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受教五夫,问学延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受教五夫,问学延平
分类号: B244.75;K928.705.7
页数: 23
页码: 015-0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武夷山五夫紫阳楼遗址和兴贤古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紫阳楼是朱熹的旧居,历经多次重建,是朱熹成长、学习和讲学的地方。兴贤古街则因兴贤书院而得名,是朱子文化遗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沿街汇集了众多文物古迹。本文还介绍了屏山世泽、过化处、三峰鼎峙、籍溪胜境等牌坊和朱子巷、刘氏家祠、兴贤书院等历史遗迹,这些地方不仅是朱熹曾经生活和讲学的地方,也是后人缅怀这位大儒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 朱熹 生平事迹 名胜古迹

内容

1.武夷山五夫紫阳楼遗址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的潭溪之畔、屏山之麓,是朱熹定居近五十年的旧居。
  宋绍兴十三年(1143),十四岁的朱熹因父朱松病逝,遵父遗嘱奉母投奔五夫刘子羽,刘子羽在“潭溪之畔、屏山之对”,构屋五间”安顿其母子。朱熹在五夫师从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刘勉之以女妻之,朱熹在五夫成家,生活于此近五十年,直至晚年迁居建阳考亭。
  朱熹《名堂室记》记载:“紫阳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尝有隐君子居焉。今其上有老子祠。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盖其意未尝一日而忘归也。既而卒不能归,将没,始命其孤熹来居潭溪之上,今三十年矣。贫病苟活,既不能反其故乡,又不能大其阖闾,以奉先祀,然不敢忘先君子之志,敬以印章所刻榜其所居之厅事,庶几所谓‘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者,后世犹有考焉。”朱熹以其父朱松眷恋故土怀念乡关的“紫阳书堂”并刻为印章,以“紫阳书堂”为五夫居室之名,又称“紫阳楼”。
  紫阳楼原址在“潭溪之畔、屏山之对”,元代毁于兵燹,民国年间崇安县长詹继良在“屏山之下”迁址重建,并撰《重修紫阳楼记》说明重建始末。1998年再次重建,内中厅、堂、室、斋、轩等均按照朱熹自撰《名堂室记》布局。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1992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武夷山五夫兴贤古街
  兴贤古街因兴贤书院而得名。它始于玉虹桥,终至文献桥,由七贤、双溪、紫阳、朱至、儒林、中和、籍溪七个街坊组成,全长1200米,沿街汇集了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刘氏家祠、五贤井、连氏节孝坊、七星桥、屏山世泽、百岁坊、潭溪、街坊等众多文物古迹,是朱子文化遗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
  “屏山世泽”牌坊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五夫里巷与大埠巷交汇处,原为朱熹为屏山书院所书匾额。现存为清代建筑,砖砌门楼,较简雅,为一字形墙顶,方形门,门宽1.5米,高2.7米,墙体厚0.4米,大门方向大体东西向,门西面上方石质字牌处,横向阳文行书“屏山世泽”四字。
  “过化处”牌坊
  亦称“三市街”牌坊,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五夫里巷子北侧,南向字牌书“过化处”,北向书“三市街”。“过化处”牌坊为兴贤书院与街市分界处,字牌横向阳文行书。现建筑为清代,为两层牌砖砌楼式结构。五夫里巷子大体呈南北向西经过,砖雕较简单,南北两面均有雕饰,南面门脸下部雕饰平铺太阳花,屋檐下方雕饰小朵太阳花。
  “三峰鼎峙”牌坊
  亦称“紫阳流风”牌坊。“三峰”意为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并存,“紫阳”指朱熹。该坊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五夫里巷子中北侧,为两层牌楼式结构,五夫里巷子大体呈南北向,南北两面大门上方字牌处皆有雕饰字,南侧横向阳文行书“三峰鼎峙”四字,北侧则为横向阳文行书“紫阳流风”四字,屋檐现装饰琉璃筒瓦、水滴等构件。
