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51
颗粒名称: 一 概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08-3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学术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前期为福建朱子学的复兴。清朝统治者认为朱子学是最好的思想武器,康熙皇帝强调要把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贯串于实际生活中。清初朱子学之盛行,可以说是对王学的反动。随着清初全国朱子学乘明末王学衰落而兴起的趋势,福建学者几乎尊崇朱子学,与全国相比,尤为盛行。
关键词: 朱子学 福建 清朝

内容

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大致可以乾嘉汉学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福建朱子学的复兴。1644年,清军入关,以北京为首都建立起大清帝国。清朝从入关至1911年灭亡,有268年之久。其前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将近两个世纪,是其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清朝贵族入关时,其社会刚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文化落后,兵力也只有10多万,要稳固地统治庞大的中国是很困难的。于是,在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领域实行高压和利诱并用的政策。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要统治中国,就要用儒家思想;要用儒家思想,就必须用程朱理学。他们借着吕留良案,大兴文字狱,妄图扼杀程朱理学中的民族思想,把程朱理学作为他们统治各族人民的思想工具。同时,设立博学鸿词科来招揽明朝遗留下来的名士,除黄宗羲、顾炎武、傅山、李颙、万斯同等誓死不应诏外,大都上了钩;恢复明代八股取士,招揽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使其醉心于学而优则仕;大规模编纂书籍,既可以拉拢知识分子,又可以修书扬名。
  清朝统治者总结元朝以来的统治经验,认识到朱子学是最好的思想武器。清朝从建国至末年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仍沿用元明以朱熹所定“四书”及其注释为国家考试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本。清圣祖康熙皇帝说:
  朱子注释经书,阐发道理,没有一字一句不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①
  这就是说,朱子学是最正统的儒学,是治国安民的主导思想。因此,康熙皇帝强调要把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贯串于实际生活中,提出“凡所贵道学(按即理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②。康熙皇帝自谓,他从8岁开始就精心研究朱熹所注《大学》、《中庸》,终身研读儒家经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朱子有功圣道,特进木主于十哲之下”,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以往只把朱熹放在孔庙两廊)。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和五十四年(1715年),先后谕敕李光地编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阐明性理,颁行全国,以广流传。在康熙皇帝大力提倡下,清初乃朱子学之天下,它控制了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
  清初朱子学之盛行,可以说是对王学的反动。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学说盛行,使朱子学衰落。王阳明学说与佛教禅宗直接结合,其末流极端空疏和诞妄。他们以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指导,提出“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他们蔑视礼法和经典,夸大主观的作用,成为狂禅。清人陆陇其说:
  王氏之学遍天下,几以圣人复起,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遗法,灭裂无余,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恣睢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至于启、祯(按即明熹宗年号天启和思宗年号崇祯,1621—1644年)之际,风俗愈坏,礼义扫地,以至于不可收捡。其所从来,非一日矣。……愚以为明之天下,不亡于寇贼,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①
  因此,清初大多数学者感到王学非抛弃不可。由于他们抛弃王学而返回朱学,王学盛而复衰,朱学衰而复盛,是势所必然。
  清初全国著名朱子学家辈出,东有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江苏太仓人)、张履祥(字考夫,号惕园,浙江桐乡人),中有李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汤斌(号孔伯,河南睢州人),北有孙奇逢(字启泰,号夏峰,河北容城人),南有李光地、蔡世远、蓝鼎元、童能灵(皆为福建人),等等。
  随着清初全国朱子学乘明末王学衰落而兴起的趋势,福建学者几乎尊崇朱子学,与全国相比,尤为盛行。一是由于朝廷特别大力提倡。康熙皇帝每与福建朱子学者李光地谈《易》,辄至子夜,诸侍从皆不枕以待。乾隆皇帝称福建为理学之乡。康熙朝有个巡抚叫德舒,他说:“闽省人民,往往创立会名,联合声势,刊伪印,散伪札,妄悖猖狂,蛊惑人心。”朝廷之所以要表彰福建朱子学者,是在于箝制福建人民的反抗。二是由于张伯行的大力提倡。河南仪封人张伯行平生笃信朱子学,来福建任巡抚后提倡朱子学不遗余力,极力表彰福建朱子学家,在福建编辑出版了大量朱子学者著作,大约有几十种,如《濂洛关闽书》19卷,并立鳌峰书院等作为宣扬闽学的阵地,聘请著名闽学家作院主和教授,培养了大批福建朱子学学者。清人陈庚焕说:
  仪封(按张伯行)抚闽倡兴实学,九郡(按清时福建分为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延平、邵武九府)之士翕然向风。①
  三是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有阐扬朱子学的传统。陈庚焕说:
