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会和研究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3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研究会和研究机构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8
页码: 552-569
摘要: 本节介绍了福建文化研究会是一个研究福建文化和理学的学术团体,其成员包括李兆民、金云铭、郭毓麟等。他们主要探讨福建文化和理学,着重探索福建理学的渊源、内涵和派别,并把福建理学概括为“福建文化”概念。
关键词: 福建文化 研究会 福建理学

内容

一 福建文化研究会
  20世纪30年代,福州福建协和大学的一批学者成立了“福建文化研究会”,其成员主要有李兆民、金云铭、郭毓麟等。
  福建文化研究会的资料缺乏,具体事迹难于说明。福建闽学研究会副会长陈遵沂教授于1995年3月函询李兆民之子李才栋教授,其回函附所撰写的《福建文化的开创者之一李兆民简历》,摘要如下:李兆民(1888—1961年)亦名瑞书、兆麟、鲁德、青州櫵子、湘中渔父、上梅山人,湖南新化人。早年肄业于长沙明德学堂,毕业于云南法政学堂。曾在云贵总理衙门任职。为同盟会成员,参与武昌起义,后任蔡锷秘书、护国运动少将参谋。再后任华中大学、上海国立税专、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协和大学等高等学校教授。上世纪30年代在福州协和大学任教期间,参与发起“福建文化研究会”,并积极参加“福建文化”的学术活动。其除刊载于《福建文化》上的论文《洛学道南系的渊源》、《福建理学之渊源》、《明清福建理学诸家之概说》、《紫阳理学之我见》、《游荐山先生的遗教》①之外,还有《经学讲义》、《子学讲义》、《中国先民思想史》等。
  他们主要研讨福建文化,着重探索福建理学。1937年4月,其所创办的《福建文化》杂志编辑出版了“福建理学专号”,标志着20世纪初以来闽学研究由比较分散的零星研究进入专题研究。他们把福建理学系统概括为“福建文化”,可以说是“闽学”概念的发展。“福建文化”是把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作为核心部分而提出的福建“大文化”概念。福建文化研究会的学者们对朱子学研究的成绩卓越,主要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
  (一)理学的渊源
  治心在《福建理学系统》中认为,通常讲福建理学时总是从杨龟山说起,其实“在龟山以前,已经有过古灵学派,与龟山同时的又有武夷学派。古灵、武夷都已形成了一派学说”。②李兆民在《福建理学之渊源》中,将闽学渊源追溯到宋初。他认为,五代丧乱,文化凌迟,宋太祖反正,重兴正学。当时“声教风靡天下,竟出欧阳修、孙复、石介、胡瑗诸先辈,遵崇师道,讲明正学,迩后濂、洛、关、闽之递兴,盖渊源有自也。”①同时,他在《洛学道南系的渊源》中强调,道南系是“宋朝以来福建文化的大本营”。所谓“道南系”,是指南宋以来公认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传授系统。②本书上面已有讲到,此系统从师承上讲是可以的;其实,道南的源头还有游酢,且从思想内容上讲朱熹是直接承袭程颐思想的,杨时主要是程颢的思想。
  (二)理学的内涵和派别
  郭毓麟在其《论宋代福建理学》中,将宋代福建理学分为12派:(1)一元派,其以杨时为代表,认为“龟山哲学与明道同为气一元论,以天地只是一气,宇宙千态万状,不过一气聚散离合而已”。此说杨时、程颢理学为气一元论是不确切的,学界有定论。(2)致知派,其以胡安国为代表,认为“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至也”。(3)主心派,其以陈瓘、胡寅等为代表。认为陈瓘学说重心字,其有“先天之学,以心为本”的观点;胡寅亦认为“圣学以心为本”。(4)义理派,其以罗从彦为代表,认为“豫章学说重义理,不重功利,故言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5)心气合一派,其以李侗为代表,认为学问之道在于“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而“养气大概是要得心与气合”。(6)心性派,其以胡宏为代表,认为“五峰先生以为心性二字,乃道义渊源”。(7)穷理致知派,其以朱熹为代表,认为朱熹“主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以求放心、持敬、守静为德之修养法”。(8)数理派,其以蔡元定为代表,其特点是“因数明理”。(9)范数派,其以蔡沉为代表,认为“九峰先生最大之发明,厥为数之一字”,其“数字能含括一切妙理”。(10)一本派,其以黄榦为代表,认为“勉斋学说之大要,以为道有体用二方面,体者一本,天命之性;……用者万殊,率性之道”。(11)道理派,其以陈淳为代表,认为“北溪学说注重道理二字”。(12)象理派,其以真德秀为代表,认为“西山先生以为天下凡有象有形之物,皆有无形之道理存于其中”。郭毓麟的这些观点,今天看起来有些是不确切的,且把闽学与闽中早期理学混同起来。③
  (三)朱熹思想源流
  郭毓麟《论宋代福建理学》中还认为,朱熹“集古来诸家之思想,冶为一炉,而又能以己意评判,融合贯通,而蔚成有宋一代理学大家”。其学说于哲学上主理气二元论,本濂溪、伊川之说;于伦理学上,论性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者,本张横渠之说;论心因理气二元之解释,分道心与人心二者,而以仁统之。李兆民在《紫阳理学之我见》中认为,朱熹哲学是“唯理论”之哲学,是一种经院哲学,或烦琐哲学性质之理学;濂、洛、关,皆是朱子学说之渊薮,“其宇宙观不外周子太极图说、伊川理气说之融和。而远源出于《易传》与老子《道德经》”。朱熹宇宙观是二元融和之一元论,即“一元太极统系下之理气二体”。“朱子意欲将其唯理论之哲学,建立在格物致知之科学上,然须贯通性理学与古传之天人合一论,或宗教哲学”。“其解释之艰难,自不待言而谕矣。朱子之大志为时代局限而不达,门人更不伸,蹉跎于经传章句与成说,惜哉”。①
  金云铭的《朱子著作考》,是篇研究朱熹著作的力作,该文考证朱熹撰著之书《周易本传》等39种,朱熹编次之书《二程遗书》、《近思录》等18种,朱熹注释之书《四书章句集注》等6种,朱熹校刊之书《周易参同契考异》等15种,朱熹著述经后人编次而成书者《朱子五经大全》、《朱子语类》等64种。以上总计,朱熹著述共有142种之多。②
  (四)明清福建理学
