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朴文镐对朱熹异说的厘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333
颗粒名称: 四、朴文镐对朱熹异说的厘清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341-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朴文镐强调“性四层说”,对朱熹说法中不一致的情形进行了厘清。他从朱熹的著作着手,按照写作时间和是否由朱熹手定等标准将朱熹的著作分为四等,并重新检讨了主同之家与主异之家的立论根据及其有效性。
关键词: 朴文镐 儒学思想 人物性异同

内容

朴文镐强调“性四层说”,那么他如何看待朱熹说法中不一致的情形呢?朱熹在《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的注释中,强调“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①所强调的是人物具有共同的性理。但是朱熹在注解《孟子集注》“生之谓性”时,则说:“(人物)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②所强调的是人为万物之灵,与物性不同。这是主张人物性同的李柬,和人物性异的韩元震发生争论时,各自所根据的文献。朴文镐对此问题的看法则是:
  主同之家所依以为重,莫如《中庸》首章注;主异之家所依以为重,莫如《孟子》“生之谓性”章注。以此二注迭为宾主,与相辨难,终年阅世而不知止焉。则实无异于宋人之守株,而未免有固滞之病,盍异观于其合二注而再转为晚年《答黄商伯书》乎?又盍观于其三转而为《语类》人物性门僩录乎?③
  朴文镐认为朱熹在《中庸章句》与《孟子集注》中的说法虽然有异,但是在朱熹晚年时,其弟子黄灏已经提出这个问题,而朱熹也从“万物之一原”与“万物之异体”两个层次回答。在朴文镐看来,前者是“太极之理”、“是万物之所公共也”,后者是“以五常之性而言,是万物之所各具也”。④他主张这是朱熹晚年的第二次转变。至于第三次转变,则是《语类》中沈僩记载朱熹重新解说《答黄商伯书》。朱熹说:
  曰:“气相近,如知寒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蚁之君臣,只是他义上有一点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点子明。其他更推不去。恰似镜子,其他处都暗了,中间只有一两点子光。大凡物事禀得一边重,便占了其他底。如慈爱底人少断制,断制之人多残忍。盖仁多,便遮了义;义多,便遮了那仁。”问:“所以妇人临事多怕,亦是气偏了?”曰:“妇人之仁,只流从爱上去。”⑤
  朴文镐认为这段话要与《朱子语类》中吕焘所记载的朱熹言论一同参看,①其重点在于“体之所异,性亦随而异焉”②,重点放在“赋予之性”。但是朴文镐特别补充:“又按慈爱以下,又专论人之气质之性,览者查之。”③可见此段文字当中,也谈到“气禀之性”。从上述的讨论可知,虽然朱熹的批注内容,的确有所不同,但是朴文镐从时间的角度,将朱熹不同的说法,视为思想前后的转变,弥平了其中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朴文镐所担心的“以朱子攻朱子”的情况,将朱熹重新恢复到崇高的地位。
  此外,朴文镐厘清朱熹观点的最特别之处,乃是重新检讨主同之家与主异之家的立论根据及其有效性。他主要从朱熹的著作着手,并加以评论:
  夫朱子之书,如彼期多而要,不出于四等。如《精义》《辑略》之类,是虽经朱子之手辑,实则非其言也。如《语类》则虽曰其言,亦非其所手定也。如《大全》《或问》之类,虽其所自言而手笔者,亦只是一时之事,故或不能无憾于其间。至如经书注,则既就而屡改之,是终身之事也。故经书注不可以初晚论。然则世之论朱子人物性同异说者,舍经书注,且安所取衷哉。④
  由此可知,朴文镐依照朱熹写作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由朱熹手定这两个标准,将朱熹的著作分为四等:第一是“经书注”,第二是《大全》及《或问》,第三则是《语类》,第四是《精义》和《辑略》。但是确认朱熹观点的关键,并不仅在是否用到最重要的经书注,而是能否在这些文献中,找得到根据,并且看见其中解释的层级关系。他说:
  《语类》《大全》虽本有逊于经书注,然今因论经书注而有此二说,则此二说者,是亦经书注而已。假令以二注为经,则《黄书》当为其注,而僩录又为其疏。三者打成一片,盛水不漏,其宗旨所载有可见矣。……若夫主同之家,则不待《黄书》、僩录,只开卷读“生之谓性”,圈下一性已恍然无去处,只转身思遁,又何暇安意平心而遍读其诸书乎?①
  就着厘清朱熹人物性论的文献上,朴文镐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朱熹对《孟子》“生之谓性”的批注着手,接着则采用《答黄商伯书》和《语类》,类似于《孟子章句》之注与疏。这种滴水不漏的做法,与主同派仅从经书注来说明,更加严谨且有效。
  总而言之,从朴文镐对朱熹异论的诠释内容与解决方式中,不仅可以看见他的性论立场,同时对于立论的根据,也有更深一层的反省。这里正反映出19世纪韩国儒者朴文镐对朱熹著作的评价,并且也可以看见他的研究方法——利用著述时间顺序的排列,以及经学注疏的基本框架,厘清朱熹说法前后矛盾之处。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朴文镐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李柬
相关人物
黄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