  “籍溪胜境”牌坊
  亦称“天地钟秀”牌坊,该牌坊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五夫里巷北侧兴贤书院旁。因兴贤书院为胡宪所建,“大地钟秀”赞美五夫人杰地灵,籍溪即是五夫的别称,又是胡宪的号。建筑为砖砌门楼,为三层牌楼式结构,五夫里巷大体呈南北向,南北两面大门上方字牌处皆有雕饰字,南侧为横向阳文行书“籍溪胜境”,北侧书“天地钟秀”。
  朱子巷
  朱子巷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五夫里巷子中部,是典型的南方小巷,鹅卵石铺成的整条小街地面,四平八稳无棱无角。原长300米,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仅余138米。小巷两旁是用黄泥夯实的民房土墙。它是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朱熹生活居住在五夫数十载,携徒探友、讲学问道,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2014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家祠
  刘氏家祠坐落于五夫兴贤街,始建于南宋,元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现存建筑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前进、正殿、后殿,两侧为走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20余米,土墙围筑,土木结构。门楼砖雕精巧,门额砖雕“宋儒”“刘氏家祠”字样。五夫刘氏家族一门“五忠六贤”,既为国尽忠尽责,又为民鞠躬尽瘁。其刘韐之坚贞、刘子羽之忠勇、刘子翚之道德、刘珙之政绩,在宋代三百年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此,朱熹称之为“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其中刘子羽为朱熹义父,刘子翚为其老师,刘勉之为其岳父,朱熹学有所成,与五夫刘氏家族的辛勤培育分不开。1992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兴贤书院
  坐落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街,为清代建筑风格。因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说,故名“兴贤”。原为宋代乡学,朱熹少年在此就学。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元时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
  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占地约450平方米。前进为正堂,面阔五间12.2米,进深13.4米,面积162平方米。1987年由政府拨款修缮,保存尚好。第二进原为书庑,分左右两庑。第三进为文昌阁,二层木结构,上为文昌帝君神龛,兼祀胡、刘、朱诸贤,下为书院山长起居室和书斋等,惜已倾圮。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左为“礼门”,右为“义路”,横额砖刻。牌楼造型雄伟凝重,飞檐重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书院为悬山顶,穿斗式上木结构,两侧高墙护舍。朱熹学有所成后,也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弘讲理学,以文论道,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堂匾、龙生九子图和各式楹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武夷山刘子羽神道碑