  李兆民在《明清福建理学诸家之概说》中认为,宋代福建原系程朱理学地盘,陆王心学势力甚微,迨明代王阳明之学兴起,开始有人从事阳明学。尤其浙江王龙溪学派流传,渐次化为闽产,而闽中追随者甚多,便出现“旗鼓相当”的局面。当时福建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著名闽学家莆田周瑛、晋江蔡清陈琛、同安林希元、镇海卫(今漳浦)陈真晟、惠安张岳,特别是诏安黄道周“则为明代闽学之殿军,影响后学甚大”。至满清入主中原200余年间,“犹有数人继承先世余绪,若蔡世远、蔡新、雷鋐、林赞龙等,其最著者也。”③
  二 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
  1989年10月17日,在太原成立了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
  当时,正在那里举行全国中国哲学史讨论会。这是经过10多年“文革”动乱后的首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大多是彼此生疏的。经过会议的二三天的交往,到会议最后两天,有些学者提出成立全国性的中国哲学史学会的问题。因为此议符合当时中国哲学史研究形势和学者们心理的需要,尽管时间很紧迫,会议结束前夕还是正式宣布成立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推选出理事会和领导机构。理事会建议,具体问题再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议定;学会秘书的办公处设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
  1980年6月,中国哲学史学会在北京的理事开会,对学会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决定在京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并为会议准备各种文件。①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1980年8月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审议中国哲学史学会章程(草案);(2)讨论和通过学会刊物《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编辑方案和主编、副主编人选;(3)研究1981年召开全国学术讨论会的问题;(4)讨论开展兄弟民族哲学思想的研究方案;(5)研究编辑《中国哲学史年鉴》和编辑出版“中国哲学史丛书”,以及加强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情报的交流等;(6)推举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任命副秘书长等。其第3项议程讨论情况:
  与会学者一致同意,1981年的学术讨论以宋明理学为主题。目前深入开展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从国内看,宋明理学在中国统治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很深,直至现在仍然渗透在社会政治、思想的各个方面。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是理学;宋明理学研究清楚了,将有利于肃清封建主义思想的流毒,促进“四个现代化”。从国际上看,宋明理学对日本、朝鲜影响亦很深刻。近年来,外国的学者对宋明理学的兴趣很浓,许多国家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研究宋明理学,出了一批成果。目前,我国许多省份也开展了对理学的研究(如上海、浙江、河南、陕西等),也为全国性的学术讨论创造了较好的基础。……与会学者提出四个问题:(1)宋明理学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2)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意义;(3)对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的评价;(4)宋明理学的派别如何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②
  此次学术会议如期于次年在杭州召开,比预期的规模、讨论内容、意义还要大,本章上面第4节已述。这次北京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提出以宋明理学为研究主题,对尔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指明了方向,至今20多年来基本上大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中国哲学的研究。此外,上面讲到中国哲学史学会创办刊物、编辑年鉴丛书等规划后来都得到实施,不过个别项目半途而废。刊物《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途改名为《中国哲学史》,至今还在出版。
  中国哲学史学会的章程,刊于学会刊物上。其第1章曰:本会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业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它的任务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和推动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规律,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哲学遗产,科学地总结我国理论思维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高中国哲学史的科学研究水平,而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努力奋斗。①
  中国哲学史学会首届领导机构:
  名誉会长 侯外庐
  顾问 于光远 冯友兰 孙耕夫 孙叔平 吕振羽 杨超
  张恒寿 郭化若 容肇祖 蔡尚思
  会长 张岱年
  副会长 冯契 石峻 任继愈 肖箑父
  秘书长 衷尔钜
  副秘书长 杨宪邦 楼宇烈按学会《章程》规定,会长至副秘书长都是常务理事,常务理事再加上王明、艾力农、吕希晨、邱汉生、陈俊民、贾顺先、曾乐山。理事有陈正夫、沈善洪、高令印、李锦全等52人。②
