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五常”与两种“四德”德性范畴间的转置互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33
颗粒名称:
(二)“五常”与两种“四德”德性范畴间的转置互通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48-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讨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两种四德(仁义礼智、仁义中正)之间的关系和互通性。朱子认为五常中的“信”可以被收摄到四德之中,强调了智德的重要性和标准。
关键词:
朱子
智藏说
玉山讲义
内容
不过这里随之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与仁义礼智、仁义中正两种“四德”之间的相配问题。我们先以仁义礼智为主来看这种问题。本来孟子原先就只以仁义礼智说心性之善,且若以五常言性,“信”德显然就无法统合。这点《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中也有提及。其曰:
问:“既是一理,又谓五常,何也?”曰:“谓之一理亦可,五理亦可。以一包之则一,分之则五。”问分为五之序,曰:“浑然不可分。”⑦
原来理(性作为朱子思想体系中终极的存有,无论由何种角度(由事随感而发显)切入,此中之理皆同体于一。且五常间也无所谓特定的分别次序可言,是“浑然不可分”的。朱子甚至说: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着,全无欠阙。且如言着仁,则都在仁上;言着诚,则都在诚上;言着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着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⑧
如此则只要将最终价值及归趋指向理/性,其实无论以何种道德范畴为出发点,皆无害于进德工夫。不过,“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①“存之于中谓理,得之于心为德,发见于行事为百行”②“百行皆仁义礼智中出”③,且“性是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④,性/理中之万理,终究可归摄入仁、义、礼、智四大范畴之内,进而回归于以仁包四德(以专言言仁),如是则性之为体则显然可知。是以“信”之理便由肯定其为实有加以融摄:
或问:“仁义礼智,性之四德,又添‘信’字,谓之‘五性’,如何?”曰:“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⑤
亦如上一节朱子所答第三段文字所说的:“五者之中,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如‘仁、义、礼、智’,皆真实而无妄者也。故‘信’字更不须说。”
如此便能顺利将五常之“信”收摄至四德上,甚至是全然肯定性理之真实无妄上。且最终之理乃通同为一,亦不须在德性分类间多绕工夫。
然而我们所需注意的乃是智之为德的关系。承《太极图说》所言,“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本来理本是一,在“理”的层次上强分彼此是无意义的,但在“事”的层次上,总是有所差别。盖“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⑥,所以关于仁义中正与仁义礼智的辨析,还是有其必要性,《语类》中于此有言:
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何不曰仁义中正?”曰:“此亦是且恁地说,当初某看时,也疑此。只要去强说,又说不得。后来子细看,乃知中正即是礼智,无可疑者。”⑦
又曰:
“中正仁义而已矣”,言生之序,以配水火木金也。又曰:“‘仁义中正而已矣’,以圣人之心言之,犹孟子言‘仁义礼智’也。”①
原来“中正”就是“礼智”,那为什么要以“中正”代替“礼智”呢?朱子认为“中正”二字不仅“较有力”②,且能更为贴近说明并确实描述该德性:
问:“周子不言‘礼智’,而言‘中正’,如何?”曰:“礼智说得犹宽,中正则切而实矣。且谓之礼,尚或有不中节处。若谓之中,则无过不及,无非礼之礼,乃节文恰好处也。谓之智,尚或有正不正。若谓之正,则是非端的分明,乃智之实也。”③
依照《玉山讲义》的理解,上文第三段文字曰:“礼则是个恭敬撙节底道理,智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第四段文字则曰:“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且专以智本身来说,智本身所代表的是先天赋予人所本有,保证人能知觉且分别是非的道理。暂且先就能分别是非的标准来说,当然是要能知亲爱、别善恶,也就是能知其“正”,以做出最符合当下情况应有的判断。而此标准不是靠什么外在的环境或条件去影响,“正”当然也是同出于智的,故“知是非之正为智,故《通书》以正为智”④。《语类》亦有问答记曰:
问:“智与正何以相契?”曰:“只是真见得是非,便是正。不正便不唤做智了。”问:“只是真见得是,真见得非。若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便不是正否?”曰:“是。”⑤
就如同“中”之于“礼”一样,“正”在此其实指的不过是智德本有且应有的标准罢了。因此“中正”终究不能将“礼智”的地位替换过来。不过朱子认为“正”之所以成为智之标准,还有其他的原因:
问:“‘中即礼,正即智。’正如何是智?”曰:“于四德属贞,智要正。”⑥
问:“中正即礼智,何以不直言‘礼智’,而曰‘中正’?”曰:“‘礼智’字不似‘中正’字,却实。且中者,礼之极;正者,智之体。正是智亲切处。伊川解‘贞’字,谓‘正而固’也。一‘正’字未尽,必兼‘固’字。所谓‘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智是端的真知,恁地便是正。弗去,便是固。
所以‘正’字较亲切。”①
如同第一小节所言,朱子对性善的理解乃直承濂溪《太极图说》而来。因此,天命直接下贯善性于四时万物,天之四德“元亨利贞”与四时“春夏秋冬”及人之四德“仁义礼智”间便有一秩序性的比配关系,因而成为《仁说》以来至《玉山讲义》一贯的观点,也是智之所以能藏,即智藏说之得以成立的直接理据所在。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孟子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