“晦庵”。在此期间从游弟子有蔡元定、范念德、刘爚、刘炳、廖德明、吴楫等。朱熹作有《云谷二十六首》《云谷杂诗十二首》等诗,突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西铭解》也是在云谷晦庵草堂完成的。
  3.武夷山武夷精舍遗址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五曲隐屏峰下。为南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辞官归乡后筹划营建,是南宋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书院。有仁智堂、隐求室、石门坞、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蔡元定、刘爚、黄榦、游九言、詹体仁、李闳祖、李方子、叶味道等名儒均受业于此。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诗序》中写道:“四方士友,来者亦甚众,莫不叹其佳胜”,成为“武夷之巨观。”标志着朱熹理学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已经形成的《四书章句集注》在武夷精舍定稿。清康熙年间,赐“学达性天”的匾额,后人称为“道南理窟”。1992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武夷山冲佑观
  原名天宝殿、万年宫,亦称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南唐保大二年(944),南唐元宗之弟李良佐入道,赐额“会仙观”,荫方圆120里。宋咸平二年(999)御书“冲佑”额。宋绍圣二年(1095),宋哲宗降旨改名冲佑观。元改观为宫,名“万年宫”,占地数十亩,扩大建设殿、堂、廓、阁、院、轩、祠、庭、亭、台300余间,配置完整,颇具江南道院建筑特色,成为全国六大名观。后历代多有重修、扩建、改建。朱熹于宋淳熙三年(1176)八月至淳熙五年(1178)八月,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奉祠家居,留有《题冲佑观》《题冲佑观清虚堂》等诗,刘子翚、吕祖谦、张栻、辛弃疾、陆游、黄榦、魏了翁、彭龟年等名儒名宦都曾奉祠冲佑观。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武夷山九曲溪朱熹题刻
  朱熹“九曲棹歌·一曲”题刻
  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幅面1.3米×1米,大字0.18米×0.17米,小字0.14米×0.13米,距地高度3.6米。
  题刻全文:
  晦翁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风景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朱熹“九曲棹歌·二曲”题刻
  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幅面135米×1.15米,每字0.18米×0.16米,距地高度3.1米,具体年代待考。
  题刻全文: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朱熹“九曲棹歌·四曲”题刻
  南宋时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幅面1.1米×0.9米,每字0.14米×0.12米,距地高度2米。
  题刻全文: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㲯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朱熹“九曲棹歌·五曲”题刻
  镌于五曲溪西晚对峰,东南向。幅面1.5米×12米,每字0.16米×0.14米,距地高度7.5米。
  题刻全文: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山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朱熹“九曲棹歌·六曲”题刻
  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1.5米×1.1米,每字0.22米×0.18米,距地高度3.5米。
  题刻全文: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朱熹“九曲棹歌·八曲”题刻
  镌于八曲溪北上水狮石,西南向。幅面1.4米×2米,每字021米×0.18米,距水面高度4.9米。
  题刻全文: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朱熹“天心明月”题刻
  镌于一线天楼阁岩,东北向。幅面2.3米成0.42米,每字0.5米×0.42米,距地高度5.4米。
  朱熹“忠孝”题刻
  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幅面0.6米×1米,每字0.5米×0.4米,距地高度1.8米。
  朱熹“小九曲”题刻
  镌于四曲溪北金谷岩,南向。幅面0.7米×1.6米,每字0.37米×0.33米,距地高度4.9米。
  朱熹“逝者如斯”题刻
  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1.3米×1.2米,每字0.5米×0.45米,距地高度3.5米。
  淳熙五年朱熹纪游题刻
  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1.7米×2.1米,每字0.38米×0.3米,距地高度12米。题刻全文:淳熙戊戌八月乙未,刘彦集、岳卿、纯叟、廖子晦、朱仲晦来。
  淳熙二年朱熹纪游题刻
  宋淳熙二年(1175),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0.57米×0.41米,每字0.19米×0.19米,距地高度1.9米。
  题刻全文: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这段纪游题刻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场著名辩论紧密相连。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在吕祖谦的召集下,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等人相会于江西铅山鹅湖寺,开展学术论辩,史称“鹅湖论辩”。这段题刻记录了朱熹、吕祖谦等人在鹅湖之会行前游览武夷山的行程,是研究鹅湖论辩主要参加人员及时间的珍贵实物资料。
  勒石纪游后不久,朱熹、吕祖谦一行越过分水关前往江西铅山。朱熹、陆九龄、陆九渊、昌祖谦等人为学术异同,在鹅湖论辩数日,朱、陆双方各执己见,虽然未能弥合两家的学术分歧,但树立了不同学派和学术思想之间平等论争的学术典范。
  “道南理窟”题刻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马应璧将其父马负书“道南理窟”四字镌刻于五曲溪西晚对峰麓,东向。马负书生前对朱子理学极为尊崇,欲“以理学渊薮,发山川之秀灵”,特写下“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拟勒刻于武夷山,以宣扬理学,只因军务繁忙,一直未能实现。乾隆四十四年(1779),其子马应璧任崇安县游击时,了却其父生前遗愿。
  题刻全文:道南理窟易斋马负书题
  先大夫别号易斋,赐谥昭毅,丙辰状元,历任封疆,镇闽二十余载,惠政流徽炳海内。丁亥岁,以提督福建陆师卒于官。伯兄应奎偕应璧奔丧泉署,得先大夫手挥“道南理窟”四字。从者告,将以镌武夷山石壁,疾剧而弗果者。窃念先大夫欲以理学渊薮,发山川之秀灵,非寻常题咏岩泉者。此何可弗镌,而遗山灵憾!时应璧等扶榇归,亦未遑敦役,兄弟交勖:再至闽,应立完先人未立志。越十年丁酉,应璧蒙圣恩补崇安游击,即所欲镌“道南理窟”之匾,造物者若有以成之,遂鸠工蒇镌,厥事于己亥仲春之甲子。应璧之一职,只恐莫绍前徽,是役遭逢,心窃幸焉!拓数(纸)寄伯兄,遂援笔记其巅末,并勒之。
  清乾隆四十有四年春,三韩马应璧谨识
  6.建阳黄杨庵遗址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徐市镇大田村。
  黄杨庵又称黄山庵,此山峰峦耸拔,雄踞一方。朱熹曾和邱子服等人登游其上,为山上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倾倒,有《奉和子服老弟黄杨游岩二诗》,其一云:“闻道黄杨山上头,千峰环抱百泉幽。羡君拄杖年年去,饱看人问万顷秋。”朱熹长子朱塾于宋绍熙二年(1191)正月二十四日卒于婺州金华,灵柩运回,寄在建阳黄杨庵。朱熹葬子之前数住黄杨庵,在此期间,始建黄杨庵的卢姓檀越让二子卢逢、卢达从学朱熹。
  7.建阳同文书院遗址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书坊村哥乐山旁。
  明人戴铣《朱子实纪》载:“同文书院在建阳县崇化里书坊,宋乾道间朱子建,以贮书籍。后屡遭兵燹。”南宋时朱熹曾在建阳崇化(今书坊)街中心开设书棚,委付其次子朱埜、女婿刘学占刻印书籍,其门人蔡元定、蔡渊、林择之也帮忙编、校、刻书籍。元代张光祖依旧址建成书院,后屡遭兵燹,后世各代均有重修。书院为两进结构,前有门坊、泮池。20世纪60年代末拆除,现为空地。明人周维翰《重修同文书院记》载:“闽之潭有同文书院,夫子遗像在焉。则文公乾道年所筑也,废于元,兴于国初。”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