  额题为“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碑铭由朱熹手书,张栻篆额。碑高3.7米,宽1.5米,碑文3725字,现存3200余字,碑台须弥座,砚石石地。原碑立于五夫蟹坑刘子羽墓前,后因墓地失修圮毁,神道碑倒塌,1981年,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府移置武夷宫中山堂保护。1985年,“壑船棺、虹桥板、摩崖石刻、宋刘公神道碑”归并为“武夷山史迹”,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附:刘子羽神道碑铭①
  额题: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
  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致仕、彭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赠少傅刘公神道碑铭」
  从表侄、宣教郎、权发遣南康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借绯朱熹撰并书」
  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赐紫金鱼袋张栻篆额」
  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彭城刘公既薨三十有三年,其嗣观文殿学士、彭城刘侯珙亦以疾薨于建康府舍。疾革时,手为书,授其弟玶,使以属熹,若曰:“珙不孝,先公之墓木大拱,而碑未克立,盖犹有待也。今家国之仇未报,而珙」衔恨死矣。以是累子,何如?”熹发书恸哭曰:“呜呼!共父乃邃至此耶?且吾蚤失吾父,少傅公实收教之。共父之责,乃吾责也。”即访其家,得公弟屏山先生所次行状,又得今江陵张侯栻所为志铭,以作其事曰:
  公讳子羽,字彦修,其先」自长安徙建州,今为崇安县五夫里人。曾大父赠朝议大夫太素、大父赠太子太保民先,皆以经学教授乡里,门徒至数百人。而皇考资政殿学士、赠太师忠显公,遂以忠孝大节,杀身成仁,事载国史。公其嗣子也,少以父任」补将仕郎,积劳转宣教郎,权浙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入主太仆太府寺丞,迁卫尉寺丞,辟河北、河东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朝请大夫,授直秘阁。
  建炎三年,擢秘阁修撰,知池州,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行,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辟川陜宣抚处置使司参议军事。四年,除徽猷阁待制。
  绍兴二年,领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除宝文阁直学士,封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四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五年,复官,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集英殿修撰,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宣喻川陕。踰年还报,复待制,知泉州。八年,落职,提举太平观,又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漳州安置。十一年,复故官,起为沿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十二年,复待制,进爵子,益」封二百户。是岁罢,复提举太平观,五年而薨。
  公天姿英毅,自少卓荦不群。年廿四五时,佐忠显公守越,以羸卒数百,拒睦寇方腊数十万众,卒全其城。复从守真定,会女真入寇,以大兵围其城。公设方略,登陴拒守数月,虏不能」下而去。忠显公既以节死。公扶丧归葬,号天洒血,以必报仇耻自誓。免丧造朝,以书抵宰相,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为根本,于是有秦州之命,遂参御营军事。
  时叛将范琼拥强兵,据上流,召之不至,至又不肯释兵,且肆漫」言胁朝廷,反行寝露,中外汹汹。知枢密院事张忠献公与公密谋诛之。一日,为将遣张俊以千人渡江捕它盗者,使皆口以听命,因召琼与俊及刘光世诣都堂计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公坐庑下,恐琼觉事变,遽」取写敕黄纸,趍前举以麾琼曰:“下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琼愕,不知所为。公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俊兵致之狱,使光世出抚其众,数琼在围城中附贼虏,迫二圣出狩状,且曰:“所诛止琼耳,若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皆投刃曰:“诺。”因悉麾隶它军,顷刻而定,琼竟伏诛。
