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编《上蔡语录》源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45
颗粒名称: 二、朱子编《上蔡语录》源委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182-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苦读《上蔡语录》的源委和编订过程,讨论了胡宪、李侗对朱子的不同影响,借以说明朱子早年思想的另一侧面。
关键词: 朱子 语录 道学传承

内容

朱子获得三种底本《上蔡语录》的时间先后分别是括苍吴任写本《上蔡先生语录》,吴中版本《逍遥先生语录》,胡宪处获得胡氏家传本《谢子雅言》。其中对朱子影响最大的是胡氏本,最终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三月以胡氏本为基础,编成《上蔡先生语录》,请并胡宪为之作跋。以下分析朱子苦读《上蔡语录》的源委,并通过编订《上蔡语录》的过程,讨论胡宪、李侗对朱子的不同影响,借以说明朱子早年思想的另一侧面。
  (一)朱子初读《上蔡语录》时间考辨
  关于朱子获得括苍吴任写本的时间,吴任于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在莆田孔氏家任私塾教授,是年朱子曾为其作《跋孔君家藏唐诰》一文。①束景南先生据此认为“吴任以其《上蔡语录》写本示朱熹当在同时”。又以曾恬为泉州人,认为朱子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来泉州后,从曾氏之家得吴中版本。②但是综合韩元吉为曾恬子曾崇所撰行状,卫泾为曾恬孙曾耆所撰墓志③,曾氏一族的曾恬后人,已经迁至常熟,不居泉州。另外,根据朱子早年书信中对谢良佐的记述来看,朱子精读《上蔡语录》的时间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夏以后,其获得《上蔡语录》的时间也不可能早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其实,在朱子留下的早年材料中,有两处可以确证朱子读《上蔡语录》的时间。
  首先,是朱子早年有关忠恕问题的讨论,朱子前期未得到上蔡忠恕说,其后与范如圭书信中以上蔡谢良佐之说为自己忠恕一贯说佐证。由此可以推出朱子读《上蔡语录》的大致时间。
  朱子从同安主簿离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冬出发,至二十八年春到达崇安后,即往延平拜见李侗问学。三月归来后,朱子与范如圭、胡宪等书信往返讨论“忠恕”之道(同时还有李侗、刘玶、吴耕老等人),但自己的说法始终得不到范、胡二人的认可。《朱子语类》记载:
  曾子说忠恕……自后千余年,更无人晓得,惟二程说得如此分明。其门人更不晓得,惟侯氏、谢氏晓得。某向来只惟见二程之说,却与胡籍溪、范直阁说,二人皆不以为然。①
  据此可知,在这场讨论的初期,朱子尚未得知谢良佐关于“忠恕”的说法,未能引以为证,也就是此时尚未获见《上蔡语录》。按,谢良佐关于忠恕的意见,分别见《上蔡语录》卷上第3条(胡本),卷中第10条(胡本、曾本都记,曾本较详细)以及卷下第17条(曾本),另有一段见《论语解》②。朱子在编订《论语精义》时,在“一以贯之”章,先后分别收入了谢良佐《论语解》,《上蔡语录》卷上第3条和卷中第10条(未录曾本)。朱子在《与范直阁》第二书③“伏丰赐教获闻”一书中说:
  若夫曾子所言发明“一贯”之旨,熹前书一再论之,皆未蒙决其可否。熹又有以明之,盖“忠恕”二字,自众人观之,于圣人分上极为小事。然圣人分上无非极致,盖既曰一贯,则无小大之殊故也。犹天道至教,四时行,百物往,莫非造化之神,不可专以太虚无形为道体,而判形下者为粗迹也。此孔子所谓“吾无隐乎尔”者,不离日用之间。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隐,则是正以道为无形,以日用、忠恕为粗迹。故曾子于此指以示之耳。此说虽陋,乃二程先生之旧说,上蔡谢先生又发明之。①
  此信写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戊寅五月,朱子见“与范如圭久论不谕”,又引新说,并以二程、上蔡为据。盖此时因思考忠恕问题,正苦读《上蔡语录》。前述朱子四月二日《与范直阁》第三书里,只援用二程为说,未谈及上蔡。《语类》也记载朱子起初未见上蔡说,而此信却明确以上蔡为据,可知朱子定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四五月间获得《上蔡语录》,赖以熟读。
  其次,《语类》有一条材料也详细的指示了朱子苦读《上蔡语录》时间必在绍兴二十八年。