  三 福建中国哲学史研究会
  福建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1981年10月26日在厦门成立,地点设在厦门大学哲学系。
  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章程》,其第1章宗旨曰:
  本会是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和福建哲学学会的分会。它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工作者的全省性群众团体。它的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串“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和推动本会中国哲学史工作者,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整理和研究本省历史上的重要哲学资料,批判继承和总结我国丰富的哲学遗产。……福建和台湾两省历史上有过密切关系,本会积极促进和台湾省中国哲学史研究团体和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提高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水平。①
  学会成立一年后,据其向省社科联的汇报材料,其研究情况: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印了《朱熹及其学派福建地方史资料》(1981年12月)、《关于研究福建地方哲学的几个问题》(1984年10月)、《福建从祀孔庙人物思想研究》(1985年12月),泉州晋江地区文管会庄炳章等编印了《泉州历代名人传》、《泉州历代碑刻选》、《泉州地区文物志》,晋江安海陈德贤辑录《朱熹在晋江安海的事迹》,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学会成立后一年多来,会员在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
  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首届会长为邹永贤,高令印、陈其芳、张炳亮为副会长,何乃川为秘书长,再加上省内部分地区各有一名理事,组成为理事会。此后每隔三四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组成新的理事会。
  福建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原属省哲学学会之分会,由于省社联对下属学会有所变动,于2004年初,该研究会不再单独活动。至此,活跃于福建学术界30多年的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终结。
  本会的主旨是研究朱熹及其后继者,以及闽中早期理学。研究会的主要专家学者在这方面撰写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专著几十部,诸如高令印的《朱熹事迹考》,高令印、蒋步荣的《闽学概论》,刘树勋主编的《闽学源流》,徐晓望主编的《福建思想文化史纲》,何乃川的《闽学论集》,詹石窗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朱熹与〈周易〉先天学考论》,林振礼的《朱熹与泉州文化》、《朱熹新探》,邹永贤主编的《朱熹思想论丛》、《朱子学研究》,高令印、陈其芳的《福建朱子学》等。
  四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朱子学专业研究机构。其前身是于1989年成立的上饶师专朱子学研究室,1993年改建为朱子学研究所。2003年,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该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儒学与文化的融合,朱熹思想的诸领域,朱熹后学,朱子学文献,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朱子学的现代价值,等等。试图建立以朱子学为中心,拓及理学、儒学以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立体式的研究框架。
  该所现任正副所长为著名朱子学家吴长庚教授、徐公喜教授。现有研究人员1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名。有关朱子学的图书资料颇为齐全,研究条件优越。
  该所于1989年创办的《朱子学刊》,迄今已出版15辑。该刊被誉为“国内朱子学研究领域唯一的一份权威性刊物”(《解放日报》语)。现今主编为饶祖天、姜广辉、吴长庚。
  该所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7项,省教育厅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主要是吴长庚的《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朱熹文学思想论》、《鹅湖峰顶志笺注》,徐公喜的《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以及《朱熹教育思想论稿》、《朱熹的史学思想》、《朱熹自然科学思想论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等。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儒藏精华》之《春秋》类点校、朱子研究数据库、朱熹与江西理学研究、理学渊源考辨、理学家法律思想研究、宋元朱子学传播和接受研究、六经图碑研究与开发、朱子学在越南的传播研究、辛派词人研究等。此外,承担了上饶市委上饶历史文化丛书《上饶历史名人》的主编和撰稿工作。
  该所有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培养出一批朱子学人才,诸如当今活跃于国内外朱子学界的饶祖天、吴长庚、韩钟文、徐刚、汤勤福、徐公喜等,都出于该所。
