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蔡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44
颗粒名称: 七 蔡清
分类号: B244.7
页数: 9
页码: 266-2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蔡清是明代著名的朱子学学者,他关心民间疾苦、直言行事,并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学说阐发朱子学精义,推进朱子学到较高水平,具有继往开来、振落扶衰的作用。
关键词: 朱子学 蔡清 学术研究

内容

(一)生平事迹和学术特点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因其为学主虚,匾其斋曰“虚”,遂号虚斋,学者称虚斋先生,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历官吏部稽勋主事、礼部祠祭主事、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庙。
  蔡清的著述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艾言密箴》、《太极图解》(原名叫《看<太极图说>》)、《河洛私见》(原名叫《看河图洛书说》),今存目无书有《纲鉴随笔》、《考定大学传》、《天文略》、《虚斋至言》、《虚斋杂著》、《批点易经大全》等,结辑有《虚斋文集》、《蔡文庄公集》、《蔡虚斋粹言》、《虚斋三书》、《性理要解》等,《四库全书·经部》、《古今粹言》等有选录。
  蔡清为官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有政绩,得到时人的称颂。蔡清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曾上书曰:
  今士民之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宦官厕养至有宅舍拟于公侯,金银动以万计,此皆万民膏血所萃也。朝廷锱铢而取于民,以为士马之资者,多充牣于庸将之家,转运于权幸之门。于是兵弱不能卫民,虏骑一至而边民身家一扫空矣。①
  蔡清在从政期间,反对豪强兼并土地和贪官污吏,要给国家和人民做出大事业。但是,蔡清仅活到50多岁就病逝了。他在临死时与亲友说:
  吾平生志慕古人。古人如贾谊、诸葛孔明辈,皆年未四十,做出许多大事业。今吾年过五十,而功业不建,上负天地,中负朝廷,下负祖宗,此吾所以羞也。②
  蔡清给自己提出做官的原则是:“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③他能有这种思想并提出这种原则,是难能可贵的。
  蔡清平时直言行事,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趋炎附势。如曾载有蔡清任江西提学副使时的一件事:
  宁王宸濠骄恣,遇朔望,诸司先朝王,次日谒文庙。清不可,先庙而后王。王生辰,令诸司以朝服贺。清曰“非礼也”。去蔽膝而入(即不穿朝服而入),王积不悦。会王求复护卫,清有后言。王欲诬以底毁诏旨,清遂乞休。王佯挽留,且许以女妻其子,竞力辞去。①蔡清认为,先朝王后朝文庙不合礼制;朝服是臣见君之礼,不能用于见王。因蔡清得罪于宁王宸濠,有一天宸濠宴诸司,蔡清亦与之。宸濠嘲笑蔡清“不能作诗”,而蔡清应之曰:“平生与人无私(诗)。”②此可见蔡清不畏权贵。
  蔡清在从政期间,如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修《白鹿洞学规》,以德行道义教授学者;告病家居时,设讲堂于泉州水陆寺,学徒众多。据记载,蔡清的门人遍于全国,“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③像当时知名学者闽人陈琛、林希元、王宣、易时中、林同、蔡烈,赣人舒芬、夏良胜,鲁人赵录,等等,皆为蔡清门人。这些人《明史》均有传,皆是著名的朱子学者,有著述行于世。
  蔡清一生大部分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其成就学者评价极高。明人林俊说:温陵(按指泉州)蔡介夫虚斋,“其学以‘六经’为正宗,‘四书’为嫡传,(宋)四儒(按指周程张朱)为真派。平生精力尽用之《易》、《四书》蒙引(按即《易经蒙引》、《四书蒙引》)之间,阐发幽秘,梓学宫而行天下。其于《易》深矣,究性命之原,通幽微之故,其有以见夫天下之赜象。”④蔡清的《蒙引》诸书很有学术价值。
  蔡清的学术研究,是在朱熹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他“尝谓吾平生所学惟师文公而已。……吾为《蒙引》,合为文公者取之,异者斥之,使人观朱注,玲珑透彻,以归圣贤本旨而已”。⑤因此,蔡清的学说就是朱子学。对此,清人李光地评之曰:
