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46
颗粒名称:
一 概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80-2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代后期朱子学在福建的分化情况。
关键词:
闽学
朱子学
福建
内容
史学家一般以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5年)为界,把明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衰落为依据的。从明代朱子学的发展看,也恰恰是在嘉靖年间之后,由于王阳明学说的盛行,其标志是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出现,使朱子学一时低落。明代后期朱子学的深度和广度均与其前期有很大的不同。明人林希元说:
自时(按指嘉靖)厥后,杂学兴而正学(按指程朱理学是真正的孔孟之道,称为正学,其他为杂学或异端)废,程朱义理之学辍而不讲,学术于是大坏。学术既坏,人才何自而出!治道何得而治!①
本节所论述的就是嘉靖之后的明代福建朱子学。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期差不多有一个世纪。
明代到嘉靖年间,盛极而衰。由于宦官专政,如武宗时(1506—1522年)的刘瑾、熹宗时(1621—1627年)的魏忠贤等独揽朝政,演成阉党和东林党的矛盾。依附宦官的称为阉党,如魏秉谦、魏广徵、崔呈秀、阮大针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聚集了一批学者,如顾宪成、杨涟、左光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谦等,称为东林党。他们抨击朝廷的腐败政治,忧虑国家的危机,因而被阉党通缉、捕杀。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代末年。一些东林党人是反对王阳明学说的。顾宪成谓当时异端邪说是由王阳明导致的。但是,顾宪成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他不完全否定王阳明学说。东林党人是朱学和王学的折衷派,只是认为王学比朱学毛病较多,如在朱学“修道”和王学“悟道”的问题上,提出“修而后悟”的调和论命题。
在明代后期,社会产生资本主义因素,这时西方思想也逐步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如意大利的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他们和名臣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交往,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思想。基于这种历史条件,便产生了一些具有启蒙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他们企图从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禁锢中跳出来。王阳明学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王阳明(1472—1528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他早年遍读朱熹著述,笃信格物穷理之学;后来“悟道”,认为必须“反省内求”才能认识真理。他在南宋陆九渊“心即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形成所谓陆王心学。原来作为国家正宗思想的朱子学是格物以穷理(“修道”),王阳明提出发挥心中之良知即达理(“悟道”),似佛教禅宗的顿悟。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特别强调主观思想的作用。王阳明教授弟子非常注重启发其个性发展。其后,以王阳明的大弟子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把“致良知”作为自由思想的武器。这种自由思想,到了明末的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②,对传统儒家思想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明代心学的先驱者是陈献章,至王阳明总其成。王学思想是从朱学思想体系中分化出来的,然后又与朱学相对立,是朱子学的异化。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派视朱子学为仇敌,极力攻击朱子学。在1514—1515年,王阳明从朱熹《文集》之34封书信中各抄一段,辑成《朱子晚年定论》,论定朱熹晚年改变其说,即其晚年思想向陆九渊心学转化,以此证明他和朱熹同调。王阳明在其序中说:
及官留都,复取朱子之书而检求之,然知其晚岁固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世之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自咎以为旧本之误,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诸《语类》之属,又其门人挟胜心以附己见。固于朱子平日之说,犹有大相缪戾者。而世之学者,局于见闻,不过持循讲习于此。其于悟后之论,概于其未有闻。则亦何怪乎?予言之不信,而朱子之心无以自暴于后世也乎?予既自幸其说之不缪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学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说,而不复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竞相呶呶,以乱正学。不自知其已入于异端。辄採录(按指朱熹与友人书)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庶几无疑于吾说,而圣学之明可冀矣!①