  该所很重视对外交流。本世纪初以来,该所举办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5次:纪念侯外庐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陆学与江右思想学术研讨会、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婺源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朱熹与上饶历史文化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27届年会国际学术会议等。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已有20年的历程,继往开来,正以朝气蓬勃的新姿屹立于海内外朱子学之林!①
  五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朱子学的故乡福建,特别是其闽北,大兴崇尚乡贤之风。1985年11月30日,在建阳考亭成立了以地方史志工作者为主体的闽北闽学研究会。该会从原先20余人很快发展到300余人,并在崇安、浦城、建瓯、光泽、南平、武夷山等地成立了分会,在闽北地区开展群众性的闽学、朱子学研究活动。随之又有福州闽学会、闽东闽学会、将乐杨时研究会等成立。他们编印《闽学通讯》,交流闽学研究信息。他们为迎接1987年12月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还特地编印《闽学研究》论文集,其中不少论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基于上述闽地以至国内外朱子学的兴盛形势,在1987年12月初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倡议成立专门的朱熹研究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国际会议之后,又经过反复酝酿,决定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于1988年6月23—26日在武夷山隆重举行。会议由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旅游局、尤溪县政府、闽北闽学研究会等联合发起,由地方行政领导机关——建阳地区行署主办召开,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江西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上饶师专、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所、白鹿洞书院、福建省哲学学会、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福建省对外经济交流协会、福建日报社等为会议的支持单位。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12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会上,宣布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并进行学术讨论。会议收到42篇论文,有20多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大家一致以为,朱熹是与孔子并称的前后相继的两个中国思想文化的代表者,不管人们对他怎样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对此,著名学者蔡尚思即兴之词“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国学术文化界的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会议的论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既是国内闽学、朱子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和交流中心,又是与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文化实体。《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章程》第3条、第4条曰:
  本中心的宗旨是:励志改革,反思传统,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立足武夷,面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力求使学术研究为当前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本中心的任务是:(1)广泛联络各地有志于朱熹研究的人士,深入开展朱熹、闽学(朱子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伟大祖国文明的复兴。(2)积极加强各地朱熹研究社团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经常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交换材料,增进友谊,共同进行地方史料的发掘整理。(3)举办若干服务性项目,为国内外从事朱熹研究的学者专家来武夷山和闽北各地进行学术研究考察提供方便。(4)吁请社会各界,为闽学故乡文化宝藏的开发和朱子遗址的修复提供各种支持和赞助。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立足本地区,背靠全国,面向港台,走向世界,树立开
  拓精神和开放意识,以多渠道进行朱子学的学术文化建设和交流,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真正成为祖国东南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基地。