  虚心观之,不须先自立见识。徐徐以俟之,莫立课程。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语录》观之,初用银朱画出合处。及再观,则不同矣,乃用粉笔。三观,则又用墨笔。数过之后,则全与元看时不同矣。②
  本条是余大雅所记。大雅所录在淳熙五年(1178年)以后,上推二十年,正好是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束景南先生认为此条所记当上推二十余年在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年,朱子27岁)前后③,束先生臆朱子从泉州曾氏家族得《上蔡语录》,故有此误。但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知,同安期间朱子并未得到《上蔡语录》详阅,且曾恬这一分支已外迁常熟,并且吴中板刻本很可能刊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春夏间,朱子不可能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就已读到。因此,束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盖朱子沉思《论语》“一以贯之”章的忠恕问题,乃在同安最后一年时因官闲之余,阅读十数家《论语》注而来。同安归来正式问学延平门下后,受道学正传,而忠恕一贯章的主旨就是“夫子之道”,所以朱子必致意苦心思考这章。因此,朱子从《上蔡语录》中获得明道、上蔡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与自己苦思若有所合,不免欢欣鼓舞,益加用功,以至数次精读。
  (二)从胡宪处得《谢子雅言》
  另外,根据与胡宪有关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推测出朱子从胡宪处获得《谢子雅言》的时间。那么朱子具体何时从胡宪处获得《谢子雅言》呢?据朱子《后序》所记,朱子从胡宪处得胡氏《谢子雅言》在三底本中时间为最后。根据朱子《与范直阁》第三书:
  四月一日,领所赐教帖……又得胡丈来归,朝夕有就正之所,穷约之中,此亦足乐也。迫于亲养,夏末须为武林之行,计不三四月未得定居也。①
  是书作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四月二日。②胡丈即指胡宪,书中云“又得胡丈来归”,由此可知,胡宪在绍兴二十八年四月前不在崇安。范如圭时在江西,以朱子信中语气来看,胡宪此行必是久出远门,如是寻常出行,朱子必不会如此琐碎。按,胡寅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冬十月卒于衡州③,胡宪此次出行极可能是前往衡州。以衡州与崇安距离计算,胡宪应当是在二十七年(1157年)春左右接到讣告,前往衡州吊唁胡寅,并在衡州胡氏居住了一段时间,在二十八年(1158年)春开始返回。三月末抵达崇安,朱子即急切前往请教。
  胡宪居衡州期间,与朱子曾有书信往来,讨论忠恕。朱子《与范直阁》第一书云:“胡丈书中复主前日‘一贯’之说甚力……熹窃谓此语深符鄙意。”④该信中云“熹顷至延平,见李愿中丈,问以‘一贯’、‘忠恕’之说”,知作于绍兴二十八年三月间。其中提到的“胡丈书中复主前日之说”,见于朱子《答吴耕老》一书,书云“胡丈昔年答黄继道问‘一贯’义云……”⑤追述胡宪早年答话。盖朱子此时沉思“忠恕”,记忆昔年问学胡宪时的场景,由此致信衡州问安,并顺便向胡宪请教“忠恕”问题。胡宪答信约写于离开衡州出发前,朱子三月从延平回来,刚好收到来信。胡宪在此次衡州之行获得胡氏家传《谢子雅言》写本二卷。
  由此,我们推测,朱子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冬,从同安离任回崇安的路途中经过莆田,从吴任处获得《上蔡语录》写本。但由于一回家即前往延平李侗处问学,还未仔细阅读吴任提供的写本。此后约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四五月以后获得吴中版本《逍遥先生语录》,并成为他思考“忠恕”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约在同时稍后,胡宪见朱子对《上蔡语录》如此感兴趣,遂将从衡州带回的胡氏本《谢子雅言》交由朱子整理。由于胡氏本对谢良佐思想的记录最为提纲挈领,启发了朱子对忠恕的思考,朱子在三本中最为推崇胡安国所记的《谢子雅言》。最终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以胡氏本为底本,初编成《上蔡语录》三卷,并请胡宪作跋。以这次编订为中心,谢良佐、胡安国到胡宪的这一条道学脉络对朱子早年的影响,得以彰显出来。(三)李侗赠朱子《上蔡语录》抄本源委