  张公口口益奇公,及使川陕,遂辟以行。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明年,虏窥江淮急,张公念禁卫单弱,计所以分挠其兵势者,遂合五路之师」以进。公以非本计争之。张公曰:“吾宁不知此,顾今东南之事方急,不得不为是耳。”遂北至富平,与虏遇,战果不利。虏乘胜而前。宣抚司退保兴州,人情大震。官属有建策徙治夔州者,公叱之曰:“孺子可斩也,四川全盛,虏欲入寇」久矣。直以铁山栈道之险,未敢遽窥。今不坚守,纵使深入,吾乃东走,僻处夔峡,遂与关中血脉不复于通,进退失计,悔将何及?为今日计,且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庶几犹或可以补前愆、赎后咎,奈何乃为此言乎?”张公然公言,而诸参佐无敢行者,公即自请奉命北出,复以单骑至秦州,分遣腹心,召诸亡将。诸将闻命大喜,悉以其众来会。公命骁将吴玠栅和尚」原,守大散关,而分兵悉守诸险塞。虏谍知我有备,引去。明年,复聚兵来攻,再为玠所败,俘获万计,蜀土以安。宣抚司移军阆州,公请独留关外,调护诸将,以通内外声援,军民之心翕然乡之。
  又明年,汉中大饥,诸帅闭竟自守,因」有违言,皆愿得公帅兴元,与连兵。张公承制,可其请。公至镇,开关金商输迁,辑睦邻援,饬兵练卒,栅险待敌。会虏复入寇,将道金商,以乡四川。公以书谕金州经略使王彦,使以强弩遽险邀之。彦习短兵,且屡平小盗,不以公言」为意。虏猝至,逆战,果败走,保石泉。时吴玠为秦凤经略使。公闻彦失守,亟移兵守饶风岭,驰以语玠。玠大惊,即越境而东,一日夜驰三百里,中道少止。请西县计事。公报曰:“虏旦夕至饶风下,不亟守此,是无蜀也。公不前,吾」当往。今顾西走,不知者谓我惧而逸,诸将得无解体乎?”玠得书,即复驰至饶风,列营拒守。虏人悉力仰攻,死伤如积。更募死士,由间道犯祖溪关以入,绕出玠后。玠遽走还汉中,且来邀公,欲与俱去。公不可,复留玠栅定军山以」守。玠亦不从。公不得已,退守三泉,从兵不及三百人。与同粗粝,至取草牙树甲噉之。遗玠书与诀,玠持之泣下,欲驰赴公,未果。其爱将杨政者大呼军门曰:“公今不行,是负刘公,我辈亦且舍公去矣。”玠乃来会三泉。时虏游骑甚」迫,玠夜不能寐,起视公方甘寝自若,旁无警何者。遽起公曰:“此何等时,而简易若是?”公慨然曰:“吾死命也,亦何言?”玠叹息泣下,竟不果留。公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泉水,乃筑垒守之。储粟十余万石,尽徙将士家属栅中」,积石数十百万,下临走蜀道。数日,虏果至营数十里间。一夕,候骑报虏且至,诸将皆失色,入问计。公曰:“始与公等云何,今寇至,欲避邪?”下令蓐食,迟明上马。明日,公先至战地前,当山角、据胡床坐。诸将追及,泣请曰:“某辈乃当效」死于此,非公所宜处也。”公不为动,虏亦引退。
  自虏入梁洋,蜀中复大震,宣抚司官属争咎公,更为浮言相恐动,力请张公徙治潼川。令下,军士愤怒,或取其牓毁之。公连以书力为张公言:“此已为死守,虏必不能越我而口口,不」能守,我死行未晚也。今一旦轻动如此,兵将愤怒,将有齮齕公坟墓者,公奈何”张公大悟,立止不行。虏遣十余人持书与旗来招公及吴玠,公斩之,余一人使还曰:“为我语诸戎,欲来即来,吾正有死耳,何可招也。”因复与玠谋,出」锐师腹背击之。先是,公已预徙梁洋官私之积置它所。虏深入无所得,而粮日匮,前后苦攻,死伤十五六,又闻公之将袭己也,惧,遂遁。公亟遣兵追击之,堕溪谷死者不可计。其余众不能自拔者犹数十栅,皆降之。
  是时,虏大酋」撒离喝兀朮辈主兵用事,计必取蜀以窥东南。其选募战攻,盖已不遗余力,而我之谋臣战将,亦无敢为必守计者。独公与张公协心勠力,毅然以身当兵冲,将士视公感激争奋,卒全蜀竟,以蔽上流。寇退,又方相与定计,改纪」军政,以图再举,而张公已困于谗,公亦相次得罪,徙白州矣。始,吴玠为裨将,未知名。公独奇之,言于张公。张公与语,大悦,使尽护诸将,战数有功。至是,玠上疏,请还所假节传棨戟赎公罪。士大夫以是多玠之义而服公之知人」。
  既张公入相,大议合兵为北讨,召公赴阙,使喻指西师,且察边备虚实。公还,奏虏未可图,宜益治兵、广营田以俟机会。时又方议易置淮西大将,且以其兵属公。公复以为不可,遂以亲老丐便郡,得泉州以归。在郡踰年,治有异」等之效。学校久废,撤而新之。堂序规橅略放太学,至今为闽中诸郡之冠。僧可度者以赀结中贵人,属戚里陈氏诬奏,夺陈洪进守冢寺。公曰:“此细事尔,然小人罔上如此,是乃履霜之渐,不可长。”即疏其事以闻。戚竖辈皆」抵罪。无几何,淮西军果乱,张公去相,议者反谓公实使然,不责,无以系叛将南归之望。于是再责,闻者嗤之,而公不自辨也。在镇江,会金虏复渝盟。公建议清野,尽徙淮东之人于京口,抚以威信,军民杂居无敢相侵扰者。尝得」盗,劾之,乃楚州守某者所为。前后攻劫不可计,悉具狱,弃之市。