到了1518年,《朱子晚年定论》刻刊。1572年,谢廷杰刻《王阳明全集》,把《朱子晚年定论》附于卷三《传习录》下之后,前有门人钱德洪引言,后有门人袁庆麟跋。于是,《朱子晚年定论》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由于王阳明才情足以牢笼一时,文章事业足以震耀后世,《朱子晚年定论》引起强烈反应,形成巨大风波,成为明代后期思想意识领域中论辩的中心问题之一。一些学者为该书所惑,而与朱学为难。攻朱护王者有王门刘宗周、李绂等。攻王护朱者有顾璘、罗钦顺、陈琛、张岳、林希元、陈建、冯柯、孙承泽、陆陇其、阮元等。他们指出,王阳明的《定论》是断章取义和把朱熹中年之书误为晚年,其目的是援朱入陆和阳儒阴禅。由于王学与朱学之争,打破了原来朱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当时的思想界出现了不同派别。除了坚定的朱学派和王学派外,还有朱王折衷派——他们大都出于王门,如东林党人;佛教禅宗复兴,他们把王学的“悟道”和禅学的“顿悟”混合起来。当时官方正统哲学是朱学,而朝廷和地方大多数官员属于王学派,因此官样文章是朱学,而实际施行的却是王学。
王阳明学说产生后,逐渐传入福建。在福建传播王学最力者首推耿定向(字左伦,号天台,湖北黄安人)。他认为,心即道,即事即心,良知为现现成成,①《王阳明全集》卷三。无人不备。耿定向在穆宗隆庆(1567—1572年)、神宗万历(1573—1619年)年间,任福建巡抚。他在福建开办学堂,教授门徒,积极宣扬王学,使王学在福建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当时福建学者何乔远、李贽分别在《名山藏》、《藏书》中指责福建朱子学学者蔡清、陈琛、张岳、林希元等人为迂狂不通。
明中叶以前,福建朱子学与全国朱子学的步调基本上是一致的。明中叶以后,全国朱子学急趋下坡,可以说是奄奄一息;而福建朱子学仍十分盛行,而且在与王学论辩中有很大的发展。著名的朱子学学者清人李光地说:
时则姚江(按指王阳明)之学大盛于东南,而闽士莫之尊,其挂阳明弟子之录者闽无一人焉。此以知吾闽学者守师说,践规矩,而非虚声浮焰之所能夺。①
清人陈科捷亦谓,“吾闽人士仍守朱子家法,终明世无为王氏学者”②。这和蔡清、陈琛、张岳、林希元等人积极捍卫朱子学是分不开的。当王阳明学说一出现,福建朱子学者就奋起与之对抗,使其在福建没有市场。李光地又说:“吾闽僻在天末,然自晦庵朱子以来,道学之正为海内宗。至于明兴科名,与吴越争雄焉。”③“与吴越争雄”,就是福建文化与古为吴越之地的江浙文化并驾齐驱,也就是福建朱子学者批判和抵制王学。
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学者为陈琛、张岳、林希元等,他们捍卫朱子学最力。这三人是同郡(福建泉州府)、同年(同榜进士)、志趣学识相同,互以道义许。三人共赁一驴,或迭相骑行,或联衽走入市场。他们经常在一起讲《易》,论道,谈文,赋诗。像这样的志同道合、学称一时的学者实为难得。明人郭棐说:“公(按指张岳)丁丑举进士,与陈琛、林希元同究心性理学,以程朱为宗,时目为泉州三狂。”④他们三人以朱学为宗,力排王学,捍卫和发展了朱子学。
陈琛、张岳、林希元已形成为完整的朱学思想体系。明代最有名的著作为“三易”,就是指蔡清的《易学蒙引》、陈琛的《易学通典(浅说)》、林希元的《易学存疑》。这些著作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学术水平。此外,他们还有“三书”,也是当时有名的著作。清人雷鋐说:
前明中叶,姚江大倡新学,吾闽恪守程朱,以有蔡虚斋(清)先生持之,而林次崖(希元)与陈紫峰(琛)两先生继之,《蒙引》(按指蔡清《四书蒙引》)、《浅说》(按指陈琛《四书浅说》)、《存疑》(按指林希元《四书存疑》)三书,久衣被天下。①
“三书”、“三易”分别是陈琛、张岳、林希元的代表作,是对朱熹《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的发阐,在福建朱子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陈琛、张岳、林希元在明代福建以至全国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清人陈科捷有比较概括的说明。他认为,学术事功出于一原,固不容岐而二之,吾泉务实学。他说:
明之中叶,有虚斋蔡文庄公出,尽心正学,蔚为一代儒者之宗。陈、林、张、史(江)四先生继之,道以大明。然惟紫峰先生独亲受业虚斋,引为畏友。诸先生皆所谓私淑斯人者也。次崖之《四书》、《易经》、《存疑》,与虚斋之《蒙引》、紫峰之《浅说》,并为学者所尊尚,而限于位,欲有所建立而不能。②
由上可见,陈琛、张岳、林希元是明代后期最主要的福建朱子学学者。我们在这节中主要论述这三个人的学说。
附注
①《林次崖先生文集·送张净峰郡守提学浙江序》。 ②《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①《重修文庄蔡先生祠序》。 ②《紫峰文集序》。 ③《粤大记》。 ④《经笥堂文钞·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①《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②《紫峰文集序》。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