  虚斋先生崛起温陵,首以穷经析理为事,非孔孟之书不读,非程朱之说不讲。其于传注也,句读而字义,务得朱子当日所以发明之精意。盖有勉斋、北溪诸君子得之于口授而讹误者,而先生是订。故前辈遵岩王氏谓:自明兴以来,尽心于朱子之学者,虚斋先生一人而已。⑥把蔡清推为明代闽学学者之第一人,是明清两代学者公认的。明人林希元曾谓:入国朝来理学之工者蔡虚斋,“仆读虚斋之书老矣,但觉其汪洋渊澳,尚未得其门径。”①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朱子学学者。他不仅用力阐述朱子学,而且在与心学派论辩中有很大的发展,把朱子学说推进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蔡清的学说出现于朱子学的发展由独盛到稍衰的转变时刻。蔡清是在与明代前期心学派的论战中逐步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清人蔡廷魁说:
  文庄公崛起于明,远录坠绪,殚毕生心力,著《易》、《四书》蒙引,阐孔孟之微言,发明濂洛关闽之正学,刊学宫而播天下,至今学士确守其说毋变。钩深括奥,振落扶衰,文庄公岂非紫阳(即朱熹)功臣哉!②
  在这里,蔡廷魁用“钩深括奥,振落扶衰”来评价蔡清学说的历史地位,甚为确当。蔡清的学说是福建朱子学前期发展的高峰和总结,在福建朱子学发展史上确实具有继往开来、振落扶衰的作用。
  蔡清的学说是真正的朱子学。历代学者包括和蔡清同时代的学者在内,一般公认蔡清的学说“不悖于程朱”。后人读蔡清的《易》、《四书》蒙引二书,“亲炙私淑,尊崇之不异朱子”。③“朱熹有功于圣人,而(蔡)清则有功于朱氏”④。这是说,蔡清是朱熹后之第一人。
  蔡清的生活年代,正是明代陈献章心学盛行之时。心学派把朱子学说视为异端邪说,极力攻击。在反击心学派的众多朱子学者中,蔡清最为突出。蔡清抓住当时心学派的两个要害进行驳斥。其一,心学派认为,心即理。万理具于吾心,吾心即是万理。陈献章说:“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⑤蔡清认为,理在心外。他说:“尽六合皆气也。理则是此气之理耳。”“理以(心)虚而入。”⑥“理”从外而入于心。蔡清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理不在心中而在心外。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心学派认为理在我心中。蔡清在这个问题上,批判了心学派,捍卫了朱熹的学说。
  其二,陈献章认为,读书穷理不如静坐。蔡清针对陈献章提出的“学穷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①的命题,蔡清在《书戒五条》中批之曰:“前辈云:皋夔、稷契,何书可读?盖此数公者,虽未尝读书,亦未尝不穷理也。……使皋、契生今世,吾知其不能不读书。”②这是从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上批判心学派。蔡清强调读书穷理,反对静坐,维护了朱子学说。
  蔡清不仅批评了心学派,还对当时及以往的朱子学者没有真正继承朱子学作了评论。他说:
  文公折衷众说,以归功圣贤本旨。至宋末诸儒,割裂装缀,尽取伊洛遗言,以资科举;元儒许衡、吴澄、虞集辈,皆务张大其学术,自谓足继道统,其实名理不精,而失之疏略;本朝宋潜溪、王华川诸公,虽屡次辨其非文人,其实不脱文人习气,于经传鲜有究心。国家以经术取士,其意甚美,但命题各立主意,众说纷纭。太宗皇帝(按即明成祖朱棣)命诸儒集经书大全(按指《五经四书大全》),不分异同,混取成书,遂使群言无所折衷。③
  这是蔡清对南宋末年以来朱子学发展过程的总结。蔡清谓宋末朱子学者“取伊洛遗言以资科举”,元代朱子学者“名理不精,失之疏略”,当时朱子学者“于经传鲜有究心”,等等,这些批评是公允的,抓住了以往朱子学者弊病的主要问题。
  蔡清对朱子学的发展是全面的。蔡清把朱熹的基本思想“理先气后”说改为“理气一致”说,是有创见的。蔡清说:
  朱子之说亦有未当者。忠恕不宜分贴一贯。曾子本意是谓忠恕一理贯天下之道而无余者也。故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④
  在此书信中,蔡清对于《大学》的看法,与朱子亦有所不同,他以为“知止”两节合下“听讼”一节,为释格物致知之义。并提出去掉朱熹所补格物传。蔡清认为,《大学》格物传混入经文之中,未失,不必补。蔡清对于《易经》的看法与朱子亦有所不同:如对《经》分上下经,朱熹认为,因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蔡清则认为,何不以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也;用九见群龙无首,朱子云用九是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见群龙无首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词。蔡清则认为,孔子《象传》及《文言传》节节皆是主六爻皆用九者。而朱子《周易本义》却不主此说。蔡清又说若依朱子之说,则于用九下又当添六爻皆用九者;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朱子说上句知字重,下句终字重,蔡清则认为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岂偶然哉!岂姑以对上句而无所当哉!此外,蔡清对儒家道统的解释也和朱熹有所不同。蔡清说:
