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心折衷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67
颗粒名称: 三 理心折衷派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84-3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朱子学中存在理心折衷派,代表人物包括包氏三兄弟、陈旅、陈茂烈、林希元、马明衡等。他们试图融合朱陆学说,强调心与理合一,知行一致,反对门户之见。
关键词: 福建省 朱子学 理心折衷派

内容

朱熹在世时,就有心学派陆九洲的弟子转来向朱熹求学。这些人学术大都折衷于朱陆之间,主理心折衷。例如,包氏三兄弟,本为陆九渊的门人。高宗绍兴九年(1193年)一月,陆九渊去世后,包扬(字显道)带生徒14人,“诣朱子精舍中,执弟子礼”。当时,朱熹“令(黄)义刚问是(包扬)所来之故”,即了解何以离开陆门而来朱门求学。朱熹次日即“依精舍规矩,说《论语》”。①此外,还有包扬之兄包约,字详道;包扬之弟包逊,字敏道。黄宗羲曰:“包显道、详道、敏道,同学于朱、陆,而趋向于陆者分数为多。”②并谓他们“喜谈禅”。对于包扬,黄宗羲又曰:
  先生(按指包扬)在南丰(江西)尝诋朱子。有读书讲学充塞仁义之语。朱子以告象山。象山亦大骇,答以此公好立虚论。及象山卒,先生率其生徒诣朱子精舍中,执弟子礼。蔡季通(元定)之贬也,朱子将为经营。先生以祸福已定,不必徒加劳攘。朱子善之。然先生尝葺朱子语为四卷,今多载入语录中,其间有先生之言,託于朱子。如所载胡子《知言》一章,以书为溺心志之大罕者。后黎靖德编朱子语,始削去之。③
  朱熹主要训其勿以清虚寂灭滔溺其旨,即指责其禅学、心学倾向。
  元代的福建朱子学理心折衷派首推陈旅。陈旅(字众仲,莆田人)官至国子监丞。其论著辑为《安雅堂集》。他推崇朱子学,又有明显的陆九渊心学倾向。他讲朱学,兼主陆学。他竭力反对朱陆两家门户之见,主张两者融合为一。
  明朝的陈茂烈主张朱子学应吸取陈献章心学的内容。陈茂烈[字时周,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莆田人]官至监察御史。其著有《省克录》、《静思录》等。他曾奉命出使广东,受学于陈献章之门,接受了其“以心为本”的观点。他认为,朱熹哲学的矛盾,就是在于心与理没有完全合一,因而用力之方也就无法一致起来。他提出在静坐中体会心本体即理,因为没有离开心的理。明朝的林希元也具有明显的理心折衷派观点。林希元说:
  朱陆之辩近日纷纷,皆所谓矮人看场者。来教谓恐未实着力也。譬之金,朱子如百炼之金,陆子锻炼之功或未至。要之,皆真金也。今人则以铜而包金耳,何以论金哉!①
  林希元对朱陆之辩有比较客观的看法,认为其本质是一致的。像林希元这样不以门户之见对待异己学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科学态度。明朝马明衡(字子莘,莆田人),曾受业王阳明,崇尚王学。有人认为,福建有王学,应自马明衡始。他又信仰朱子学。他认为,在事事物物上穷理,不能明吾心之德。因此,他提出心与理应该是一,不能是二。心与理合一才能知与行一致。他著有《尚书疑义》、《子莘集》等。
  此外,具有理心折衷倾向的知名福建朱子学学者,还有莆田的方重杰、林有年,晋江的王仕重,邵武的王岳、朱昂,泰宁的黄克正,福清的卓帮清,漳平的曾汝檀、陈九叙,等等。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②《宋元学案》卷七七。 ③《宋元学案》卷四九。 ①《与舒国裳修撰书》。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旅
相关人物
陈茂烈
相关人物
林希元
相关人物
马明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