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12
颗粒名称: 论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2
页码: 13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耦合性,两者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朱子强调富强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风貌,民主思想体现在把百姓视作国家的根本,文明指人的教养和开化,代表人类精神成果。
关键词: 朱子学 价值观 哲学

内容

朱子(1130—1200),讳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开创的朱子学是中国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新发展,它综罗百代,致广大,尽精微,构筑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至今仍在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而且还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播布海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亿万国民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共同理想及精神家园①。朱子学价值观是指朱子学关于善恶、好坏、美丑、得失等价值的看法、立场、选择和态度,是朱子进行长期反复的消解和整合,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理念体系。赖长奇、陈绍西两位先生已分别展开对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研究②和互动贯通研究③,但对论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尚有不少空白。耦合性是指事物之间影响和传承的属性。下面,就对朱子学社会价值观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做些分析,以便更加明确朱子学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启示作用。
  一、以仁爱、公举、浚哲、敦伦为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观
  (一)富强以教化仁爱为本
  富足而强盛,都是古今社会全体国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国强是民富的重要前提,国强的最终目的是增值百姓财富,增进人民的共同富裕、自由和幸福。朱子认为单纯强调民富国强,教化没跟上,没有精神上的富足也是不行的。他说魏国李悝、秦国商鞅都是战国时期改革家,但他们只是“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①,所以他认为这是有过失的。朱子强调富强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风貌。《诗经》里谈到的仁君,一般表现为忠心耿耿,为百姓深谋远虑,并且养战马三千匹。朱子认为“此见人之所以成其富强之业者,非必权谲计数之为务,而在于诚实深厚之中也”②,就如我们现在强调民富国强不能仅关注GDP指标,还要看各级领导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群体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南宋时积贫积弱,尚未众志成城,远未达到朱子富强的预期,他说:“思欲亟致富强,以为恢复之渐,而小人乘间争售其说。”③这种状态要实现真正的富强是很困难的。纵观整个宋代,始终无法解决北方的威胁,统治者不够众志成城,无教化仁爱之心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主以公议举人
  “民主”一词,在朱子的语汇里偶有出现,例如朱子说:“周公不欲斥言王防不能,故言王若不敢及天之初命,则我不得不嗣摄政事,保佑王躬。而相此洛邑,以为王当于此初作民主也。”④这里的“民主”相当于民主的本义,即“人民的主人(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朱子语汇里的“公议举人”已初见今天的民主政治的端倪。朱子说:“某看公议举人,是个好人,人人都知。若是举错了,也是自家错了。本不是应副人情,又不是交结权势,又不是被人献谀。这是多少明白,人皆不来私恳。其间有当荐之人,自公举之。待其书来说,某已自举荐他了,更无私恳者。”①意思是说,经众人讨论推举的人才必然是个好的人才。大家都熟悉,如果推举错了,本来不是应付人情,也不是交结权贵,又不是阿谀奉承,这是多么的清白。被推举的人不来私下恳求,其中必然有适合推荐的人。朱子的民主思想还体现在把百姓视作国家的根本,他说:“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②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钱财如同百姓的心,百姓的心受伤,那么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动摇,那么国家这棵大树就会衰败枯萎而被连根拔出。可见在朱熹思想里并不缺少民主,只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时还缺少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已。
  (三)文明宜浚哲彰显事理
  中国古称“华夏”,实为文明之地。“文明”一词,古意更多指人的教养和开化,代表着经天纬地、照临四方的人类精神成果。朱子说:“礼本是文明之理,其发便知有辞逊。”③朱子认为礼节本来是文明的道理,它表现出来便是懂得言辞谦逊。朱子赞同前人对《周易》“同人”的解释,认为文明就是能够英明治理,所以能够明白大同社会的要义;刚健有为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能够竭力领悟大同之道。朱子说:“‘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细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却只是四事。浚,是明之发处;哲,则见于事也;文,是文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④“明之发处”是指深挖发源的地方,“见于事”是参看于事理,“文章”是指文化彰显。“明著”是指能够光彩夺目,凸显事物。宋初出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五星联珠排成一线的奇特天象,朱子认为宋太祖“实开文明之运”①,以此说明儒家道统在宋代并未消亡。朱子在宋孝宗的挽词中还赞道:“精一传心妙,文明抚运昌。乾坤归独御,日月要重光。”②朱子说:“离丽文明,电日而火。”③八卦之象中离卦代表美丽、火、日、电,有照耀、明亮、鲜艳夺目之意。阳刚在外表示一种由内向外施放能量,象征文明、文化。《礼记》里的文明,是个人内在德行和文化素养外显的结果,不仅个人神采奕奕,而且能让他人如沐春风。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之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物质文明昌盛,而且博得礼仪之邦的美誉。