  所谓道统之传者即《大学》之道也。所谓允执其中者亦止至善也。仁义礼智之性、道心之正,气质之禀不齐,所以人心惟危也;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者,格物致知也;一则守其平心之正而不离者。诚意正心修身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不过如此。是乃所以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者也。盖昔者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曾子,而及思孟,元(原)无二物也。①
  朱熹释道统真传用十六字,即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②在这里蔡清不仅对“十六字诀”的解释与前人不同,并且还引进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二)理气无有先后
  蔡清认为,朱熹关于理先气后、理生气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应该是理气合一,无有先后。蔡清认为,“尽六合皆气也。理则是此气之理耳。先儒(按指朱熹)必先有理而后有气,及理生气之说,愚实有未所详。”③在这里,蔡清暗指朱熹理先气后、理生气之说是出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误。这段话对研究蔡清的世界观颇为重要。蔡清就是以理气合一、无有先后的原则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体系的。蔡清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二元论倾向。他所讲理的规定,认为实有是物,实有是气;实有是气,则实有是理。盈天地间一气耳。机之屈伸往来而不已焉,此即理之所在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在蔡清看来,实有(物)是气,气(即物)中“机之屈伸往来”就是理,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质言之,理是事物的道理。④事物和关于事物的道理是不能混淆的,前者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后者是关于客观存在的东西的观念。对此,蔡清讲的十分明白。他说: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者,其曰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此正《易本义》所谓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盖阴阳非道,阴阳所有迭运之理,则道也,非他也。①《易本义》是朱熹的著作。这里“阴阳而指其本体”,是说从各种事物的阴阳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本体)就是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是说不要把“道”(即“理”)与各种事物的阴阳之气混同起来。阴阳是客观存在的气(事物),不是关于客观存在的气的道理,所以“阴阳非道”;“阴阳所以迭运之理是道”,就是说,理是气的道理;“非他”,即不是在气之外或之上还有一个先于气而独立存在的永恒的理。在这里,蔡清的分析是深刻的,其理论思维是有一定高度的。由于“盈天地间一气”,因此理“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大凡气之所在,理即随之”。②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是永恒的,“理之所在,万古不易。理既如此,予之笔亦不能不惟理之命。”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蔡清一方面要坚持理和气不能分割,在气之外或之上没有一个先于气而独立存在的永恒的理;而另一方面又不敢公开违反其祖师朱熹所提出的理是永恒的、“万古不易”的说法。蔡清提出所谓理是永恒的、“万古不易”的,是在“盈天地间一气(物)”、理“无物不在,无时不然”的意义上讲的。在这里,蔡清的理论更接近于气论。
