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家庭伦理观所隐含的政治思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55
颗粒名称: (一)传统家庭伦理观所隐含的政治思维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95-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蕴含“家国一体化”思维,起源于封建时代的大家族概念。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需对传统家庭伦理观进行梳理和调整。
关键词: 朱子 家庭伦理 哲学

内容

1.“家国一体化”与传统“家”的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思考家庭伦理问题时第一句想到的话,这句话出自《大学》。在孔子的时代,《大学》还不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朱子的《四书集注》提高了《大学》的地位,于是“修、齐、治、平”成了传统儒生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这句话隐含了“家国一体化”的观念,“家”不仅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齐家”也是伦理道德和政治关怀的起点,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做的准备。家国一体化思想也能从语言当中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汉语的“国家”概念由“国”和“家”组成,两者间具有一体化的关系。英语“国家”的概念一般表述为“country”“nation”或“state”,这几个词都是表示地域或民族性的概念,而汉语“国家”概念则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家庭组织的总和。
  从“齐家”是否能推展到“治国”呢?这个被传统士大夫奉为圭臬的人生罗盘,现代人可能会有所怀疑。在传统家国思想中,“家”的概念不是我们目前社会普遍见到的小家庭,而是“家族”的概念。它是一个以姻亲与血缘关系组成的小型社会,规模从几十人,甚至到上千人都有可能。“家族”是一个小型社会组织,有严密的宗法礼制和伦理规范,家族领袖往往负有基层管理的职能,能够对个人进行约束,家族的社会运作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小型缩影。
  关于“齐家”和“治国”之间的关系是否那么紧密吗?清代学者谭嗣同也曾提出质疑。他指出,《大学》中所谓的“家”:
  彼所言者,封建世之言也。封建世,群臣上下,一以宗法统之。天下之大宗也,诸侯、卿大夫皆世及,复各为其宗。……宗法行而天下如一家。故必先齐其家,然后能治国、平天下。自秦汉以来,封建久湮,宗法荡尽,国与家渺不相涉。家虽至齐,而国仍不治;家虽不齐,而国未尝不可治。……大抵经传所有,皆封建世之治,与今日事势,往往相反,明者决知其不可行。①
  谭嗣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大学》成书背景中“家”的概念是封建时期的“大家族”概念。因此在历史上经常可以见到家齐未必国治,或者国治而家未必齐的例子。顾颉刚也指出,《大学》中的“齐家”,并非一般的氏族,而是“鲁之三家”、齐之“高、国之家”,即“一国中之贵族,具有左右国之政治力量者”①。由此可知,《大学》齐家思想所讨论的“家”并非一般寻常百姓之家,而是封建贵族之家。家国一体化是周朝宗法封建统治下的思想产物,诸侯称国,大夫称家,还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说法。②传统家庭伦理观是在大家族的社会脉络下讨论的,和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核心家庭概念有着极大的差距。因此,想要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置入现代社会的脉络,需进一步梳理。
  2.“家国同构”思想构成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超级铁三角
  在国家和每一个个人之间,存在着家族这个重要的中介,透过严密的宗法礼制,把每一个个人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朝向中央的小型社会组织,形成特殊的“家国一体化”思想。“家国一体化”不但把家族组织起来,也建构了传统中国士大夫的政治意识形态,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如同谭嗣同所质疑的,《大学》所谓的“家”是指具有国家政治影响力的大家族,并非一般的氏族,自秦汉以来“家”和“国”之间的联系并非那么紧密,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总是和国家观念联系在一起呢?
  “家国一体化”之间存在着“家国同构”的思想,这是联系两者关系的真正基石。传统中国人把整个“天下”视为一个大宇宙,而“个人”以及“家族”则是和大宇宙具有相应结构的小宇宙。这种同构思维是汉儒政治哲学的基础,并在朱子理学中得到进一步的理论说明和强化。大宇宙和小宇宙之间不但具有结构上的相似,也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两者间还具有特殊的符应关系。在家国同构思想指导下,家族和国家之间不只是单纯的单位组成关系,家族是国家的缩小体,是具有相似结构、会交互影响的一对同构体。“家”的放大就是“国”,因此,皇帝被视为“父”,而地方官员被视为“父母官”。家国同构思想让移孝做忠成为可能,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而成为重要的官方意识形态。
  金观涛先生在其“超稳定系统假说”中,分析了儒家学说对于维持封建大国社会稳定的作用。他认为透过儒家学说的指导,中国社会建立了一个“超稳定系统”,由儒家政治意识形态整合了文化、政治、经济三个子系统,构成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维持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政权,在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是绝无仅有的。儒家的政治学说是维持稳定的关键,它是克服分裂割据的重要意识形态-团结了每一个个人,指导着各阶层组织的行动纲领,将松散的组织整合成向中央集权整合的结构。①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宗法的家族、家庭观念是重要的中间层。然而宗法血缘家族往往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容易形成割据的封建势力,不利于建立广大地域性的国家。而家国同构思想却可以维持政治、文化、经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稳定,把国家和个人很好地协调起来。②
  “家国同构”思想让强调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成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忠君、爱国的基础,让移孝做忠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力量。在两者的同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家族礼制观念强化了儒家的国家学说,但是政治意识形态也渗透到家庭伦理思想当中。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家庭不但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单位,族长还承担地方自治、教育、道德规范的责任,在严密的宗法礼制之下,俨然是一个小型社会。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交互关系。
  3.严格的继承者教育
  在“家国同构”思想的观念下,家族是一个和政治、经济紧密结合的系统。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家族的社会地位,个人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家族的因素。因此,家庭伦理就和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封建贵族之家而言更是如此,“齐家”与“治国”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与紧张性,其中的国主或家主更扮演了关键角色,辅以严格的继承者教育。
  儒家的观点认为君主具有无上的权力,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影响的层面比普通人还要深远,是以需谨言慎行,应带头自我修养,做人民的表率。董仲舒说:“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③此外,治人者与被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①成为儒家的基本观点。为了日后能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君主的养成教育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私领域的事情,而是关系着政治的国之大事。根据《大戴礼记·保傅》的记载,太子年幼时,身旁须设有太保、太傅、太师、少保、少傅、少师六名近臣,严格掌管太子的生活教育。太子年纪稍长后,须入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六学,学习行政管理的知识。“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不书过则死。过书而宰彻去膳。夫膳宰之义不得彻膳,不彻膳则死”,对于太子所犯的过错,必须详加记录以备查考,并以撤去饮食作为惩戒。这些严格的教育工作,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②君主执政后,身旁需安排“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拂天子之过者也”。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学》可看到儒家传统包含了修己与治人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而“盛德的君子”则是其中的枢纽。家国同构以天子为中心,把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家族,组织成以天子为中心的互相关联的大网。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修正自身,成为君子(要治人则要先成为君子),成德之教或君子之学便成为儒家教育的理想,构成家庭伦理重要的纲领。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子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谭嗣同
相关人物
顾颉刚
相关人物
周朝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