  (四)和谐应以敦伦致中
  古人用音乐来教育家族子弟就是因为乐律和谐,平和中正,朱子说:“古人以乐教胄子,缘平和中正。‘……八音克谐,不相夺伦。’”④朱子认为诗是表达志向的,歌是把想说的话唱出来,形成表达情感的歌咏,由此音乐就产生了。八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各就其律,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和谐的本意。后来和谐引伸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关系。朱子盛赞舜之徳能以孝和谐家庭,敦伦睦族,他说:“‘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所贵乎舜者能以孝和谐其亲,使之进进以善自治,而不至于恶也。”⑤朱子在《朱子家训》中说道:“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在家庭里面,丈夫所珍贵的品质在于和气,妻子所珍贵的品质在于柔顺。朱子认为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没有发出来就叫着“中”,发出来都符合节制就叫着“和”。“中”是天下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道路。能够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就会各就其位了,万物就会生长发育了。他认为喜怒哀乐这些情感都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只是这些情感的发出都要符合节制。“致中”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求放心、存心养性之类,“致和”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清晨的空气、充广仁义之心之类。朱子说:“今却不耐烦去做这样工夫,只管要求捷径去意见。”①因此,人的情绪要合乎情理的发泄,平时就要存心养性,广充仁义,才有可能致中和。
  二、以去邪见、絜矩、当理、儆戒为特色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
  (一)自由应当扫去邪见
  朱子所理解的自由更多是指身心的自由,政治意识较少。朱子说:“释氏欲驱除物累,至不分善恶,皆欲扫尽。云凡圣情尽,即如知佛,然后来往自由。吾道却只要扫去邪见,邪见既去,无非是处。故生不为物累,而死亦然。”②佛教想要驱除物累,以至于不分善恶,都想把它一扫而光。说是没了凡人圣人的想法,就如同了解了佛,然后来往自由。理学却只要扫去乖谬不合理的见解,乖谬的见解既然抛弃,剩下的无非是正确的。所以无论活着还是离世,都不会为物所累。朱子说:“只怕志不立,若能立志,气自由我使。古人终日只在礼中,欲少自由,亦不可得。”③朱子认为一个人就怕志向没有确立起来,如果能够确立志向,浩然之气自然由自己支配。古人整天沉浸在礼仪中,想要稍微自由一下,也不可能做到。在朱子诗文中屡见“自由”一词,如“闻说当机百念休,区区何更苦营求。早知名教无穷乐,陋巷箪瓢也自由”④、“三山虽好在,惜取自由身”⑤、“它年应共说,此日自由身”⑥。朱子已意识到,行独断之权,显个人自由意志,这是历代皇帝的通病。因此说:“陛下未必不曰:‘身为万乘之主,乃不得一事自由乎?’故不肯屈独断之权为群论所迫耳。”①朱子以此语加以讥讽皇帝的专权。
  (二)平等以絜矩待人
  “平等”一词最早来源于佛经,佛经曾记载:“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②在朱熹的语汇里没有“平等”一词,但有相当于平等之意的“絜矩”。“絜”指度量,“矩”指规矩。“絜矩”就是四面均平的道理。如果自家老其老,叫别人不得老其老;自家长其长,叫别人不得长其长;自家幼其幼,叫别人不得幼其幼。这就不叫“絜矩”了③。“絜矩”就是以我心之所欲,猜度他人之所欲。只有我能如此,而他人不能如此,“则是不平矣”。④可见朱子理解的平等是要有参照物的,纵向上三点成一线,横向上四面均平。纵向上,朱子说:“须把三人看,便见。”⑤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在我之上的人,也都有在我之下的人。就像父母亲在我之上,子孙在我之下。我想让子孙孝顺我,而我却不能孝顺双亲;我想要双亲慈爱于我,而我却不能慈爱子孙。这就不是絜矩了。上面的人既自有孝悌,下面百姓也有孝悌,便是絜矩。如果拂其良心,重赋横敛以取之,使别人“不得自遂其心,便是不方”⑥。横向上,前后左右的人要处于同一平面。朱熹说:“左右前后皆然。……后面说民之父母,所好所恶,皆是要与民同利之一事。且如食禄之家,又畜鸡豚牛羊,却是与民争利,便是不絜矩。”⑦絜矩之道就是要使人人各尽其心,“我之敬长慈幼,却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离散,便不是絜矩”①。因此,要想达到平等就必须心无彼此的差别,要站在大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君子行为端正,符合法度,这是因为他能够以己之心度量他人之心,使大家都能够极尽各自兴起的善心。因此,君子必须用推行絜矩来使天下公平。
  (三)公正应“好恶当理”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社会治理的目标和理想方案,而“正”也是儒家修己之学的核心。朱子对于“公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好恶当理,便是公正。”②意思是说喜好和厌恶之情表达得合情合理,这便是公正。又说:“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③公与正,“此两字不可少一”④,意思是公是心里公平,正是喜好和厌恶来得合情合理。假如公而不正,那么喜好和厌恶一定不能合情合理;正而不公,那么只会在事物之间急迫寻求正确答案,然而心里却不公平。通常而言,“公”是“正”的前提。只有公平然后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公是广大、正直没有私意,正是没有偏离。公正社会风气的养成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更要关注重要官员所起的精神导向作用。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朱子特别强调要“用刚明公正之人以为辅相”⑤。
  (四)法治以儆效尤