  由上所引“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理,可知蔡清把理和道看做具有相同的含义。那么,理和太极呢?他认为,太极者,只是理之尊号也。盖贯万理而一之,谓之大原。太极只是贯乎阴阳五行之中,而实超乎阴阳五行之表,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源。“阴阳动静之中有太极焉。此即所谓阴阳一太极也。所谓非有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者也。”太极者,其本体也。动生于静,静生于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此盖太极之本体也。是岂离于一阴一阳乎!抑岂杂于一阴一阳乎!所谓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而其所以然者,则未尝倚于阴阳。”④蔡清认为,太极贯穿于阴阳五行之气当中,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太极之本体。质言之,太极就是理的尊号。这就是说,太极就是阴阳五行之气的理或道理。
  太极就是理,并不是说太极与理的含义未有不同。在蔡清看来,太极是最高最完整的理。他在《太极图解》中反复讲了这个问题。第一,太极是极至之理,所谓无极而太极。“曰无极,言初无个极也。曰而太极,言实则为莫大之极也。”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解释最有权威者是朱熹。朱熹认为,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蔡清却认为,太极是莫大之极,在太极之上无有极了,太极是理之极至。第二,太极是至广大、尽精微、最中正之理。极字所从来,本是指屋极。故极字从木。今以理之至极而借此以名之,犹道本是道路之义,今亦以此理为人之所当行而借名之耳。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矣,而又加以大,盖以此理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极字犹未足以尽之,故加太字于极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易》赞乾曰刚健中正纯粹精者,亦此意。彼则其词备,此则其词绚也。”蔡清关于太极是“理之至极”、“理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这种对太极的解释甚为新颖、独到,前人未有此说。
  跟理、道、太极分别相连的气、器、阴阳、五行等范畴,蔡清在《太极图解》中亦有深刻的论述。气在先秦是指一种极微的物质。蔡清认为,实有是物,则实有是气,盈天地间一气。可见气是物质。“理为精,气为粗,所谓形而上、形而下也。”“太极为本,二气为末也。”粗末都是指具体的有形迹的事物,是形而下的,人们可以感触到的东西。在蔡清看来,气的具体内容就是指阴阳五行,即所谓“二五(按指阴阳五行)均气”。蔡清说:
  盖泥于器而不杂于器,乃所谓道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各适其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者实妙其全。
  蔡清认为,器是有形有象的东西。比如,器具是泥做,但泥并不等于器具。用泥做成的东西就是器,做器之理是道。在这里,蔡清的器和朱熹的器是有所不同的。朱熹认为,“凡有形有象者皆器”①;而蔡清则认为,作器的原料(如泥)不是器,器是制成品。就器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东西来讲,朱蔡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已有用阴阳概括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力量(五行),来说明各种事物的起源。而蔡清直接把阴阳五行归结为气,作为产生世界万事万物的直接原因和元素。
  在蔡清的世界观中,理与气、太极与阴阳五行、道与器的关系,相当于精①《朱子文集》卷三六《答陆子静二》。
  神与物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分先后,是主体(本体)与用的关系。由于本体之为全体,兼有体用,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蔡清在《太极图解》中深刻地论述了这些问题。他说:
  分理与气,则理为精,气为粗,所谓形而上、形而下也。太极者二气之本体,二气者太极之分支,是太极为本,二气为末也。所以无彼此者,盖精而本者,实包举乎粗而末者。其粗而末者,实皆精而本者之所在耳,故曰无彼此也。明阴阳一太极也。然五行一阴阳处,即便是阴阳一太极处。
  二五均气,太极对阴阳则有理气之分。意即为“本体之为主体,兼有体用”。蔡清认为,理和气只是精粗、本末、体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无彼此”之分的,是密切联系着的。在蔡清看来,这是研究理气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蔡清在《太极图解》中进一步指出,理是通过气表现为万物的,人、物借气而生。在蔡清看来,“盖天下之有不能以自有,而所谓无者有其有也”。不是无中生有,无本身就是有。他说:
