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祀孔庙和著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73
颗粒名称: 三 从祀孔庙和著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08-4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祀孔庙人物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福建是历史上从祀孔庙人物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人物大多是理学家,与朱熹有学术关系。福建学者的数量在全国也居于前列,其著作丰富,涉及广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全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福建学者的思想境界开阔,具备新的思想境界和学术研究领域。
关键词: 儒家学说 朱熹 福建学者

内容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各地立孔庙以祀之。历代对儒家学说卓有贡献、在道德伦理和为官从政上卓越者,亦被抬进孔庙陪祀。这些从祀孔庙人物在世时,多为立书院以教,著书立说,事功气节为后人楷模,被尊为先贤,从而对当地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各地从祀孔庙人物的多寡,反映出它们之间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上各地区思想文化发展的水平,可以从各地区从祀孔庙人物的多寡上来看。
  早在春秋末年的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卒之第二年,就“立庙于旧宅(按山东曲阜孔宅),守陵庙百户”③,开始祀孔。后来,孔子的77弟子和历代先贤作为陪祀。④至清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先后从祀孔庙者共152人,其中孔门弟子77人,生于宋朝以前者31人,以后者44人。在宋朝以后的44人中,福建有13人(其余是浙江6人、河南6人、江西5人、江苏3人、陕西3人、湖南2人、四川2人、河北2人、广东1人、山西1人),占三分之一多,居全国各省之首。
  福建13个从祀孔庙人物是:崇安胡安国[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从祀]、建阳游酢[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从祀]、将乐杨时[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从祀]、沙县罗从彦[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祀]、南平李侗[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祀]、邵武李纲[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从祀]、建阳朱熹[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从祀,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祀十哲之次]、闽县黄榦[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建阳蔡沉[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从祀]、龙溪陈淳[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浦城真德秀[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从祀]、晋江蔡清[清世宗雍正二年(1437年)从祀]、漳浦黄道周[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从祀]。这些从祀孔庙人物,除李纲外,都是理学家,都和朱熹有学术关系,其中6人生卒于朱熹之前,6人是朱熹门人和其后学。
  和上述相联系的,在宋元明清时代,福建学者人数亦居全国诸省之先。《宋史》《道学传》、《儒林传》列福建17人,居全国诸省第一。明人杨应诏的《闽学源流》,记载从杨时到蔡清的福建儒学人物有195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的《宋元学案》,立案哲学家共988人,其中福建籍有178人,其他省浙江157人、江西149人、四川142人、湖南141人为较多,都比不上福建。就《宋元学案》所立92个学案中,福建籍学者学案有17个,似乎占五分之一,亦是全国诸省之首。清人张伯行增补《道南源委》,从杨时到黄道周,共列了148人。清人李清馥编《全国道学总纂》,从北宋到清道光前,共列福建儒学家156人。据我们初步研究,从宋朝至清末,福建有思想家200多人,称得上哲学家的有80多人。《宋史·文苑传》列福建8人,仅次于河南、江苏、四川、山东、江西,居第6位。《全宋词》辑录了1000多位词的作者,福建有77人,仅次于浙江、江西,名列全国第三位。据王应山《闽大记》所载,宋代福建进士有5985人,其中南宋的是3482人,比唐朝58人多了百多倍。《宋史》列福建居宰辅地位的有18人,仅次于浙江、河南,居全国第三位。
  由于福建学者辈出,其著作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福建学者所撰著作有数千部,28000多卷,其中哲学著作有800多部,2000余卷。这些著作大都阐述孔孟程朱思想,发扬儒家传统和朱子学精神。由于他们之中不少人不是为科举仕途而学,治学超出“四书”和朱熹《四书集注》的范围。他们视野广泛,涉猎各种儒家经典和古籍,在福建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和派别,如晋江的《易》、莆田的《书》、漳浦的《诗》等,全国闻名。
  包括朱子学学者在内的福建学者的思想极为丰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全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宋元明清四朝中有三朝是异族人入主中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不愿为异族服务,退居福建隐居治学。因此,在福建学者中,除了像蔡清、林希元、李光地等部分人高官厚禄外,大部分隐居不仕或仕途失意,主要精力从事于儒家学说的研究。他们对哲学的重要范畴,如理与气、道与器、一与多、一与两、知与行、理与欲、性与情、格物致知、生生不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探讨,充实和完善了这些范畴的内容。特别是,他们扩大了儒学研究的范围,开阔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具备了新的思想境界。例如,元朝莆田人陈旅,反对朱陆两家门户之见,主张互相取善,这对学术派别和学术观点的融合提出了方向;明朝晋江人王春复,提出“格物即是亲手习其事”①的命题,把理学家的体验论改造为格物致知论。他们在伦理学、人性论方面突出地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如黄榦的体用论、陈淳的知行论、真德秀的性情说、熊禾的全体大用论、吴海的气节论、陈真晟的心学图、蔡清的虚静论、陈琛的事在人为说、林希元的依可而行论、蔡世远的志气说、孟超然的变化气质论、陈庚焕的好善论等,大都为朱熹言而未详而详之,或为朱熹之后的新论说。福建学者不是像一般理学家那样空谈心性,他们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强经世治国平天下。他们为官有较好的政绩,在籍能为乡里办事,有较高的名声,为乡人所推重。②

附注

③孔传:《东家雜记》卷上《历代崇奉》。 ④参见郎廷极:《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 ①《四书疑略》卷一。 ②以上参见笔者与友人陈其芳:《关于研究福建地方哲学的几个问题》,福建省中国哲学史学会1984年印。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