  以其事闻,某者亦坐远窜。于是境内帖然,道不拾遗。既而虏骑久不至,枢密使张俊视师江上,以问公。公曰:“此虏异时入寇飘忽如风雨,今更迟回,是必有它意。”居」顷之,虏果复以和为请。朝廷许之。虏使来,植大旗舟上,书曰:“江南抚喻。”公见之,怒,夜以它旗易之。翌日,接伴者见旗有异,大惧,请之不得,至以语胁公。公曰:“吾为守臣,朝论无所与。然欲揭此于吾州之境,则吾有死而已。”请不」已,竟出境,乃还之。张俊还朝,上闻公治状及所料虏情善之,亟诏复旧职。公以和好本非久远计,奏宜及闲暇时,修城垒、除器械、备舟楫,以俟时变。宰相秦桧专主和议,始以复职非己出,已不悦,至是益怒,讽言者论罢之」。既归,遂不复起。士大夫有志当世者,莫不相与喟然,深为朝廷惜之。
  公生绍圣丁丑,终绍兴丙寅,年五十,葬故里蟹坑祖茔之北。元妃福国夫人熊氏,葬拱辰山,忠显公墓左。屏山先生实表之。继室庆国夫人卓氏,公没持家」廿余年,细大有法,内外斩斩。彭城侯虽熊出,然抚之厚,而教之严,所以成就其德业者为多,遇族党亲疏曲有恩意。薨荆南府舍,葬瓯宁县演平之原。公子三人:彭城侯为长,尝以中书舍人事太上皇帝,以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事」今上皇帝。风望劳烈对于前人,当世鲜能及之。次瑺,承务郎,出后公弟秘阁公,早卒。次玶,从事郎,亦以公命为屏山先生后。孙男二人:学雅,承务郎。学裘,尚幼。女二:长适将仕郎吕钦。幼未行也。
  熹之先人晚从公游,相好也,不幸属」疾,寓书以家事为寄。公恻然怜之,收教熹如子侄。故熹自幼得拜公左右,然已不及见公履戎开府时事。公又未尝以其功伐语人,独见其居家接人孝友乐易,开心见诚,豁然无纤芥滞吝意。好贤乐善,轻财喜施,于姻亲旧故」贫病困阨之际,尤孜孜焉。因窃从公门下士及一二故将问公平生大节,又知其忘身徇国之忠、决机料敌之明、得将士心,人人乐为尽死,事皆伟然,虽古名将不能过。至其为政,爱民礼士,敦尚教化,擿奸发伏,不畏强御,又」有古良吏风。及公既没,然后得其议奏诸书、张公手记秦州出师时事,读之,又未尝不慨然抚卷废书而叹也。惟公家自忠显公以来,三世一心,以忠孝相传,事业皆可纪,而公奔走兵间,尤艰且危。虽不幸困于谗诬,不卒其志」而中世以没,然再安全蜀,以屏东南,人至于今赖之。顾表隧之碑独不时立,漫无文字以诏后世,是则岂惟彭城侯九原之恨,凡我后死,与有责焉。于是既悉论载其实,又泣而为之铭,以卒承彭城侯之遗命。其铭曰」:
  “天警皇德,曰陂其平。复畀材杰,俾维厥顷。薄言试之,于越于镇。卒事于西,亦危乃定。始却于秦,偪仄漂摇。一士之得,厥犹以昭。再蹶于之,莫相予死。亦障其冲,校绩喻伟。岷嶓既奠,江汉滔滔。尔职于佚,我司其劳。曾是弗图,谗」口嗸嗸。载北载南,倏贬其褒。曰和匪同,识微虑远。岂不谆谆?卒莫予展。我林我泉,我寄不浅。莫年壮心,有逝无反。惟忠惟孝,自我先公。勉哉嗣贤,克咸厥功。岂不咸之?又圮于成。诗劝来者,永其休声」。”
  淳熙六年冬十月乙酉建
  4.武夷山五夫屏山书院遗址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
  刘子翚于宋建炎四年(1130)建。朱熹曾在此师从刘子翚读书七年,学成后亦在此讲学。原建筑为前坊后屋共三进,设杏坛、复斋、蒙斋、二琴堂、六经堂、书坊、起居房舍等,门匾“屏山书院”系朱熹手书。据民国《崇安县志》载:宋淳祐二年(1242),朝廷为褒扬刘子翚的教育业绩,特钦命扩建屏山书院,由县署直接管理,并派一名“山长”管理院务,使之由私家书院成为国学。书院元初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民国初再毁,现仅存遗址。2016年,福建博物院与武夷山市博物馆联合对五夫屏山书院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勘探结果表明,屏山书院遗址外有驿道,周有围墙,内有三组建筑群和花园等遗存。遗迹包括正厝、附厝、道路、水沟等各种建筑基础,文物分布核心区域近9000平方米,时代从南宋至清代,以明代遗存规模最大。初步认定遗址为刘子翚宅第和屏山书院共存的性质。出土的南宋遗物,见有墨书“刘宅”的青白瓷碗残片。屏山书院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武夷山“万石”题刻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屏山之麓。
  东向,字幅10×10厘米。据记载,朱熹恩师刘子翚故居遗址周围有十七景,其中“万石”为一景。刘子翚曾写过“万石亭”一诗:“岚光近却无,一径缘崖断。危亭势欲飞,翠石云中乱。小山闷清游,怀人发长叹。”朱熹为此景手书“万石”二字。
  6.武夷山“灵泉”题刻