  水以澄而清,夫水本清也。初何浊之可澄,惟而挠之,或自动而所之者非其他,于是乎有浊耳,然使浊者复得片时之静,则浊滓自沉而还归于清矣。用是以观澄之方,其无出于静之者乎。
  水之所以由浊而清,就是因为本来是清的。由此可推,所谓由无到有,也是因为“无者有其有也”,无也是有的一种状态。就理一分殊来说,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其实是“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各一其太极者,比如日月之光辉一也,或在水或在庭或在屋,同一日月之光辉也。以水得之而为水之光,庭户得之而为庭户之光,屋瓦得之而为屋瓦之光。要之则初无二光也,同受一日月之光。”具体来说,太极生阴阳五行之气,也是一种从有到有(即物到物)的过程。蔡清说:
  木气布为春,万物以生;火气布为夏,万物以长;金气布为秋,万物以敛;水气布为冬,万物以藏;土气则寄旺于四序之间,万物之生长收藏者以成。……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
  所谓“太极之本然”,就是说太极本来就是有,即太极本来就在物中。
  此外,蔡清又在其《藏春窝记》中对理气与阴阳、动静、四时之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认述。他说:
  天地之所以造化万类者,春夏秋冬四时也,而究其所以为夏为秋为冬者,实一春之气贯通特有伸缩之异耳,元非可以判然异体观也。譬之水,春发其源也,夏秋冬则皆源之流行灌注异坎而同宗者也。由是言之,春之于造化其所职无限大乎!然人知夏秋冬之出于春,而不知春之所从出者冬也。夫冬其春之所藏也。呜呼!亦妙矣。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向使天地之气一于发舒,而无冬以敛藏之,则元气将有时而竭,虽天地亦不能久。其所以为天地者矣,《传》(按指《易传》)不云乎?不专一不能直遂,不翕聚不能发散。故太极之用所以行,则先阳动;太极之体所以立,则先阴静。①
  这就是说,太极体现在气中,阴阳五行之气为动静和春夏秋冬的内在根据,一春之气贯通特有伸缩之异,各种自然现象就发生了。在这里,蔡清的说法尽管不是科学的,但他力图用物质现象来说明物质现象,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蔡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构成它们的阴阳五行之数多寡不同。他在《太极图解》中反复讲了这些问题。他认为,“古人欲分别阴阳造化之殊,故以水火木金土为言耳,自一至十之数特言奇偶之数多寡耳,非谓次第如此也。”至于人和物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人受天地之正气,而物则是受天地之偏气,前者为气之精美部分,后者则为气之渣滓部分。他说:
  朱子曰: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鸟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此耳。又曰:只一个阴阳五行之气滚在天地中,精英者为人,渣滓者为物。精英中又精英者为圣为贤,精英之中渣滓者愚不肖。②
  在这里,蔡清力图通过物质性的气产生人和物的表述,是合理的。蔡清还指出,构成人的有气和理。气生形,理生神(即性)。“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此人之所同也。所谓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③
  此外,蔡清基于其人和物皆借气以生的思想,在《与柴墟储静夫书》中提出“亡者所藏也在大气之内”的无神论命题。④蔡精的无神论含有物质不灭的思想。

附注

①《管见上堂尊》。 ②转引自林次崖:《虚斋先生行略》。 ③《艾庵密箴》。 ①《明史》卷二四《蔡清传》。 ②见林次崖:《虚斋先生行略》。 ③嘉靖《泉州府志》卷二五。 ④《虚斋先生文集序》。 ⑤转引自林次崖:《虚斋先生行略》。 ⑥《重修文庄公祠序》。 ①《林次厓先生文集》卷三《与吴思斋书》。 ②《蔡文庄公集序》。 ③[清]杨瞿崃:《栖霞续稿》。 ④[明]詹师庇:《咫亭詹先生请諡疏稿》。 ⑤《白沙子全集》卷二。 ⑥《太极图解》。 ①《白沙子全集》卷三《与贺克恭黄门》。 ②《蔡文庄公集》卷四。 ③转引自林次崖:《虚斋先生行略》。 ④《蔡文庄公集》卷二《与郭文博士书》。 ①《蔡文庄公集》卷二《与黄德馨石仲殷书》。 ②《书经·大禹谟》。 ③《太极图解》。 ④《四书蒙引》卷五。 ①《太极图解》。 ②《蔡文庄公集》卷二《寄梅一之书》。 ③《蔡文庄公集》卷四《惠夫字说》。 ④《太极图解》。 ①《蔡文庄公集》卷六。 ②《太极图解》。 ③《太极图解》。 ④《蔡文庄公集》卷二。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