  自宋以来,闽士蔚兴,与中州埒。道南一脉,远绍洙峰(泗),举濂洛关之统悉荟萃于闽。至今天下之士宗闽学焉。②
  这就是说,南宋以来,朱子学集中了濂洛关之学的精华,它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坚定的学者,因此“澜倒风靡而闽谨守绳墨,鲜有濡迹”。③“至今天下之士宗闽学焉”,说明当时闽学影响了全国,为全国朱子学所宗。
  清初朱子学学者为了复兴朱子学,纠正明中叶以来王阳明学派给学术界所造成的流弊,特别重视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敦实。他们反对王学轻忽践履和空疏不实,反对言行不一和不讲求经济民事,注重躬行,为官强调事功和政绩,颇能关心国计民生,特别强调道德履践和检身。像蓝鼎元、蔡世远、李光地等人,最喜欢谈论古今成败、地理阨塞和其他典章制度。他们注重反身切己之教。李光地劝人注重日用寻常。詹明章(字莪士,海澄人)、李梦箕(字季豹,连城人),一以朱熹教导为准,隐居自乐不求闻达,困难中仍精进为学。第二,卫道。他们大都以卫道者自居。他们只承认程朱理学是正统,视汉学为破碎,认定陆王心学为异端和狂禅,坚决反对王学而卫护朱学。宁说周孔错,不说程朱非。蔡世远等人协助张伯行刊行程朱著作,就是出于卫道。还有郑文炳(字慕斯,莆田人)、何瀚(字居济,闽县人)、蓝鼎元、童能灵等,皆以卫道自命。第三,尚节义。他们抗直敢言,为官能廉正不阿,遇事以礼。清初的福建朱子学者大都是爱国的,如李光地,他是从整个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着想的,是以祖国的统一出发的。第四,发挥。有一部分学者基于王学的冲击,深深感到拘于前人的旧说,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他们思想比较解放,敢于改动宋元明朱子学者的守旧观点,认为朱熹讲的话、做的事不一定都对,有些也是错误的。清初一些福建朱子学者的观点与朱熹的说法不合。如清代朱学家雷鋐所说的:“即尊朱子之学者,亦有以知止合听讼为一节,以为格物传不待补,云云。”④他们大都以朱熹的《格物补传》为非,而赞同王阳明“《大学》复古本说”。这就是说,有些福建朱子学学者不完全守朱熹之说,而是有些创新的。
  到了乾嘉时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一步采取高压政策,残酷的“文字狱”不断发生。一些学者为了回避申论历史和接触现实,只好在古纸堆里讨生活,致力于经籍上的考据,继承汉儒只搞名物训诂的学风,出现汉学的复兴,形成汉学学派,或叫考据学派。近人王缁尘说:
  满清异族入主中华,大兴文字狱,士大夫对于义理政治噤若寒蝉。清复大开博学鸿祠科,收罗英俊之士,而所谓汉学者遂由此而言生焉。……盖所谓汉学者,屏弃宋明人理学之思潮,而反之于两汉经术,因此立名者也。①
  “汉学”是相对于“宋学”而言的,是作为“宋学”的对立面而称谓的。“宋学”是宋明理学的总称,主要是指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已经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界500多年,已暴露出其武断和空疏,尽管清初一度兴盛,到了乾嘉时代便日趋失坠。如毛奇龄作《四书改错》,大胆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他认为,《四书》无不错,“然且日读‘四书’,日读《四书注》,而就其注文以作八股,又无一不错。”②本来,“四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是法定的教科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却敢于怀疑和批判。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说明社会要求要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由宋学回到汉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寻求思想解放的表现。
  由于乾嘉时代汉学几成一尊之局,朱子学(宋学)自然衰落。清代著名的福建朱子学家陈庚焕说:
  (乾嘉以来,朱子学)风流余韵浸以销歇。间有诵法朱子者,或迂阔而无当,或浮慕而失真,甚或跖行孔语,身败而名裂,于是闾巷之间以学相诟病。学者见闻既狭,溺声利者务靓记为章句。矜奇嗜博之士,则或沿西河(按指汉学家毛奇龄)之余风以攻击朱子为能事,而闽学微焉。③
  当时,全国第一流学者大都治汉学,离开朱子学,因而朱子学在全国来说极为低沉。但是,这不是说朱子学完全断绝。一些汉学家未尝完全薄程朱,如汉学家惠栋谓:“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④汉学家戴震著《毛郑诗考证》,采朱熹说。同时,一些学者以卫道的立场批判汉学,如姚鼐批评戴震“夺洛、闽之席,可谓愚妄不自量之甚”。⑤此外,初期之今文经学(公羊学)援引理学,在客观上维护了理学。基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叩关而入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势,今文学派用《春秋公羊传》中的“微言大义”议论时政,发挥改制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宋学是有共同之处的。如汉学家庄存与等,提出汉学、宋学并包,在其经学中引入程朱理学。
  在汉学几成一尊之局的乾嘉时代,在朱子学的故乡福建,朱子学盛行,死守朱子学残局。当时,著名福建朱子学家雷鋐仍坚持“朱子于天下古今事理无不精究而详说之,故三代以下可折衷于朱子。”①陈庚焕、孟超然等坚持以朱子学为主体,与汉学相对立。他们认为,汉学家只注重名物训诂及种种干枯的考证,支离琐碎,不若程朱注重义理和经世。不过,这个时期的朱子学学者,亦吸收汉学的某些积极因素,在宋学的范围内兼取汉学,考证订证程朱理学。雷鋐、阴承方、孟超然、陈庚焕等都主张用考证的方法研究程朱著述。乾嘉时代的福建朱子学学者虽没有多大创新,死守朱子学残局,但是对朱子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面讲的清代前期福建朱子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即清初朱子学的兴盛和乾嘉时代朱子的衰落,其代表人物,前者主要是李光地、蔡世远、蓝鼎元、童能灵等,后者主要是雷鋐、阴承方等。

附注

①《朱子全书序》。 ②《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二年八月。 ①《陆稼书文集》卷一《学术辨》上。 ①[清]陈庚焕:《闽学源流说》。 ②《拟重修福州文庙碑》。 ③[清]陈庚焕:《闽学源流说》。 ④《经笥堂文钞·平州试院与诸生论格致传义》。①《汉学师承记·评序》。 ②《四书改错》卷一。 ③[清]陈庚焕:《闽学源流说》。 ④转引自[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兴时代》。 ⑤《昔抱轩尺牍》卷五。 ①转引自[清]唐鉴:《清学案小识》卷五。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