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 崇安(今武夷山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50
颗粒名称:
三 崇安(今武夷山市)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72-5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福建崇安五夫里的朱子巷、紫阳楼、两个社仓等遗址的经历。
关键词:
朱熹
福建
五夫里
内容
朱松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卒于建瓯,年47岁。朱熹时年14岁。朱松在临死时,托孤于当时右朝议大夫刘子羽。据清光绪《刘氏宗谱·刘子羽传》记载:
吏部侍郎韦斋朱松,疾病在家,托公筑室于舍傍,名曰紫阳楼。教其子熹,卒以道义成立,是为晦庵先生。①
刘子羽在其家乡福建崇安五夫里纱帽山下、潭溪之上给朱熹盖紫阳楼,朱熹及其母亲等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居之。朱熹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46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书室,自题为晦庵,自称晦翁,并有云谷晦庵诗数十首②,后人因称之为晦庵先生。又据记载:
紫阳楼在五夫里之潭溪。晦翁筑室于此,匾曰紫阳书堂,以新安有紫阳山故名,志不忘旧也。③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新安改称徽州,朱熹仍称为新安人。朱熹当年的紫阳楼,据记载:
现有房数间,前有溪流,后有园圃,可供朱熹母子居住。④溪流,即潭溪。起初,朱熹“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⑤。在清光绪《刘氏宗谱·纱帽山下府前祖墓形图》里,有“紫阳楼、朱文公读书体注之所”的方位。⑥民国十三年(1924年),崇安县长詹继明等按原样重新修建的紫阳楼,“文革”前夕基本完好,“文革”中仅见墙基、庭院和池塘。近年复建全貌。紫阳楼背负纱帽山,山上现存石刻,字迹已不可辨识,据当地人说是记载朱熹当年读书事迹的。
在五夫里,现在还有刻“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峰”即孔、孟、朱)、“过化处”等高大砖坊和“继往开来”木刻匾。关于“继往开来”,是从“朱紫阳以命世之才,继往开来”①的意义来的。此外,现在五夫里还有一条小巷子叫朱子巷,是朱熹当年从紫阳楼到府前村镇上的必经小巷。
五夫里现存比较重要的朱熹遗址是两个社仓:五夫社仓和朱子社仓。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福建崇安发大水,朱熹奉府檄视察灾区,他走遍了崇安各地,认识到“今日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②。为了赈灾救贫,照顾鳏寡孤独,缓和社会矛盾,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提出设立社仓于五夫里。他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说:
山谷细民无盖藏之积,新陈未接,虽乐岁,不免出倍称之息贷食豪右;而官粟积于无用之地,后将红腐不复可食。愿自今以来,岁一剑散,既以纾民之急,又得易新以藏。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又可以抑侥幸广储蓄。即不欲者勿强。岁或不幸,小饥则弛半息,大侵则尽蠲之。于以惠活鳏寡,塞祸乱原,甚大惠也。③
现存的五夫社仓,就是后人在当年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的基础上修复的。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主要是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粮食困难的问题,具有官办的性质。他在《延和奏札四》中说:
臣所居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有社仓一所,系昨乾道四年,乡民难食,本府给到常来米六百石,委臣与本乡土居朝奉郎刘如愚共同赈贷。至冬收到元米。次年夏间,本府复令依旧贷与人户,冬间纳还。臣等申府措置,每石量收息米二斗。自后逐年依此敛散。……至今十有四年,其支息米造成仓廒三间收贮,已将元米六百石纳还本府。其见管三千一百石,并是累年人户纳到息米,已申本府照会,将来依前敛散,更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系臣与本乡土居官及士人数人共同掌管。遇敛散时,即申府差县官一员监视出纳。以此之故,一乡四五十里之间,虽遇凶年,人不缺食。④
在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的带动下,后来“立社仓崇安县凡十七所”。现存的朱子社仓的前身,可能就是其一。后来的社仓具有民办的性质。据记载:
社仓、举子仓,非官司所掌,其淅出于乡先生、乡大夫,念饥民苟求一饱而轻犯刑辟者,于是与里人仗义协力,买田积谷,立为社仓。每乡一所,乡官一名主其出纳。每岁以九月敛收,五月给借,是曰社仓。又念贫民之迫于寒窭,生子弗能举者,相与议立举子仓,以赈给之。凡四等以下之家,遇受孕五月以上者,附书于籍至免,乳日人给米一石二斗,乡官专主名数,主首僧专司出纳。其所支米,以帅司义庄及仓司低户租课允给。①
