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朴文镐的新说—“习成之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332
颗粒名称: 三、朴文镐的新说—“习成之性”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朴文镐在韩元震的“性三层说”基础上提出“习成之性”,强调变化气质在工夫论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用力之地。但其学说缺乏实践动力来源的说明。
关键词: 朴文镐 儒学思想 人物性异同

内容

朴文镐的性论,还不仅有上述“性三层说”的观点,他在韩元震的架构下,又提出“习成之性”,并且主张这是“性学图”的“骨子所在”。②这是他独到的见解,并且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以下分为三部分讨论。首先,究竟什么是“习成之性”,朴文镐说:
  此所谓以习为性者也,凡人有生以后,自少至老所习之性也。习于善,则恶者可变为善;习于恶,则善者亦变为恶者也。一身之有,万其殊也,日以或不同,而岁以或有迁者也。六经之中亦颇言此性。其为性也,习与气合而得。然沿其成质之后而观之,则习之为事居多,故谓之习成之性也。③
  朴文镐将此性与“气禀之性”,同归类于“气质之性”中。但是习成之性与气禀之性不同之处,在于习成之性的养成,是气禀经年累月被习惯所浸染之后的结果,是人变善或变恶的转折点。
  其次,“习成之性”判定的原则,以及特质为何?朴文镐曾在解释《礼记·乐记》“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时说:
  按此编之例,凡遇论气质性处,有习字则属之于习性,余皆属之于气。今此虽无习字,而“性术之变”四字,有制裁变化之意,故取以属之习性云。①
  由此可见,“习成之性”是“性”中可以制裁变化之处,这虽然是在气禀之性中,却是人可以挣脱气禀限制的关键。如朴文镐在解释《礼记·王制》“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时说:
  按,凡言气皆兼天地之气,此则单指地气,即所谓土性也。〇又按,以气论之,则不可推移,以习论之,则可以变化。②
  他接受郑玄“地气”的解说,说明人在禀气上受到“土性”的影响,不可推移。然而若从习性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加以变化。既然“习成之性”会影响人的“善”或“恶”,便是“修养工夫”的重心所在。他说:
  夫太极混囵之中,人物赋与之始,阴阳气禀之初。其为性也,皆无所容人力于其间,惟有一仰于在天之理与气而已。至于习性,然后乃有下手着力处。凡以性为学者,不于此焉从事,而更于何处耶?……吾之所取于此图者,只取其习于善,而至于复性一事而已。夫吾辈生禀中人以下之质,能立志为学,动心忍性,寸除诸恶,铢集众善,以终底于变化气质,而复我本性。此系乎人力之至,而非性与气之责也。③
  在朴文镐看来,“习成之性”是人“可以用力之地”,这就是“复性”之重点。然而圣人不用顾虑,唯有中人以下,需要经过气质之性的转化,从小处去恶习善,才能使人不受到气禀的障蔽,进而让“本然之性”朗现。此外,朴文镐说:
  盖人性虽曰本善,其气禀所拘,习俗所染,不能无此等昏愚之人。人虽昏愚,为先觉者,亦不弃之,常引以推之于中人之中,而为之晓之曰:
  “汝之性本善,与禽兽之性不同。此自天之赋与之,初而已如是,汝何故乐趋禽兽之域哉?”彼虽昏愚之甚,亦将油然感悟,惕然畏惮,有以回头却步,而冀得免禽兽之归矣。①
  最后,中人以下者如何才能产生反省与警惕呢?朴文镐主张需要藉由他人提醒,领悟人与禽兽的差异,进而兴起感悟,戒慎恐惧。这种领悟并非由人之道德主体自发地产生。
  至于“习成之性”与前面所述之“性三层论”有什么样的关联?朴文镐曾以“米”为比喻:“太极之性”就如同米被收于仓廪之中,而“赋予之性”则像是仓廪中的米,按照各人的爵秩高下和俸给多寡,分给不同的官吏,则称之为“禄”。“气禀之性”则是班禄当中的米粒,或有大小精粗不同,或是量器不准,或遭雀鼠侵扰,或受吏隶剥削,或遇路上盗贼抢夺,或口袋破洞而漏等等,因此各人所得皆不相同。“习成之性”也就是讨取被抢夺的部分,追回损失的部分,缝补好口袋的漏洞,最后将所得的俸禄,全部运送回家。②由此可见,朴文镐的重点不在于“米”,而是“米”作为“禄”之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此譬喻之中,性之四层的状态昭然若揭,特别是“习成之性”的工夫论特质,显得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朴文镐在韩元震的“性三层说”上,再加入“习成之性”,不仅凸显“变化气质”在工夫论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也明确指出用力之地。虽然朴文镐建立起自己的性论体系,然而这并不表示他的学说毫无问题。很显然,朴文镐在他的“性”论中,并没有提到实践的动力来源为何?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孔子、孟子以至周敦颐、张载和程颢等人,肯定人具有道德主体,并且藉由逆觉体证的功力,当下就可以体现道德主体,以及给出实践的动力。但是朴文镐对于动力的问题,始终没有加以说明,的确有所欠缺。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朴文镐
相关人物
郑玄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