  武夷山朱熹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搜集资料、促进遗址修复、加强海内外联谊、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990年在武夷山名胜风景区建立了朱熹纪念馆,迄今为止已接待参观者达三四百多万人次。(2)举办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朱子学术研讨会,其中以1990、1997、2000年举办的三次纪念朱熹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最有影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结识了新朋友,增进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朱子后裔对闽北朱子故里的了解。(3)已编辑出版了《闽学研究丛书》8册和《朱子研究》(后改为《朱子文化》)数十期,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4)赞助大陆学者出版有关朱熹研究的专著5本,达160余万字。(5)十年来,筹集资金500多万元(主要是海外朱子后裔捐资),修复了武夷山(原崇安)朱子故居紫阳楼武夷精舍(即紫阳书院)、建阳考亭书院文公祠朱子墓等十多处遗址,为开辟以武夷山为中心的朱子文化旅游线路做了基础性工作。(6)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及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俄国、荷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以及港澳台的一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朱氏宗亲组织建立了联系,提高了武夷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密切了与海外华人、国际友人的交往,扩大了朱子学在世界的影响。
  该中心于1993年6月创办期刊《朱子研究》,至2006年初,出版50多期;原为省内刊,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易名为《朱子文化》,于2006年3月出版创刊号(双月刊)。现今是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主办、世界朱氏联合会协办,正副社长、主编为张建新、朱茂男、张品端、朱杰人、方彦寿。此外,还于1986年初创办内刊《闽学通讯》,至1997年,出版40多期。此是至为宝贵的地方朱子学文献。
  今后,该中心将继续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以修复起来的武夷精舍(紫阳书院)为朱熹研究中心的基地,创办朱子图书馆(含朱氏族谱展览馆),为海内外朱子学研究专家学者和朱子后裔提供资料咨询服务;继续筹集资金、进一步修复朱子文化遗迹,开辟朱子文化旅游线路;加强与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联系,扩大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影响。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领导机构,几年来在首届理事会的基础上有所调整,理事长为现任南平市党政书记市长更替,现任正副秘书长为张品端、方彦寿等,主持日常工作。①
  附录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理事会首届成员②
  总顾问:周谷城
  顾问:冯友兰 贺麟 张岱年 任继愈 匡亚明 陈荣捷(美籍)
  邓广铭 吴泽 杨向奎 刘述先(香港) 邱汉生 张岂之
  冯契 陈乐素 黄寿祺 王仲莘 丁日初 南江 邹永贤
  李联明 蔡厚示
  名誉理事长:蔡尚思 陈元晖 程序
  理事长:刘钦锐
  副理事长:刘树勋 朱兆祥 朱荣元(常务) 宫维祺(常务) 沈善洪
  张海鹏 陈正夫 张立文 高令印 陈其芳 杨青
  常务理事:林有旺 李烈 马照南 郭勋安 陈家生 江运福 杨继来
  黄金山 陈雪清 余盛作 郭风山 黄保万 蒋仁 杨金鑫
  理事:丁祯彦 王有为 王国轩 王炳如 孔繁 叶茂春 朱家溍
  朱瑞熙 孙言诚 孙平 刘鄂培 刘学沛 何乃川 李学语
  李才栋 萧冰 林文豪 汤志钧 杨慎初 步近智 郑德渠
  陈建才 洪波 俞兆鹏 陈志哲 张安奇(女) 姚公骞
  祝文善 陆霄峰 黄宣民 傅云龙 曾乐山 蒙培元 葛荣晋
  楼宇烈 潘富思 潘渭水 鲍元 蒋步荣 虞愚
  常年法律顾问:祝振宏 季人俊
  秘书长:杨青(兼)
  副秘书长:马照南 蒋仁
  六 福建闽学研究会
  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8月22日,成立大会于同日在武夷山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47位会员代表和闽北闽学会的成员,共80多人。
  会议认为,闽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别,既有地域性,又超越地域性。加强对闽学的研究,不仅对发扬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如何加强闽学研究,大家提出:(一)充分重视闽学资料文献的发掘和建设,把它作为全省和各地县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二)加强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闽学研究水平。(三)要把研究闽学当作建设福建新文化的大事。通过深入研究,为创造和建设当代的福建新文化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四)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参与国际朱子学研究活动,站在当代世界文化的高度认识闽学。
  对于今后的设想和安排,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健全、发展和完善组织机构;(二)筹办文化书院,目前首先举办培训班,提高会员闽学素质;(三)制订研究规划,确定科研课题,准备整理出版朱熹著作大全,收搜整理闽学资料大系;(四)筹办朱熹研究刊物和研究会通讯;(五)对省内各地闽学学术活动进行规划,使其更有计划的进行;(六)与旅游、文化等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如开拓闽学文化旅游等。
  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闽北闽学研究会作为闽学研究会的先驱和分支,对成立5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评出一批优秀论文、优秀会员和优秀分会进行了表彰。
