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极本性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77
颗粒名称: 三、太极本性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从太极动静阴阳论转向太极本性论,阐述了无极、二五与性的关系,强调万物各具太极,且太极与理相通。这奠定了朱子学的理气论基础,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 朱子 太极 哲学

内容

从第4段开始,由太极动静阴阳论转到太极本性论。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朱子注: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②
  前面已经说过,宇宙中处处是阴阳,而凡有阴阳处必有所以为阴阳者。这就是“无适而非阴阳”“无适而非太极”。阴阳分化为五行,五行发育为万物,万物中也皆有太极,故说“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各具于事物之中的太极就是事物之性,太极就是“性之本体”,这就转到了万物的本性论。万物因气禀不同而造成“各一其性”,即各异其性,各有各的性,互不相同。“各一其性”是说明万物由气禀不同带来的性的差异性。但朱子同时强调,太极无不具于每一物之中,这才真正体现出“性无所不在”的原理。这样,朱子的解释就有两个“性”的概念,一个是“各一其性”的性,一个是“太极之全体”的性。前者是受气禀影响的性,现实的、差别的性,后者是不受气禀影响的本然的性,本体的、同一的性。故每一个人或物都具备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但这种具备不是部分具有,而是全体具有。每一个人或物都具有一太极之全体作为自己的本性,这是朱子对《太极图说》自身思想的一种根本性的发展,即从各一其性说发展为各具太极说。
  5.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朱子注: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①
  上段最后讲性无不在,这里接着把无极、二五混融无间也作为性无不在的证明。这就是说,气质所禀与二五之精相联系,太极本体与无极之真相对应,各一其性与各具太极混融无间,此即性无不在的体现。重要的是,此段明确声明,“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这就把无极之真,同时也就把太极解释为“理”了。把太极和理贯通,由此打开了南宋理气论哲学的通途。当然,太极也仍被确定为“性”。“性为之主”本是胡宏的思想,这里显示出湖湘学派把太极理解为性对朱子仍有影响。这里的性为之主,也从特定方面呼应了太极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的意义。“以理言”和“以气言”的分析使得理气论正式登上道学思想的舞台。没有《太极解义》,朱子学的理气论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哲学论述。
  对照《太极图解》可知,太极本性论是朱子《太极解义》的重要思想。朱子强调,男与女虽然各有其性,互不相同,但男与女所具的太极是相同的,这就是“男女一太极也”。万物各异其性,而万物所具的太极是相同的,这就是“万物一太极也”。尤其是这里提出了万物各具的太极与宇宙本体太极的关系,朱子认为“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万物统体是万物的存在总体,其存在的根据是太极,而每一个人或物,也具有此一太极为其本性。每个人或物对宇宙总体而言是分,但每个人或物具有的太极并不是只有太极的部分,而是全体。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后来朱子在《语类》中反复申明了这个道理。如朱子与张栻书所讨论的,朱子认为“各具一太极”的说法,意在强调“一事一物上各自具足此理”,用太极的概念来表达性理学的主张。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宏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