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少傅刘公神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59
颗粒名称: 一 少傅刘公神道碑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591-5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墨迹石刻,包括刘子羽神道碑、武夷山石木刻和闽南墨迹等。这些墨迹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还能订正有关朱熹文献上的缺漏和错乱,并反映其思想状况。
关键词: 朱熹 墨迹 石刻

内容

前面讲到,朱熹在14岁以后,投靠当时的右朝议大夫崇安五夫里的刘子羽。刘子羽死后,朱熹为其撰并书“少傅刘公神道碑”。800年来,此碑一直树立在五夫里东三里之蜈蚣山下蟹坑刘子羽墓前。①现在,此碑相当完好,高3.7米,宽1.5米,碑质系青色磨刀石,仅有局部裂缝、破迹和磨损(因过去农民在收割时磨镰刀),碑石周围的花边和碑内的字迹绝大部分清晰可见。落款是“朱熹撰并书张栻篆额”。全文有4000字,载于《朱子文集》,但和碑文略有出入,应该用碑文校正。字迹工整秀劲,是朱体真迹,应该是现存的朱熹书法的代表作。这是十分珍贵的800年前的历史遗物。
  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官至右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历任封疆大吏。病死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年49岁。次年葬于五夫里蜈蚣山下蟹坑。刘子羽死时,朱熹16岁。刘子羽死后32年,即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应刘子羽之子刘珙、刘玶之请撰并书了《少府刘公神道碑》。朱熹是年49岁。朱熹在碑文中说:
  淳熙五年秋七月某日,观文殿学士彭城刘珙薨于建州之府舍。疾革时,手为书授其弟玶,使以属其友朱熹,若曰:“珙不孝,先公少府之墓木大拱而碑未克立,盖犹有待也。今国家之仇未报,而珙御恨死矣!以是累子何如?”熹发书恸哭曰:“呜呼!共父遽至此耶!且吾早失吾父,少府公实收养之,共父之责乃吾责也。”即访其家,得公弟屏山先生所次行状,又得今江陵张候栻所为铭,以次其事。
  刘珙是在淳熙五年的七月向朱熹提出请求,八月朱熹被朝廷任命为知南康(今江西星子)军,次年三月到南康就任。因此,朱熹撰并书此碑应是淳熙五年十月前后。此外,清光绪《刘氏宗谱·刘子羽传》对此碑亦有明确的记载:“子羽葬蟹坑祖墓之北、屏山之下,晦翁著神道碑。”②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刘子羽
相关人物
刘公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
刘珙
相关人物
刘玶
相关人物
张候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