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87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001-002

内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卒后谥曰文,宋代追封徽国公,世称朱子、朱文公。“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朱熹是孔孟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地位崇高,其创立的朱子理学在南宋以后被尊为官方哲学,成为近古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传至东亚文化圈,影响既深且远。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任建州政和县尉,举家南迁入闽,朱熹的祖父母去世后皆葬于政和。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朱松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任满后闲居在邑人郑安道宅。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朱松一家后寓居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南环溪精舍。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十四岁的朱熹遵遗命投靠父友刘子羽,移居建州崇安县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光宗绍熙三年(1192)朱熹定居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宁宗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朱熹病逝于考亭沧洲精舍寓所,享年七十一岁,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朱熹立身刚毅,进学勇猛。幼承家学,在朱松的教导下“慨然有求道之志”。移居五夫后,朱熹从学“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后又师从延平先生李侗,博求经传,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切磋论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宋史·朱熹传》)。朱熹十九岁中进士,但仕途坎坷,实际从政仅九年,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驻留在福建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先后创办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沧洲精舍等书院,讲习武夷,弘道东南。朱熹出仕为官任上,也致力于兴建修复书院,讲学传道,如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朱子教条》)。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朱熹与张栻、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亦称“乾淳三先生”),而朱熹讲学最久,著述最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南宋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推崇、表彰朱子理学,朱熹由此地位尊崇,“通天下读朱文公之书,尊文公之道,其始生之乡、侨居之里、宦游之邦,与乾、淳诸老盍簪倾盖、讲贯切磋之处,往往肖其像,庋其书,聚成学之士,敬事而传习焉。”(刘克庄《泉州书院记》)朱熹所到之处被称为“过化处”,相关史迹遗存备受后世敬仰和纪念。朱熹出生、成长、终老于福建,在闽求师问学、居处著述、授徒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也多成就于闽,创立的朱子理学故被称为“闽学”。作为朱熹的“始生之乡”“侨居之里”“宦游之邦”和“讲学论道之地”,朱熹的足迹遍及福建,在福建留下丰厚的史迹遗存。从全国范围而言,朱熹在福建的史迹遗存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
  斯文在兹,遗泽八闽。2017年以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等单位对福建各地现存的朱熹史迹遗存进行了专题调查。这些史迹遗存是朱熹生平的直接见证物,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延续至今,是福建朱子文化最为显著的物质载体,弥足珍贵。为此,我们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是册文物图集,以睹物思人、缅怀先贤,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展示一代儒宗留给福建和后世的璀璨历史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