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以去邪见、絜矩、当理、儆戒为特色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18
颗粒名称:
二、以去邪见、絜矩、当理、儆戒为特色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34-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思想强调去邪见、絜矩、当理、儆戒,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自由要扫去邪见,平等以絜矩待人,公正应好恶当理,法治则以儆效尤。
关键词:
朱子学
价值观
哲学
内容
(一)自由应当扫去邪见
朱子所理解的自由更多是指身心的自由,政治意识较少。朱子说:“释氏欲驱除物累,至不分善恶,皆欲扫尽。云凡圣情尽,即如知佛,然后来往自由。吾道却只要扫去邪见,邪见既去,无非是处。故生不为物累,而死亦然。”②佛教想要驱除物累,以至于不分善恶,都想把它一扫而光。说是没了凡人圣人的想法,就如同了解了佛,然后来往自由。理学却只要扫去乖谬不合理的见解,乖谬的见解既然抛弃,剩下的无非是正确的。所以无论活着还是离世,都不会为物所累。朱子说:“只怕志不立,若能立志,气自由我使。古人终日只在礼中,欲少自由,亦不可得。”③朱子认为一个人就怕志向没有确立起来,如果能够确立志向,浩然之气自然由自己支配。古人整天沉浸在礼仪中,想要稍微自由一下,也不可能做到。在朱子诗文中屡见“自由”一词,如“闻说当机百念休,区区何更苦营求。早知名教无穷乐,陋巷箪瓢也自由”④、“三山虽好在,惜取自由身”⑤、“它年应共说,此日自由身”⑥。朱子已意识到,行独断之权,显个人自由意志,这是历代皇帝的通病。因此说:“陛下未必不曰:‘身为万乘之主,乃不得一事自由乎?’故不肯屈独断之权为群论所迫耳。”①朱子以此语加以讥讽皇帝的专权。
(二)平等以絜矩待人
“平等”一词最早来源于佛经,佛经曾记载:“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②在朱熹的语汇里没有“平等”一词,但有相当于平等之意的“絜矩”。“絜”指度量,“矩”指规矩。“絜矩”就是四面均平的道理。如果自家老其老,叫别人不得老其老;自家长其长,叫别人不得长其长;自家幼其幼,叫别人不得幼其幼。这就不叫“絜矩”了③。“絜矩”就是以我心之所欲,猜度他人之所欲。只有我能如此,而他人不能如此,“则是不平矣”。④可见朱子理解的平等是要有参照物的,纵向上三点成一线,横向上四面均平。纵向上,朱子说:“须把三人看,便见。”⑤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在我之上的人,也都有在我之下的人。就像父母亲在我之上,子孙在我之下。我想让子孙孝顺我,而我却不能孝顺双亲;我想要双亲慈爱于我,而我却不能慈爱子孙。这就不是絜矩了。上面的人既自有孝悌,下面百姓也有孝悌,便是絜矩。如果拂其良心,重赋横敛以取之,使别人“不得自遂其心,便是不方”⑥。横向上,前后左右的人要处于同一平面。朱熹说:“左右前后皆然。……后面说民之父母,所好所恶,皆是要与民同利之一事。且如食禄之家,又畜鸡豚牛羊,却是与民争利,便是不絜矩。”⑦絜矩之道就是要使人人各尽其心,“我之敬长慈幼,却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离散,便不是絜矩”①。因此,要想达到平等就必须心无彼此的差别,要站在大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君子行为端正,符合法度,这是因为他能够以己之心度量他人之心,使大家都能够极尽各自兴起的善心。因此,君子必须用推行絜矩来使天下公平。
(三)公正应“好恶当理”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社会治理的目标和理想方案,而“正”也是儒家修己之学的核心。朱子对于“公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好恶当理,便是公正。”②意思是说喜好和厌恶之情表达得合情合理,这便是公正。又说:“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③公与正,“此两字不可少一”④,意思是公是心里公平,正是喜好和厌恶来得合情合理。假如公而不正,那么喜好和厌恶一定不能合情合理;正而不公,那么只会在事物之间急迫寻求正确答案,然而心里却不公平。通常而言,“公”是“正”的前提。只有公平然后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公是广大、正直没有私意,正是没有偏离。公正社会风气的养成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更要关注重要官员所起的精神导向作用。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朱子特别强调要“用刚明公正之人以为辅相”⑤。
(四)法治以儆效尤
儒家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在宋代已发展为礼法兼施,德主法辅。朱子非常赞同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的做法:“子产政事尽做得好,不专爱人。做得不是,他须以法治之。”①子产政事处理得好,不只对百姓仁爱。百姓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用法律进行惩戒。朱子认为要确立一个简单易行的法律,让老百姓遵循,这就非常好了。为政必须确立法律纲纪,令行禁止。虽然号令已经明确,但是刑罚也是不可废弛的。如果说令不行,禁不止,就认为是宽仁,那就错了。假使不用刑罚,那么号令只是挂在墙壁作作样子罢了。刑罚可以使人警醒,避免其他人犯同样的过失。朱子强调每个人都应当爱惜生命,以忍耐态度对待各种事情,对国家的法律、法令要充满敬畏之心。他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认为用什么样的人来执法也很重要。他说大概确立一项法律一定有弊端,没有无弊端的法律,它最重要的只在于是否用人得当。如果用人得当,那么法令虽然不完善,也会得高分;如果用人不当,那么虽然有好的法律,也无益于事。因此,善人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恶人会使善法也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朱子认识到对官员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诏儒臣博采经史以及古今贤哲议论及于教化刑罚之意者,删其精要之语,聚为一书,以教学古入官之士与凡执法治民之官,皆使略知古先圣王所以敕典、敷教、制刑、明辟之大端,而不敢阴为姑息、果报、便文之计,则庶几有以助成世教而仰称陛下好生恶杀,期于无刑之本意,取进止。”②官员的培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微杜渐,避免官员心存侥幸的心理,监守自盗,作奸犯科。但是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制约,朱子的法治思想摆脱不了人治的窠臼,其法也仅是封建社会皇帝家天下之法。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