  会议讨论通过了《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其《章程》第1、2章部分条款曰:
  本团体的名称:福建省闽学研究会(FujianminscienceResearchAs-sociation,简称FMSRA)
  本团体的性质是团结有志于(朱子学)研究的各方人士,开展闽学学术研究。本团体为学术性、地方性团体,为自愿结成、非营利社会组织。
  本团体的宗旨是开展闽学学术研究,为挖掘福建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海内外朱子学者学术交流作贡献。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本团体的住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
  (一)开展闽学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科研协作。
  (二)收集、发掘闽学资料。
  (三)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及国外学者交流闽学研究成果。①
  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现任会长为何少川,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分别为黎昕、陈遵沂,主持日常工作。
  附录 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名单
  顾问:刘惠荪 邹永贤 蔡厚示
  会长:许怀中
  副会长:刘树勋 何乃川 穆克宏 陈树田 陈其芳 周立方 杨青
  金文钦 高令印 徐晓望 魏了望
  常务理事:王耀华 叶茂春 许怀中 许在全 孙明章 刘树勋
  陈树田 陈及霖 陈其芳 陈遵沂 陈家生 何乃川
  吴玉贤 李金华 周立方 杨青 高令印 黄保万
  蓝章廉 潘心雄 黎昕 穆克宏
  理事:王耀华 王植伦 王凌 方文图 叶茂春 许怀中 许在全
  刘树勋 孙明章 李天兵 李金华 李 烈 李邦国 吴玉贤
  何乃川 陈树田 陈及霖 陈其芳 陈遵沂 陈元煦 陈家生
  张建模 周立方 杨 树 杨 青 杨继来 郑卫华 郑炳炎
  郑国贤 周志斌 柯兆利 高令印 黄保万 谢孝荣 蓝章廉
  潘心雄 黎 昕 颜立水 穆克宏
  秘书长:黎昕
  副秘书长:陈遵沂 蓝间廉
  七 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
  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于1993年5月7日在韩国汉城成立。
  朱熹曾孙朱潜至韩国定居,为韩国朱氏始祖。韩国朱氏在韩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很早就有宗亲组织。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受各国朱氏后裔的委托,负责筹办了这次盛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地的朱氏宗亲54人出席了会议。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朱昌均任筹委会主任,并主持了会议。其间,他们先到罗南道绫州的朱子庙和东源祠举行了祭祀朱潜典礼和巡访了朱潜事迹,然后回汉城宣告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的成立,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审议通过了《章程》,以及“以朱子学研究在韩国的发展及朱子思想的世界地位和当今价值、儒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为中心议题举行了学术讨论会”。其《公告》曰: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缅怀宋代伟大思想家紫阳朱子,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启迪古代文明的丰功伟绩,交流各地朱子学研究的经验和信息,保进各国朱氏亲族及华族的友好往来,协商成立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在世界朱氏联合会的总体结构中,分设一朱子学委员会,这是本会社会功牟的重要发挥与突破,有利于促进朱子研究事业的发展。朱子学委员会是世界朱氏联合会的一个分科委员会,但又是其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委员会……专司学术研究,其领导成员应以各地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为主。为适应当前世界各地朱子学研究热潮方兴未艾的形势,朱子学委员会应进一步充实力量,强化功能,提高层次,使之真正成为世界朱子学研究的一支劲旅。①
  会议强调,以朱子后裔为主体的世界朱氏联合会,理应当仁不让,自觉承担支持参与朱子学研究,促进朱子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任务,不应单纯联络宗谊举办某些福利公益事业为限。为此,会议确定世界朱氏联合会坚持以敦宗睦族、振兴中华故国、敬业乐群、造福人类社会为宗旨;以弘扬朱子思想、复兴东方文明为职志。提倡联络宗谊,组织策划宗亲之间的亲睦活动与广泛发动全体会友支持参与朱子研究相结合;筹集资金,修复朱子故里重要文化遗迹与支持有关书刊出版发行相结合;深研朱子思想与重建人类道德观念相结合。会议殷切期望,各地会友及宗亲,发扬朱子后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同心协力支持上述宗旨任务的贯彻落实,努力把本会建设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就卓著的社会团体。
  《世界朱氏联合会章程》于1993年5月7日在汉城成立大会上制订通过,于1995年在中国婺源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修改,其修改后的《章程》第1条至第4条曰:
  第1条(名称):本会名称为世界朱氏联合会(TheWorldFed-eration
  ofChusAssociations).