  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东侧。
  又称飞龙井,朱熹居紫阳书堂时常在此汲水。该泉由一深一浅两个泉眼组成,深者水深1米,长1.26米,宽0.9米;浅者水深0.2米,长1米,宽0.8米。泉眼东侧约三米处的岩石阴刻有朱熹“灵泉”二字。朱熹《怀潭溪旧居》诗里写道:“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
  “灵泉”水清如镜,千年不涸,至今仍为生活用水。2016年1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
  7.武夷山水帘讲堂遗址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水帘洞,宋代刘甫建。
  朱熹少年时,刘子翚常带其到武夷山水帘讲堂讲学郊游,朱熹成年后亦在此讲学。《武夷山志》载:“武夷山北水帘洞,朱文公与蔡西山诸贤频诣其庐,讲明义理。尝约文公结庐于五曲。”
  8.武夷山五夫开善寺遗址
  开善寺亦称开善禅寺,坐落于武夷山市五夫镇拱辰山下。
  《八闽通志》载:“开善寺,五代唐同光初(923)建。”宋高宗建炎初年,资政殿大学士忠显公刘韐(刘子羽、刘子翚之父)葬拱辰山南,开善、寺赐为功德院,改称“开善院。”《建州弘释录》载:“屏山先生刘子翚,尝修开善院。屡延名德主之。”宋绍兴十六年(1146),道谦应刘子羽的邀请,在开善寺做住持。朱熹十五岁时与开善寺住持道谦法师相识,向其请教禅宗学问,踏上出入佛门学禅之路。朱熹融贯儒释道,吸收佛学的有益成分,融儒释道于一身,开善寺的经历对朱熹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现开善寺为2015年在遗址上所重建。
  9.武夷山五夫仙洲密庵遗址
  仙洲密庵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占亭村凉伞岩(仙洲山)下,建于北宋,现存遗址。
  朱熹寓居五夫里近五十年的生涯中,常携友攀登仙洲山寻幽探胜。据方志记载,仙洲山有“两峰并峙,一尖一方,山顶有棋坪石,上有永丰寺密庵”。朱熹早年曾往密庵拜谒道谦禅师,学佛问禅,以后也常在密庵游赏。2016年1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
  10.延平李侗墓
  位于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
  该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砖石结构。墓平面呈“凤”字形。上层中部为青砖砌筑的龟背状椭圆形墓堆(俗称“伏龟”),长5米,宽4米,高0.3米。原墓碑已毁。现存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时所立石碑1通,长0.86米,宽0.36米,正中阴刻楷书:“宋始祖太师越国公文靖延平李先生墓”,左刻“大明正德己卯仲秋吉旦”,右刻“十五世嫡派承嗣孙昂重修”。墓旁新建有“宋儒亭”。此墓为朱熹参与选定并会葬的。李侗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后人称延平先生,宋南剑州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在学术传承上,他们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李侗是理学宗师朱熹一生之中最重要、对其影响最大的老师,授予其二程理学的精髓——“理一分殊”,引导其“弃禅归儒”,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李侗还是朱熹之父朱松的同窗,同师从罗从彦。
  11.延平李延平祠
  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徐洋村徐福路29号。
  始建于宋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康熙皇帝赐御书匾额“静中气象”。整体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13.3米,总进深22.7米,面积301.91平方米。该宗祠是延平区仅存的一处清代李氏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正厅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清康熙皇帝御书“静中气象”现藏于南平市博物馆。李延平祠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