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仕入闽,生于尤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8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父仕入闽,生于尤溪
分类号: B244.75;K928.705.7
页数: 13
页码: 001-0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尤溪南溪书院、尤溪韦斋旧治碑、政和朱森墓、政和程夫人墓、政和云根书院遗址、松溪湛卢山吟室遗址和建瓯博士府旧址等与朱熹及其家族相关的福建古迹。这些遗址是朱熹成长、学习和讲学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南溪书院是朱熹的诞生地,韦斋旧治碑是朱松的警戒之义,朱森墓是朱熹祖父的墓地,云根书院是朱熹童年读书的地方,湛卢山吟室是朱熹在湛卢山筑室读书的地方,博士府旧址是朱熹曾任博士的府邸。
关键词: 朱熹 生平事迹 名胜古迹

内容

1.尤溪南溪书院遗址
  位于尤溪县城水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背山面溪,原为郑安道故宅溪南馆。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其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因官建州政和县尉,举家入闽,后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松因避乱寓居于尤溪郑安道宅,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诞生。嘉熙元年(1237)尤溪县令李修建祠三间合祀朱氏父子,后扩建讲堂,作为书院的讲学之所。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御书赐额“南溪书院”,因此得名。其后,元至正四年(1341)以父子同祠于礼未合,分建韦斋祠和文公祠。明正统年间因“邓茂七之乱”,毁于战火。景泰、弘治年间重建并扩建。正德六年(1511)在文公祠之右朱熹瘗胎衣处建毓秀亭。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赐御书“文山毓哲”匾额。书院几经兴废,现存主体建筑为2015年重修。南溪书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溪者,韦斋罢尤邑尉假馆而生子朱子之地也。”据载南溪书院曾经是朱松家人馆寓之地,也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相传“朱子问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作为朱熹的诞生地,也被誉为“闽中尼山”。
  2.尤溪韦斋旧治碑
  位于尤溪县城关镇县宾馆楼前。
  宋乾道七年(1171),朱熹回尤溪访其父遗迹,在朱松任尤溪县尉的衙署,亲书“韦斋旧治”四字,时知县石墪(字子重)为之刻石立碑,后毁。现存碑石为1925年卢兴邦临摹重刻。阴刻行书朱熹手迹“韦斋旧治”四字,右侧楷书“宋乾道七年文公朱夫子来访吏部韦斋尉尤遗迹,因亲笔书额以记之”。左侧落款“中华民国乙丑十四年春月”“留闽第一师师长卢兴邦勒石”。“中华民国”“师长卢兴邦”等字已遭损。碑高2米,宽0.7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名堂室记》载:“先君子又每自病其卞急害道,尉尤溪时,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而读书焉。延平罗公先生仲素实记之,而沙阳曹君令德又为之铭。官署中更盗、火,无复遗迹。近岁熹之友石君子重知县事,始复榜焉,且刻记铭于石,以示后来。”韦指的是皮绳,性柔韧,古代性子急躁的人身上佩韦用来警戒自己,将燕处读书之所命名为“韦斋”是朱松自警之义。韦斋也因此成为朱松的别号,故后人称其为韦斋先生。
  3.政和朱森墓
  位于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护国寺西侧。
  墓原为砖石结构,在20世纪50年代时遭毁坏,1993年重修。墓冢依山势而建,坐西北朝东南,以鹅卵石垒砌,馒头形墓堆,墓坪二级,凤字形双层墓护围,护围与墓堆问亦为鹅卵石铺台阶走道。现存墓碑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等重修时所立,阳刻楷书“宋承事郎朱公墓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立成化己亥岁正月吉旦义民王窗建石”,高1.4米,宽0.6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森(1075—1120),字良材,号退翁,又称退林,朱松之父,朱熹祖父。宋徽州婺源人。后父以子贵,赠承事郎。宋政和八年(1118),朱松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举家赴任,迎养其父母于政和官舍,朱森卒后亦葬其邑。明永乐《政和县志·名宦》“朱松”条载:“宣和二年(1120)庚子,丁外艰。时方腊乱,睦道梗,不能归,遂葬其亲于本县护国寺侧之莲花峰下。”明成化十五年(1479),邑民王窗捐资在护国寺旁重修朱森墓,并建启贤祠三楹,时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立石,所立墓碑即记其事。
  4.政和程夫人墓
  位于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东南铁炉岭。
  墓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现存墓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立,碑高1.1米,宽0.4米,碑文阴刻“朱母程夫人墓同治丁卯冬文公位下建安派孙振铎、玉泮立石”。程夫人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夫人(1078—1134),朱森之妻,朱熹之祖母,赠孺人。
  5.政和云根书院遗址
  位于政和县熊山街道北大路熊山弄原县署附近。
  朱松创建。朱熹童年随父往来尤溪、政和之间,常在此读书,长大后到政和扫墓、讲学也曾寄宿于此。云根书院屡经兴废,明隆庆年间毁于火,嘉靖《建宁府志》载: “云根书院在政和县治西五十余步,宋政和问县尉朱松建。文公岁时来谒祖茔,必信宿于此而去,书院今圮。”明万历年间重建,并建朱子祠。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亦有修建。20世纪60年代被毁。2004年,政和县政府在政和城南青龙山异地重建云根书院。
  6.松溪湛卢山吟室遗址
  位于松溪县湛卢山。
  遗址呈两进台式基址,现存部分墙体、墙基。据载,朱熹祖父朱森卒葬政和护国寺侧,朱熹往来祭扫祖墓,在湛卢山筑室,读书其中,称“吟室”。宋宝庆三年(1227),县人在吟室旧址建湛卢书院。元代湛卢书院迁往松溪城内文公祠,明嘉靖十五年(1536)复迁于湛卢山麓旧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重建,至清末荒废。吟室遗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建瓯博士府旧址
  位于建瓯市磨坊前,现仅存二进厅堂。
  南宋绍兴初年,朱松举家迁居建安紫芝上坊(今福建省建瓯市水南),筑环溪精舍。朱熹在建安环溪精舍受教,开始“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生活,厉志儒家圣贤之学。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于建瓯,朱熹遵父遗嘱,迁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宝庆二年(1226)朱熹第三子朱在遵父遗嘱,辅佐其侄朱鉴(朱塾之子,朱熹嫡长孙)定居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并建文公祠奉祀,故朱熹长房子孙在此衍息。明景泰六年(1455),特旨朱熹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遂在原文公祠东侧建博士府。民国《建瓯县志》载:“博士府在朱文公祠左,公之后裔世袭五经博士,至民国改为奉祀官,府第仍旧制。”
  建瓯现存的博士府旧址和朱熹对镜写真自画像碑、朱在圹志是反映朱熹及朱熹家族与建瓯历史渊源的重要实物。
  8.武夷山上梅朱松墓
  位于武夷山市上梅乡地尾村中峰寺后寂历山。
  墓坐东向西,平面“凤”字形,墓前河卵石铺砌,占地50平方米。墓碑阴刻“显祖朱献靖公墓朱凌拜立”,高1.57米,宽0.56米。据碑文记载,为建阳考亭朱氏十二世孙朱凌等于明嘉靖甲辰(1554)清明所立。
  宋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卒于建瓯环溪精舍,绍兴十四年(1144)葬于五夫里西塔山,乾道六年(1170)迁至白水鹅子峰山下,后再迁于现址。明嘉靖《建宁府志》载:“献靖公朱松墓在上梅里东峰院北,当是三迁而后墓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