  第2条(会地):本会秘书处和办事处暂定设于中国上海并韩国首坞尔、加拿大设办事处或联络处。
  第3条(目的):
  (1)居住在各国的朱氏宗亲,组成一个世界朱氏联合会的扩大组织,策划宗亲之间的亲睦活动。
  (2)为贡献国际亲善及世界和平,继承发扬文公的思想及中国、韩国、日本等我们东方优秀文化传统。
  (3)支持修复朱子遗址。
  第4条(事业):为达到如上目的,推行如下事业:
  (1)调查世界各地朱氏居住情况,推进宗亲之间的和睦活动;
  (2)发行会报;
  (3)支持朱子遗迹的修复;
  (4)支持研究和弘扬朱子思想。①
  世界朱氏联合会首届理事会成员,会长为朱昌均,副会长为朱仁镐、朱兆祥、朱祥南、朱启高,朱银汉、朱永炯等22人为理事。秘书长开始为杨青,不久换为朱杰人;副秘书长为朱杰人、朱茂珪、朱济灵、朱七星。朱子学委员会委员长为朱瑞熙。②
  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后,发展至为迅速,其分支机构遍于全世界,领导机构迄今已换届六次,会长由朱昌均换为朱祥南,又即将由台湾的朱茂男接替。自办和支持世界各地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六七次。运用各种形式发扬朱子思想,在世界朱子事业中确实发挥了劲旅的作用。例如,其分会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朱子后裔联谊会举办的表彰优秀朱子后裔学生、扶助贫困朱子后裔学生活动,很有意义。其朱光葳常务副会长在“朱熹思想研讨会暨2005年博白朱子后裔学子升学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广西有朱子后裔35万,博白县就有10多万人。博白县成为我国的文化大县、教育大县,这与朱子后裔传承优秀的传统,弘扬优秀的文化,悉心教育自己的子女勤奋攻读、艰苦创业分不开的。今天第一次表彰的78位学子,都是朱子后裔的优秀学子。我们期望着,博白县的朱子后裔人才辈出,为国家经济建设不断输入优秀人才。……广西朱熹研究会是联谊朱子后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朱子思想的群众团体,历年来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好的成绩,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①
  在世界各地的朱子后裔,大都如这里讲的广西朱子后裔一样,把联谊活动与弘扬朱子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当地的朱子学研究、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八 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在朱子学发源地的武夷山武夷学院内,有三个以朱子学为主要研究课题的研究机构,即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武夷文化研究所、武夷文化研究院。
  武夷文化研究所是在武夷学院前身南平师专就建立起来的老研究所,迄今已有20多年,出了不少学术成果,像陈家生的朱熹诗词论著、程利田的游酢理学论著等。武夷文化研究院是南平市副市长吴邦才主持创办的,是南平市的学术研究单位,所聘研究员遍布省内外,迄今已有十多年,定期出版刊物《武夷文化研究》,在武夷文化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原在南平,由张自生等主编《武夷文化研究》,主持日常工作,于近年迁入武夷学院。武夷文化研究所和武夷文化研究院有合有分,资源共享,座落在武夷学院的明月湖畔,研究条件十分优越,研究成果十分显著,如以杨国学、项小玲、朱平安等为正副主编出版的篇幅较大的《武夷文学研究》、《世界遗产武夷文化年鉴(2005年卷)》等,填补了武夷文学研究的空白,推动了武夷文化的研究。武夷文化研究所现任正副所长为杨国学教授、朱平安教授。
  据说是数年前,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视察武夷山,对接待他的福建领导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与福建社会科学院在武夷山合办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于是,2005年10月19日,该“中心”挂牌成立。其印发的简介曰:
  建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首倡,先后得到了当时和现任福建省领导宋德福、习近平、卢展工、黄瑞霖、汪毅夫等同志的多方关怀,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常务副院长王洛林、现任常务副院长冷溶和朱佳木副院长的指导和推动。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福建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平市政府、武夷学院等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的结果。
  由此可见,该“中心”的品位之高是少有的。其简介还指出,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创办,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主管,院址(秘书处)设在武夷学院。中心法人代表由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武夷学院校长张祖英教授担任。其研究课题和工作条件:
  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宋明理学和朱子学的文化遗产,推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培训宋明理学和朱子学研究人才和后备力量;建立宋明理学和朱子学的研究信息资料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海峡两岸和国内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升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所在的武夷学院地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与武夷山市市区之间。研究中心大楼为仿宋建筑,座落在校园明月湖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中心内设文献室、专家工作室和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厅,为海峡两岸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进入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到研究中心讲学、客座研究、学术交流。①笔者曾于2006年秋季应邀在此“中心”客座研究两个多月,撰写了此《朱子学通论》部分稿。此“中心”确实是朱子学研究的最佳地方,它不仅有大量基本的朱子学文献资料,还可以实地考察朱子事迹,耳闻目睹的都是朱子学的问题。
  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为陈筠泉,副主任为潘淑明、吴邦才、李存山、张祖英、黎昕,秘书长为张祖英(兼),副秘书长为姚进生、杨国学、张廷枋、张品端、赵健全,李学勤等17人为学术委员。
