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86
颗粒名称: 一、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被忽视,实际上“宋初三先生”及李觏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范仲淹曾教授孙复《春秋》,孙复在泰山苦学期间,石介师事之。范仲淹与孙复有书信往来。胡瑗曾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
关键词: 范仲淹 新儒学 理学

内容

“宋初三先生”在宋代新儒学中的地位早已得到承认,如全祖望所作《宋元学案·序录》云:
  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小程子入太学,安定方居师席,一见异之。讲堂之所得,不已盛哉!述《安定学案》。
  泰山之与安定,同学十年,而所造各有不同。……而泰山高弟为石守道(石介),以振顽懦,则岩岩气象,倍有力焉。抑又可以见二家渊源之不紊也。述《泰山学案》。
  考《宋元学案》的这两段“序录”,其实是本于黄百家所引黄震所说:
  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其学教授。而安定之徒最盛,继而伊洛之学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②
  这条引文是出自《黄氏日抄》卷四十五。而黄震之说实又是本于上述朱熹所论的“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差别只是缺少了“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黄震对范仲淹并不是不了解,如他也曾说:“本朝人物,范文正公本朝第一等人。”①但他可能不太熟悉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故他在讲“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时没有把范仲淹放在前面。这一忽略致使宋初的一段学术史不明,乃至《宋元学案》在《安定学案》《泰山学案》之后才是《高平学案》和《庐陵学案》。全祖望《序录》说:
  晦翁推原学术,安定、泰山而外,高平范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述《高平学案》。
  这一顺序的颠倒,以及把范仲淹作为“安定、泰山而外”的一支,其误在王梓材的“案语”中已经点明了:“高平行辈不后于安定、泰山,而庐陵亦当时斯道之疏附也。谢山以梨洲编次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者,其意远有端绪,故以高平、庐陵次之。”(《序录》案语)梓材又云:“安定、泰山诸儒皆表扬于高平”(《高平学案》案语)、“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四先生皆在文正门下”(《泰山学案》案语)。王氏所说《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者,其意远有端绪”,当即指胡瑗曾为程颐所尊敬的老师。他所说“宋初三先生”及李觏“皆在文正门下”,是本于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所云:“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昼夜肄业……”②这才是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真实关系,即“宋初三先生”及李觏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
  《范文正公集·年谱》引魏泰《东轩笔录》云:
  公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公,赠钱一千。明年,孙生复谒公,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于道路?”孙生戚然动色曰:“母老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公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吾今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学乎?”孙生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孙生荐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公甚爱之。明年公去睢阳,孙亦辞归。后十年间,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
  这段引文又见《宋元学案·泰山学案》“附录”所引《杨公笔录》(宋杨延龄撰),全祖望谨按:“此段稍可疑,宜再考。(泰山)先生婿于李文定公时,年已五十矣。疑其稍长于范文正公,未必反受《春秋》于文正也。”对于全祖望所疑,王梓材已加辨正:“泰山以淳化三年壬辰生,文正以端拱三年己丑生,实长于泰山三岁。”按“端拱三年”为“端拱二年”之误,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孙复生于992年,范比孙确实年长三岁。全祖望疑孙复“稍长于范文正公,未必反受《春秋》于文正也”,此亦全氏之疏误,意在否认孙复之学本于范仲淹。而上述史料不仅见于宋代的《东轩笔录》和《杨公笔录》,而且亦被朱熹编入《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三,故其当确信无疑。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载:孙复“四举开封府籍,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十二篇”。孙复在睢阳两次上谒范仲淹,当即孙复四举进士不第之时。他在“退居泰山”之前,约有一年的时间从学于范仲淹,他的“学《春秋》”当始于范仲淹“授以《春秋》”。在孙复苦学于泰山期间,石介“躬执弟子礼,师事之”①。其间,范仲淹与孙复有书信往还,《范文正公集·尺牍》中有给孙复的信,《孙明复小集》中亦有《寄范天章书》等等。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胡瑗“七岁善属文,十三(岁)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胡瑗生于公元993年(比孙复小一岁),13岁时是1006年,而孙复离开睢阳时是1028年。也就是说,在胡瑗13岁“通五经”之后,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贫困坎坷,然后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安定学案》载其在泰山苦学的情况:“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在此期间,宋初三先生相互砥砺,而范仲淹的“慎选举,敦教育”的思想,当已通过孙复而传达给了胡瑗、石介②。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初三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范仲淹
相关人物
黄震
相关人物
胡瑗
相关人物
孙复
相关人物
石介
相关人物
李觏
相关人物
孙明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