朱熹出身于中层官僚阶层,任职的时间较短,一生中绝大部分活动于乡镇间,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较多的感触,懂得了一些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因而试图通过像社仓这样的改良办法解决矛盾。朱熹在《延和奏札四》中,当面请孝宗皇帝批准他的五夫社仓法“行下诸路州军”。②“淳熙八年(按即1181年),公疏其法,请行于天下,从之。后寝废,今遗址犹存,条约具在”。③现存的五夫社仓、朱子社仓遗址,虽是后人修复过的,但反映出了朱熹当年创倡社仓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历史遗址。④
在朱熹的一生中,经常往返于崇安县城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武夷山朱熹遗址主要有下列数处。
朱熹在14岁以后,遵父遗言,受学于崇安五夫里的刘彦冲等人。朱松临死时对朱熹说:
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惟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⑤
刘彦冲,名子翚,自称病翁,刘子羽弟,因里居屏山(即纱帽山)下,被称为屏山先生。刘屏山以父任授承务郎,因疾辞归,在武夷山主管冲祐观,隐居山林研究学问17年之久。刘屏山死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12月,朱熹17岁,朱熹从十五岁至十七岁的两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武夷山跟随刘屏山学习。用朱熹自己的话说,是“朝夕于先生之侧”,“顿首受教”。⑥“屏山与朱子讲习武夷”⑦的地方是明珠万颗画珠帘的水帘洞。据现存水帘洞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方官的石刻记载:此处讲堂,“乃屏山先生讲习武夷所筑”,“时有朱文公侍”;此处只许刘氏后代居住,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以法严办。⑧现在,水帘洞当年屏山与朱熹的讲堂虽然已无影迹了,却留下大量历代学者和游人赞誉的诗词石刻,引人溯思。
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47岁,这年的八月,朱熹被任命为主管武夷山冲祐观,至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共三年。祠职,是为佚老优贤而虚设,有禄无事,住地听便。但是,根据朱熹的《宿武夷观妙堂二首》,知其在主管武夷山冲祐观期间,经常到观内居住,并可从中看出其当时的思想状况。其诗曰:
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思耿耿。闲来生道心,忘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
清晨扣高殿,缓步绕虚廓;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①
这两首诗反映了朱熹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据记载,在冲祐观内还设有朱熹提倡的社仓。②冲祐观又叫武夷官,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现在已重建,相当完好。
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大隐屏峰下建成武夷精舍,这年的四月迁居之。他的《武夷精舍杂咏》曰:
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③“茅栋”,即指武夷精舍。朱熹从15岁去五夫里投靠刘氏,至这时54岁迁居武夷山,恰好40年。这期间,他往返五夫里和武夷山之间,“几作山中客”。他这次迁至武夷山是定居,不是跟过去那样作客,作为别墅暂住。因为朱熹的夫人刘氏早在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病死,他一人长期住在武夷山就是定居了。对此,他的《怀潭溪旧居》曰: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叫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④
他把五夫里叫“旧居”,把至武夷山叫“东迁”,可见是定居了。
朱熹的武夷精舍倚于五曲大隐屏之南。大隐屏即接笋峰,“壁立万仞”(其壁石刻),峰峦挺拔峭削,竹木苍翠,其下丰垂。朱熹曾有“一水屡索回,千峰郁苕峣,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①的名句。据朱熹自己所记,武夷精舍有仁智堂、隐求斋、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茶灶等十二个部分组成,并逐一作诗咏之。②朱熹居住武夷精舍,除自己研究学问外,主要是聚徒讲学,所以有“紫阳夫子讲习武夷”③之称。“后文公季子在、家孙郎中鉴,葺其旧而广之,号紫阳书院”④。在朱熹死后9年,即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朱熹遗表恩泽,谥曰文,称朱文公,武夷精舍改称文公祠,祠门旁曰“大宋道德之宗”。武夷精舍历代都有修复。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赐额“学达性天”,规制益加宏敞,每年有白米百石作为修理、祀奉之用。在“文革”前,宏伟壮丽的庙宇基本上完整地保存着,现在只剩下两边厢房的墙基了。近年,已参照原样重建,至为壮观,称之紫阳书院。原残墙作为文物保存起来。
此外,在武夷山五曲溪右边隐屏峰前水中大石上,现存有茶灶,相传是朱熹当年的,虽应是后人修复过的,仍足以证明确有其迹了。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刘子羽
相关人物
朱紫阳
相关人物
陈未接
相关人物
刘如愚
相关人物
于崇安
相关人物
刘彦冲
相关人物
胡原仲
相关人物
刘致中
相关人物
刘屏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