  儒家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在宋代已发展为礼法兼施,德主法辅。朱子非常赞同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的做法:“子产政事尽做得好,不专爱人。做得不是,他须以法治之。”①子产政事处理得好,不只对百姓仁爱。百姓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用法律进行惩戒。朱子认为要确立一个简单易行的法律,让老百姓遵循,这就非常好了。为政必须确立法律纲纪,令行禁止。虽然号令已经明确,但是刑罚也是不可废弛的。如果说令不行,禁不止,就认为是宽仁,那就错了。假使不用刑罚,那么号令只是挂在墙壁作作样子罢了。刑罚可以使人警醒,避免其他人犯同样的过失。朱子强调每个人都应当爱惜生命,以忍耐态度对待各种事情,对国家的法律、法令要充满敬畏之心。他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认为用什么样的人来执法也很重要。他说大概确立一项法律一定有弊端,没有无弊端的法律,它最重要的只在于是否用人得当。如果用人得当,那么法令虽然不完善,也会得高分;如果用人不当,那么虽然有好的法律,也无益于事。因此,善人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恶人会使善法也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朱子认识到对官员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诏儒臣博采经史以及古今贤哲议论及于教化刑罚之意者,删其精要之语,聚为一书,以教学古入官之士与凡执法治民之官,皆使略知古先圣王所以敕典、敷教、制刑、明辟之大端,而不敢阴为姑息、果报、便文之计,则庶几有以助成世教而仰称陛下好生恶杀,期于无刑之本意,取进止。”②官员的培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微杜渐,避免官员心存侥幸的心理,监守自盗,作奸犯科。但是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制约,朱子的法治思想摆脱不了人治的窠臼,其法也仅是封建社会皇帝家天下之法。
  三、以用贤、敬事、不欺、责善为特色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
  (一)爱国应如爱玉,以贤人治国
  人们往往爱具体的事物要胜于爱国。朱子是一个爱国意识非常强烈的人,他一生反对异族入侵,追求国家统一,常常“朝夕忧虑,以天下国家为念”①。朱子忧国忧民之情屡形于色,并呕心沥血注释《楚辞》以见志。他对屈原的爱国精神深表嘉许,认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②他总是褒扬那些爱国志士,他评价司马光说:“观司马文正公之遗帖,见其忠君爱国而相勉以正之意。”③朱子主张爱国作为国家治理而言,就要用贤人治国。他说:“教玉人雕琢玉,只缘不敢自治,而付之能者,爱之甚也。治国家则不能用贤而徇私欲,是爱国家不如玉也。”④意思是说,让玉匠雕琢玉石,只是因为不敢自己雕琢,而把它交付给能工巧匠,这是非常喜爱它的缘故。治理国家不能用贤能的人却曲从自己的私欲,这是爱国家不如爱玉的表现。
  (二)敬业宜专心敬事以成其业
  “敬业乐群”一语,首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⑤敬业指专心致志于学习,乐群指与同学们相处愉快。虽然在朱子语汇里暂时还没有发现“敬业”这个词,但有与此词相近的有“敬事”,意为敬谨处事,如朱子说:“如敬事而信,固是有人凡事要诚信。然未免有不敬处,便是不实。”⑥其实,朱子相关敬业思想的表达还是相当完整的。朱子说:“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⑦又说:“此心常卓然公正,无有私意,便是敬。”⑧“敬”的意思是此心经常卓然公正,没有私意,不放荡,不怠慢。如果有所计较,有所怠慢,就是不敬。朱子认为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日日著实做,故事成”①“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得必至于盈资”②“若不苦心去求,不成业次,终不济事”③,意思是一个人要专心致志,以经营其事业,天天勤勤恳恳地去做,所以事情才能够做成功。知识分子必须致力于显亲扬名,农民必须致力于多产粮食,工匠必须致力于提高手工技艺,商人必须致力于增值财富。他认为如果不苦心去经营,没有形成人生事业,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三)诚信应不自欺欺人
  诚信是朱子语汇里出现得比较频繁的词。朱子说:“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④“诚只是个朴直悫实,不欺狂。”⑤凡是人们用来存身自立,应接事物的行为法度,没有大于诚敬的。“诚”是朴实率直,不自欺,不狂妄的意思。朱子说:“信,实也。实是有此,论其体,则实有仁、义、礼、智;论其用,则实是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更假伪不得。”⑥“信”是指实实在在。确实有此物,论及其本体,则实有仁义礼智;论及其发用,则实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更是造假伪装不得。因此“信”构成儒家“五常”中具有一贯地位的伦理关系。朱子说:“为人处事,一出言,则言必有当然之则,不可失也;一行事,则事必有当然之则,不可失也。”⑦也就是告诉人们,为人处事,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须要合于情理,不可违背。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①国家只有让百姓丰衣足食,并有充足的军事力量,才会获得百姓的信任。“诚信”还见于朱子对人的评价,如他对金华王师愈评价说:“其于接物温恭诚信,充积有余。”②评价十九府君刘致端说:“而其孝爱恭敬,诚信敦笃,自有以过人者。”③评价恩师刘勉之说:“其与人交,诚信恳恻。”④诚信还应该无愧于死者,他评价西山李光祖先生治丧时说:“死葬之以礼,必诚必信也。”⑤朱子认为可以不讲诚信只有一种特殊情形:“专言诚信则文不足。”⑥他认为只讲诚信,则文章的文采就会不够。所以文学写作时允许采用一些夸张修饰、虚构情节,增加文采。
  (四)友善应责友为善,不计较小触犯
  朱子在《朱子家训》中认为作为兄长最为可贵之处是友爱,作为弟弟最为可贵之处是恭敬。对于别人有小的过错,应当容忍、宽恕、原谅,别人有好的高善德行就应该称颂传扬。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不要说三道四,更不要传播谣言。与人为善,就不要锱铢必较,而应该犯而不校。别人有小小的冒犯之处,自己都不觉得,“何暇与之校耶”⑦?他非常赞赏“武夷三先生”的友善精神,曾对老师刘勉之评价说:“与籍溪胡公原仲、屏山刘公彦冲两先生友善,日以讲论切磋为事。其于当世之务,若不屑焉。”⑧他不同意胡氏所说:“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而提出“交友而责善,职所当然。而心之不能已者,本非有求荣、求亲之心也”①。责友为善是率直的表现。因此,朱子把友直、友谅、友多闻作为交友的三大原则。
  综上所述,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所在。在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时,有许多值得当今借鉴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就引用了朱子的致知格物、穷理反躬、继往开来、速改从善及《朱子家训》里的思想,并且肯定了朱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其理论逻辑、历史经验、现实表现及实践取向也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需要学习的方面。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朱子学的继承、体现与发展,它赋予了“自由、平等、民主、文明、法治”等方面更加广泛的内涵,已实现了传统精神的现代转捩,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永远先进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地方。

附注

①赵云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 ②赖长奇:《论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赤子(上中旬)》2015年第21期,第91~94页。 ③陈绍西:《论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贯通》,《菏泽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62~65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18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02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31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89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04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43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16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48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740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5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00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58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21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8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44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99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⑥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2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8页。 ②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94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⑥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⑦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41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3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4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3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99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43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58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59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86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44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92页。 ⑤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351页。 ⑥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7页。 ⑦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763页。 ⑧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76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63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6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2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763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5页。 ⑥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7页。 ⑦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89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00页。 ②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61页。 ③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97页。 ④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93页。 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61页。 ⑥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62页。 ⑦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86页。 ⑧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92页。 ①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08页。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兰宗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