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高则沦于空寂”的陆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92
颗粒名称: 二、“语高则沦于空寂”的陆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批评陆九渊心学“语高则沦于空寂”,指出其专以尊德性为主,先立乎其大,有沦于禅学之虚空的危险。相较于吕学和永康、永嘉等浙东本土学,朱熹认为陆学有更多合理因素,肯定其能变化人,教人“做个人”。朱熹坚守儒之内核的义利之辨,推崇张栻和陆九渊在此方面的立场。
关键词: 朱熹 吕祖谦 浙学

内容

与“滞于形器”的吕学对应的,是“语高则沦于空寂”的陆九渊心学一系。陆九渊虽不是浙人,但他乾道八年(1172年)因春试入浙,并停留了不少时间,杨简等一批浙人向陆九渊请益,从而使陆氏心学也成为浙学的组成部分。其兄陆九龄曾在给学者的书信中说:“子静入浙,则有杨简敬仲、石崇昭应之、诸葛诚之、胡拱达才、高宗商应时、孙应朝季和从之游。其余不能悉数,皆亹亹笃学,尊信吾道,甚可喜也。”①陆九龄谓九渊门生的“不能悉数”,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其皆“尊信吾道”的评价,反映了他兄弟倡导的心学已在浙地生根,因而带给了他们无尽的喜悦。朱熹后来亦曾有“如今浙东学者多陆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的感慨②。
  “语高”所以是“沦于空寂”,可从朱熹批评陆九渊的“专以尊德性为主”及其“先立乎其大”等观点获得解释,朱熹也因此讥陆九渊之学为“禅学”。后来王阳明为陆九渊辩诬,以为“夫既曰‘尊德性’,则不可谓‘堕于禅学之虚空’”。而“先立乎其大者”“孔子孟轲之言也,乌在其为空虚者乎”③,即在王阳明看来,陆学走的是尊崇德性的孔孟正道,所以绝不可能是空寂之学。
  在朱熹这里,他固然贬陆九渊之学为“禅学”,但相较于吕学,或包括永康、永嘉等在内的浙东本土学,陆学反倒有更多合理的因素。譬如朱熹称:
  或问东莱、象山之学,曰:“伯恭失之多,子静失之寡。”
  伯恭门徒气宇厌厌,四分五裂,各自为说,久之必至销歇。子静则不然,精神紧峭,其说分明,能变化人,使人旦异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
  先生出示答孙自修书,因言:“陆氏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
  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①
  在朱熹看来,吕学的不足,既是吕祖谦自己的问题,即大不成学问而失之多,又是吕学门下的分裂问题,而这将导致学派的衰微。朱熹的论断应当说还是有一定预见性的。全祖望后来固然称“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但这并不涉及吕学的哲学价值。而且参考王梓材的补充,东莱后学虽然“为有明开一代学绪之盛”,却是建立在“皆兼朱学”②的基础上,在哲学上已不构成为一个专门的派别。与吕学对应,陆九渊学术所以“失之寡”而得到朱熹的相对肯定,缘于陆氏的学说分明,能变化人,即重点在陆学的教人“做个人”上。
  其实,作为对朱熹这一评论的呼应,永康陈亮在与朱熹的论辩中,如何“做个人”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用作这里的参考。陈亮云:
  学者所以学为人也,而岂必其儒哉!……管仲尽合有商量处,其见笑于儒家亦多。毕竟总其大体,却是个人,当得世界轻重有无,故孔子曰“人也”。亮之不消,于今世儒者无能为役,其不足论甚矣。然亦自要做个人,非专循管、萧以下规摹也。正欲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③
  在陈亮,学为“成人”而非必“成儒”。历史上,管仲以其功业名扬后世,后儒虽然多有讥刺,但在陈亮眼中,管仲却正“是个人”。因此才能得到孔子的赞许。陈亮强调,自己并不是一定要求取管仲那样的规模事业,而是希望将仁义与功业融合为一地“做个人”,这实际上也就是他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在这里,“适用”成为判定人是否成就的根本标志。
  对于陈亮的观点,朱熹全然不能认同。反驳说:
  观其所谓“学成人而不必于儒,搅金银铜铁为一器而主于适用”,则亦可见其立心之本在于功利,有非辨说所能文者矣。……正如搅金银铜铁为一器,不唯坏却金银,而铜铁亦不得尽其铜铁之用也。……孔子固称管仲之功矣,不曰小器而不知礼乎?“人也”之说,古注得之,若管仲为当得一个人,则是以子产之徒为当不得一个人矣。圣人词气之际,不应如此之粗厉而鄙也。①①
  陈亮的“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的融义利为一,在从动机出发看问题的朱熹这里,是完全“一”在了功利一边。因为“以适用为主”,根本是从效果出发,在立心之“本”上就已经偏了。至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固然肯定了他的功业。但就整个人来讲,孔子明言管仲之器小而不知礼,如何会赞许?孔子要赞许谁,言语中决不会有“人也”这种粗鄙的词气。朱熹认为汉唐人注疏其实已经说清楚,孔子就是感慨管仲“这个人”罢了。孔子真正赞许的,是惠爱百姓的子产而非管仲,子产才是真正“当得一个人”。
  从朱、陈之辩返回到前面朱熹对浙东学人的评价,朱熹所以指斥吕学和永康、永嘉等事功学,肯定陆九渊能“做个人”,根本点就是在坚守作为“儒”之内核的义利之辨上。“东南三贤”中,朱熹所以推崇张栻,也正因张栻在义利关系上,从内心意向的“有所为”和“无所为”角度,系统地阐发和强化了义利之辨,朱熹称赞这是“扩前圣所未发,而同于性善养气之功者欤”②!径直将张栻与孟子相比。而陆九渊同样是在这方面深得朱熹的赞许。陆九渊应朱熹之邀,登白鹿洞讲席,所讲就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的立场与张栻相似,即从义与利的“志之所向”辨君子小人,要求“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倘能由此而赴科举、进仕途,“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③!陆九渊的演讲使朱熹及其弟子深为感动,朱熹不但将陆九渊的讲义刻石以提撕警醒弟子,还在给其他未知此讲义的弟子的信中强调,陆九渊说得“义利分明,是说得好”。因为他对一心求功名官位的当今士人痛加针砭,指出其“自少至老,自顶至蹱,无非为利”,故“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④。陆九渊终究维护了儒家义利之辨的根本立场,所以得到了朱熹的认同。
  因此,朱熹虽也指斥陆学,但在他眼中,功利之学比陆氏禅学更可怕:“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①包括朱熹本人在内,理学家都是从禅学“转”出来的,而禅学正是向“高”处去。尽管朱熹对于语“高”和语“卑”各家都不能理会“中间”道理,一并给予了指责,但从他心底来说,还是“高”远比“卑”强,“高”其实并不“可忧”。正是因为如此,曾遭朱熹深诋的张九成之学,结果也被网开一面:“因说永嘉之学,曰:‘张子韶学问虽不是,然他却做得来高,不似今人卑污。’”②所以朱熹觉得禅学并不可怕,因为到最后自觉无所收获时,自然会转出。而功利之学不一样,因为它助长的是人的利欲之心,再加上可以预期的效果,最终将导致泯灭天理的可怕场景,所以必须坚决反对。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陆九龄
相关人物
诸葛诚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陆子静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孔子
相关人物
孟轲
相关人物
伯恭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王梓材
相关人物
陈亮云
相关人物
管仲
相关人物
陈之辩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
孟子
相关人物
张九成
相关人物
张子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