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性之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318
颗粒名称: 三、心性之学
分类号: B248.9
页数: 3
页码: 294-2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冥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心统性情”说,将“心”兼具性情,通过理气分析整合朱熹关于心、性、情统一的思想。他还从天道、人道两方面进行分析,使“心统性情”具有更深入的本体论视野。
关键词: 曹植 儒家思想 为己之学

内容

“心统性情”是朱熹心性论的核心内容。朱熹从体用、动静、未发已发诸方面,阐发其“心统性情”说,认为“性是体,情是用;性是静,情是动。性是未发,情是已发”。“性情皆出于心”,故心是性情的主宰。“心即管摄性情者也”①,南冥称赞朱熹的“‘心统性情’语极好,更颠扑不破”②。
  南冥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心统性情”说,作《心统性情图》,并引程颐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性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情是也。”又引朱子语:“朱子曰:‘谷子生是性,发为萌芽是情。’”“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未动已动,所谓‘心统性情’者也。”他还特别指出:“心向里面推入性,心向外面推出情。”南冥认为“心”兼有,包括性情。这个“心”既有“未动”的“性体”的含义,亦有“已动”的“性用”的含义。可见南冥的“心统性情”,即是“心兼性情”。
  南冥根据朱熹“以四七理气”的说法,把性亦分成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以“理”“气”分别解析“性”“情”,以心统摄之。这里的“心统性情”,即以心统摄“性”(心之所具之理)与“情”(即性之用)。他认为源于理的本然之性是“心之所具之理”,即“仁义礼智信之理,皆天理无不善”。源于气的气质之性是根据人的气禀不同,又可分为“纯清”者为善,是上智;“杂清浊”者为“善恶混”,是中人;“纯浊”者为恶,是下愚。这是人的个性差异之根源,遂有上、中、下之分。
  南冥是将“情”从性之体用推出,将“情”分为“理”与“气”两个方面。如果情循理“发为四端”,“四者正,情亦无不善”(如孟子的“恻隐之心”);情循气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则有善有恶:“中节者善,不中节者恶”。不管是性还是情,亦不管是性循理发而不善,还是情循气发而有善恶,皆主之于心,即“心主性情”。
  南冥还引用朱熹的话说:“仁义是性,孟子则曰仁义之心;恻隐是情,孟子则曰恻隐之心。可见其心统性情矣。”③以心兼性(体)与情(用),又各具理、气之二端。通过理、气之分析整合,将朱熹关于心、性、情统一的思想,以及“性即理”“论性不论气不备”的思想贯通起来。这是将理气与心、性、情相贯通,其阐发是对朱熹“心统性情”思想的发展。
  南冥还将心、性、情分别从天道、人道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天道作为人道的本体论的根据。这就使“心统性情”的思想具有更为深入的本体论视野。他的这一思想也是从朱熹思想中发展而来的。朱熹说:“乾之‘元亨利贞’,天道也。人得之,则为仁义礼智之性。”①“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若春间不曾发生,得到夏无缘得长,秋冬亦无可收藏。”②对此,南冥亦云:“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③在南冥看来,“元亨利贞”是天道之常,人得之,则为人的“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将“天之性(元亨利贞)”与“人之性”(“天命之谓性”,即仁义礼智)相对应。南冥又将“人之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与“天之情”(生长收藏)相对应,即人的“四端”之情与“天之情”相通;人之心(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与“天之心”(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相通。这就将人的“道德心”与“天之心”相贯通,实际上就是朱熹所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人一体”思想。
  南冥援引朱熹的论点,认为“心统性情”是“实心论”。从“性”的层面看,“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之中”,“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如水非有物盛之无归着处。且如言光必有镜,必有水,光便是性,镜、水便是气质。若无镜与水,则光亦散矣”④。从本然之性寓于气质安顿处而言,它不是外于气质而独存的“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是“实性”。从“情”的层面看,不管是发于理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端之情,还是发于气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都是有形影的事物,故是“实情”而非“虚情”。从“心统心性”层面看,有虚亦有实。南冥引朱熹的话指出:“心如谷种,所以生处是性。生许多枝叶处是情,心情皆有形影的物事,独性无形影。”⑤从“性无形影”而言,心是“虚心”;从“心情皆有形影的物事”而言,心是“实心”。可见“心统性情”在南冥那里,既含有“虚”的成分,又含有“实”的成分,是“虚”与“实”的有机统一体。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南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