  朱子编订《上蔡语录》作为生平第一项活动,主要是在胡宪的指导下,与李侗的关系不大,甚至由于对初编本不完全满意,未向李侗谈及此事。讨论《上蔡语录》与李侗的关系,可以客观地看待李侗在朱子早年思想扮演的角色。
  根据《延平答问》记载,在朱子初编《上蔡语录》后二年(1161年),李侗曾向朱子提供一种抄本《上蔡语录》。可是朱子既已亲自编得语录,延平为什么要抄录一本赠予朱子呢?其中源委有待考证。
  李侗在绍兴三十一年辛巳(1161年)八月七日书中云:“谢上蔡语极好玩味……今抄得一本矣。谨以奉内,恐亦好看也。”①可知李侗曾经抄录《上蔡语录》一本赠给朱子。此事因《延平答问》辛巳八月七日书时间记录之误,实际乃发生在壬午年(1162年)八月七日。其中曲折颇多,陈来先生认为:“按此辛巳八月书(绍兴三十一年),乃承壬午六月书(绍兴三十二年)。故二书之年必有误,疑辛巳八月书本为壬午八月书。”②将该信系年于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年)③,顾宏义先生也持同样观点。④
  束景南先生将此书分为五书,并认为有四书非作于辛巳。其中“(《上蔡语录》)今已钞得一本矣。谨以奉内,恐亦好看也”一段,束先生认为此札必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三月朱子编《上蔡语录》之前,否则李侗不必抄本奉内。①束先生并据此认为朱子编《上蔡语录》乃在李侗、胡宪二人共同指导之下,二人均曾向朱子提供版本。②束先生之说未免失之赘,盖有误。其实朱子编订《上蔡语录》与李侗无关。李侗晚年因二子之请,入江西铅山,由此获得江西或者盗印朱子初编《上蔡语录》,一读之下,对上蔡之学甚为赞叹,由此抄录一本赠送朱子。以下详考。
  据朱子撰《延平行状》记载:
  晚以二子试吏旁郡,更请迎养,先生不得已为一行。自建安如铅山,访外家兄弟于昭武,过其门弟子、故人于武夷潭溪之上,徜徉而归。③
  李侗长子李友直任铅山县尉,次子李信甫任建宁府建安县主簿,延平晚年因二子之请,曾至建宁、江西一行。那么李侗此行始于何时呢?
  据《延平答问》录辛巳五月二十六日书“某村居,一切如旧”,知五月底尚未起行。辛巳中元后一日书云“今此便速,不暇及之。谨俟凉爽,可以来访”,此信十分简短,应是路途中所作。因此,李侗七月中在从延平至建安的路途之中。又据《延平答问》辛巳(实壬午)八月七日书云“某归家,凡百只如旧……家人犹豫未归”④,由上可知,李侗晚年建安、江西之行始于绍兴三十一年辛巳(1161年)七月,至壬午(1162年)八月才回。
  其中朱子应李侗邀请,在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年)春至建安向李侗问学。⑤朱子此次问学近一月,此后李侗即往江西铅山长子处。李侗与朱子书信中,第一次谈及《上蔡语录》出现在壬午年(1162年)六月十一日书,其中有云“上蔡先生语,近看甚有力”①,推测是时李侗在江西铅山新得《上蔡语录》。按,《延平答问》中只有壬午(1162年)六月十一日、壬午(原误辛巳)八月九日二书数次谈及《上蔡语录》,李侗在信中所引用谢良佐语共5次,均出自今传本卷上(即原胡氏本《谢子雅言》上篇)。胡氏本此前属于胡氏家传,在朱子编人初订本之前,不太可能外传。朱子在乾道四年(1168年)所作《谢上蔡语录后记》云:
  顷年校定《上蔡语录》三篇,未及脱稿。而或者传去,遂锓木于赣上,愚意每恨焉。②
  由此可知,朱子对初编本其实尚未满意,还未定稿,未经同意就被人传刻于江西。从《延平答问》收录的书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壬午年以前,在延平与朱子的书信中从未谈及上蔡,这是又一旁证。既然朱子对自己初编尚不满意,自然不太可能向李侗汇报初编事情。结果,李侗却在江西铅山县长子处闲居时,偶然获得了或者在江西的盗刊本,所以延平特抄录一本赠与朱子。这就是李侗抄录本《上蔡语录》的始末。
  以上的分析显示,朱子编《上蔡语录》这项学术活动与李侗之间的联系不大,甚至初编完成后也未与李侗谈及。这次编订主要是出于朱子自身对忠恕问题的兴趣,还有胡宪所提供胡氏家传文献的材料基础。这也告诉我们,即使在同安归来以后,朱子在问学李侗之外,也保持着一定的学术独立性,并且也不能忽略胡宪在这一时期对朱子的影响。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括苍吴任
相关人物
束景南
相关人物
谢良佐
相关人物
范如圭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刘玶
相关人物
吴耕老
相关人物
胡籍溪
相关人物
范直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