  九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本世纪初,台湾大学历史学系黄俊杰教授主持台湾教育部门的研究项目“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2000—2004)。在此基础上,“东亚经典文化”的研究成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的创始研究计划之一,设置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东亚经典与文化”。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日本岛田虔次语),“东亚经典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直接和间接地涉及朱子学。这是以东亚为研究视野,以经典为研究核心,以文化为研究脉络,既宏观中外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观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研究之目标,希望在21世纪文明对话新时代中,深入发掘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东亚经典与文化的研究上推陈出新,开创新局面。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划的各项目标,陆续举行学术演讲会、学术研讨会、学术工作坊研讨会,以及“东亚文明研究教师研习营”、“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研究生研习营”等。同时,广泛邀请东亚各国和地区学者,举办包括“跨文化研究与诠释问题”、“东亚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东亚近世世界观的形成”、“东亚世界与儒学”、“日本汉学”、“情景与圣化——东亚传统教育与学礼、学规”、“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公私领域新探:东亚观点与西方之比较”、“东亚四书学”、“传统东亚的家礼与国法”、“东亚传世文献译解方法”、“(台湾)日治时期初等教育”、“东亚近世世界观的发展”、“东亚视域中的‘中国性与欧洲性’”、“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等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通过上述培训研究等学术活动,培养出了一批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陆续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印行,共出版专著60余种,依性质分为“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东亚文明研究资料丛刊”、“东亚文明研究书目丛刊”等三大系列。其中有黄俊杰、林维杰编的《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黄俊杰著的《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李明辉编的《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李明辉著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高明士编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李明辉著的《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黄俊杰编的《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俊杰张崑将编的《东亚儒学的四书诠释》、杨祖汉著的《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争论》、吴展良编的《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刘文清李隆献编的《东亚历史年表》等,这些论著都贯串着朱子学的问题,显示出朱子学想渗透于东亚经典与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东亚文明的体现。
  “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在黄俊杰教授总主持下,正在进一步实施各种课题,诸如黄俊杰主持的《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朝鲜<论语>学》、张宝三主持的《<五经正义>在东亚之流传与影响》、李明辉主持的《翰鲜后期的“四端七情”之辩》、陈昭瑛主持的《知音:儒家美学的认知和道德问题》、徐兴庆主持的《东亚视域的中日文化交流:互变与变迁》等。①
  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于1926年10月成立。当时,“是继北京大学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之后成立的国学专门研究机构。由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当时国学院聚集着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张颐、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①国学研究院成立后,在中国文学、地域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后来,由于经费和主要研究学者离去等原因,研究院停止了工作。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迅速发展。适应新的国学研究热潮,厦门大学于2006年12月复办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以“萃取国学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秉持“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继承发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挥多科交叉整合优势,突出国学主流和区域性研究特色,努力建构国学研究的东南风格。②其基本构想是: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将突出三条主线:一、围绕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理学这一核心,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宗教习俗等领域的演变和发展。二、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状况,研究中国文化在这些区域的传播、影响和演进,尤其注重探讨东南海洋带文化的传承。三、关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组织研究具有前沿性和突破性的重大国学研究课题……③这里明确指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是以朱子学为核心研究各种课题的。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恢复后,即于2007年4月联合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世界朱氏联合会等,在厦门大学举办了“朱子学与闽台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朱子学与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知名学者60多名出席,在会上发表论文的有30多人,对朱子学与闽台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会后,大部分学者到闽北寻访了朱熹事迹,进一步加深了对朱子学的认识。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现任院长为朱崇实,常务副院长为陈支平,以及院务委员和本校学术委员李建发、徐梦秋、朱水涌、王旭、陈明光、杨国桢、詹石窗、周宁、刘钊等,秘书为洪峻峰。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