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范仲淹与“明体达用之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87
颗粒名称: 二、范仲淹与“明体达用之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5-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强调整饬吏治、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明体达用之学”培养新儒取代不合格官员。胡瑗在苏州、湖州等地实践了这一教育思想,其“苏湖教法”被朝廷政令推广,成为宋代新儒学的代表。
关键词: 范仲淹 新儒学 理学

内容

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1043—1044),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和经济等领域。这一改革的思想在范仲淹的心中沉潜了近二十年,比较典型的表述是他在《上执政书》中所说:“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①。所谓“举县令,择郡守”就是要整饬吏治,所谓“慎选举,敦教育”就是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这两条的关系,前条是要罢免一批不合格的官员,后条是要培养并选拔一批“明体达用”的新儒,以取代那些不合格的官员。
  范仲淹的教育实践,始于他在天圣五年(1027年)丁母忧期间应晏殊之邀,执掌应天(睢阳)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②《宋史·晏殊传》载:“(晏殊)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所谓“自殊始”,实即自范仲淹始。
  范仲淹在天圣八年(1030年)的《上时相议制举书》中说:
  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如能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③
  他所说的“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已经包含后来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之意。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知苏州,奏请立郡学。当时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文正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④。胡瑗在苏州“立学规良密,生徒数百”⑤,可见当时苏学之盛。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在陕甘抗击西夏,其“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是在此年。而胡瑗被“辟丹州推官”⑥,遂成为“范仲淹幕府中的人物”⑦。不久,胡瑗丁父忧。服除后,应范仲淹好友滕宗谅之邀,往湖州任教授。《安定学案》载:
  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爱敬如父兄。其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胡瑗之“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又称“苏、湖教法”,实际上是贯彻实践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而且是范仲淹提供了这种教育实践的机会。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始行庆历新政。在此期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①。正是因为庆历新政,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才以朝廷政令的形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钱穆先生曾论“明体达用之学”的意义:“此正宋儒所以自立其学,以异于进士场屋之声律,与夫山林释老之独善其身而已者也。……盖自唐以来之所谓学者,非进士场屋之业,则释、道山林之趣。至是而始有意于为生民建政教之大本,而先树其体于我躬,必学术明而后人才出。题意深长,非偶然也。”②这里说的“宋儒所以自立其学”,当就是宋代的“新儒学”,尔后宋代的“理学”或“道学”也包括在内。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范仲淹
相关人物
晏殊
相关人物
胡瑗
相关人物
范文正
相关人物
滕宗谅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