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吴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41
颗粒名称: 四 吴海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43-2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吴海是元朝学者,自号鲁客,过着清寒的教育和著述生活。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义愤,怀有亡国之恨,视朱熹学说为真理。他主张读书致知,力行以求至,强调教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子学 福建 吴海

内容

(一)生平事迹和学术特点
  吴海(1322—1387年),字朝宗,因尊崇孔孟,自号鲁客,或叫鲁生;又因喜人规过,名其斋曰闻过,学者称闻过夫子。福建闽县下渡(今福州市)人。吴海誓不仕元朝,其朋友王翰任官元朝,吴海劝其死节,后果死节。明徐宗起指出,吴海“平生刚直,终身隐钓,未尝求知于人,然非其人则亦莫能知也”。②吴海一生过着清寒的教育和著述生活。
  吴海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义愤,怀有亡国之恨,在当时知识分子中是十分突出的。明人王称指出,“先生以刚明仁勇之资,充圣贤诚正修齐之学。不幸生非其时,视当时有不可为者,于是卓然长往终身不污一命。”③吴海的著作,言切而理当,气充而笔严,其于濂洛载道之言有益于世者皆得之。因此,吴海的人品和学识极得后人的称颂。明人张维康说:
  刚直不偶,处于山林之下。味圣贤之中,学周程张朱之学,而独嗜为古文,其悲欢忧悦,感时愤事,未尝不寓之于此。故必关乎世教,而流涟光景之辞一不苟为,盖有意于圣贤之文者也。……闽自文公之后,复有如此之人,如此之文也。④
  吴海的学说是醇正的朱子学。他研究学问皆据朱熹著作,认为“其寸纸片墨流落人间,自当为世所宝”。⑤有人认为,吴海是朱熹学说的真正继承者。清人蔡衍锟认为,吴海是闽学史上一个关键性人物。吴海学识醇正,所学皆周程张朱之道,故凡一言一行无非出于大中至正。蔡衍锟说:
  闽学之倡也始于龟山(按指杨时),其盛也集于朱子,其末也振于西山(按指真德秀),又二百余年而始有剩夫陈氏、翠渠周氏、虚斋蔡氏。向非有先生(按指吴海)之辟邪崇正,傺然挺出于绝续之间,何以继已往而启将来哉!①
  这就是说,吴海是朱子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人物。
  吴海的著述结辑有《闻过斋集》、《闻过斋诗集》、《命本录》等,《丛书集成初编》、《元诗选》等有选录。
  (二)道理读书论
  吴海认为,“天不言所出者理”②,“理出于天而具于人之心”③。吴海还用道来释理,认为道是事物当然之理。他说:“道者人伦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乃天下古今人物共行之路。”④因吴海曾谓“天下古今治乱时世不同,而人心无不同者,理一而已”⑤,所以天下古今人物共同之路即是“一理”。吴海认为,理是事物的道理,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人们必须依理而行才行。“安莫于理,理出于天而具于人心。物必有则,事必有宜。大而民生伦纪之间,细而日用动静之际。”⑥因此,顺理则安,逆理必危。
  依理而行,就要知理,认识理。在认识论上,吴海很少讲格外物而致知,反复讲学(读书)以致知。他认为,学则致知,知则知所择。通过读书学习使知道的更多;但是要有选择,要选择所知中之正确的部分,加以牢固的掌握住。显然,这是唯理论的认识论。吴海说:
  天下人物之理,君臣父子之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正身修己之法,莫不昭然具在于书,必读之而后有以识事理之当然。……书不可不读,而读之固当有法。盖不读非圣之书,则异端邪说不得以乱吾之聪明,而志定虑专无他歧之惑,讽诵习熟循序渐进,则无欲速不达舍近求远之病,优游涵泳,沉潜玩索,则不徒口耳而有自得之实。朝夕孳孳无有间断,则温故知新而有日进之益,骤觉忽喜小得勿足,则人自己得而有必成之效。⑦
  吴海的这种以读书(学)为认识起点的思想是以圣贤之书为绝对真理为前提的。他所谓圣贤之书,主要是指孔孟和程朱理学的著作。在吴海看来,除孔孟之外,就是程朱了。孔孟、程朱之道著于书,都是绝对真理。他说:
  圣贤之道著于书,学者不能身体而力行徒以空言目之,口耳相传虽多无益。顾学者莫先于立志,志即定,然后即物以穷理,存心而致知,力行以求至,惟曰孜孜无少间断,则入道有方,进德有序,圣贤可驯致,苟有一毫为利近名之心,则非己之学矣!①在这里,吴海把“格物穷理”改为“即物穷理”是个好提法。不过,吴海所谓“即物穷理”,实际上是由理及物。“力行以求至”,即要真正实践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
  吴海特别强调学习要不断深化。不断深化的动力是由学知不足、由教而知困。他说:
  为学之道,精知而力行之。知有不逮继可以进行,有所失则改之,以至于无可改,岂不为大善乎?②吴海认为,知之诚难,知之精在乎穷理而已。要日日改之“以至于无可改”。在吴海看来,“至于无可改”就是“知之精”、“致知穷理”了。当然,吴海所谓“至于无可改”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人的认识是矛盾发展的过程,是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因此不可能达到“至于无可改”的。
  吴海还指出教对知的重要性。上面已经引到,吴海提出“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此外,吴海还提出“教之身不以言,教者治之本。”③吴海又说:
  教,治之本也?学校,风化之原也。教之道德以淑其心,教之生产以立其业,教之礼仪以正其俗。……民知教则良心生,教立则善人众。大家既服,小民视之而化,风俗无不美。④
  教之所以极端重要,就是因为教能出贤才,“小民视之而化”。贤才为政能立国,因此“教,治之本”,“事实无难者,顾难得其人”。⑤
  (三)道德伦理观
  吴海吸取先秦韩非关于“德者得于内”的观点,而又加入天命论。他说:
  德非自外也,得之于天我固有之也。故自吾之爱亲慈子而推之以及人之老幼,吾食而悯人之不食,吾衣而念人之无衣,己安而不忍人之危。若其恻隐之情出于天性,随寓而发,非以纳交要誉于人,求报冥冥于天也。然天道无感而不应,人道无施而不酬,顾为德者不可以是没心而已。……恩惠及人,德之余也;孝悌、忠信、仁爱、诚实蓄于身,德之本也。①
  他还说“天降民德五常具全”。他把“孝悌、忠信、仁爱、诚实蓄于身”作为“德之本”。这种修养过程要求慎德。他还认为,“理出于天而具于人之心。至善而无恶、纯一而不杂者为吉德;肆情而荡、逐物而不返,暴逸败悖者为凶德。”“学则致知,知则知所择,慎得致确,确则任所守。此慎德之要也。”②吴海之前的一些学者中,一般释德为褒意,只有德与不德之分。吴海提出凶德,其内涵是指不德,即德之贼,是有新意的。
  对于理学家所常讲的天理与人欲的矛盾,吴海以“惟德胜欲”加以解决。他认为,“有能洗心濯虑,使方寸湛然”,理义以为之主则道充,就是使德胜欲。③吴海说:
  善,人所固有,生而莫不善。天地之性为性也,而为情也未始不善也。耳目鼻口累乎欲,视听言动出乎己。物我相行,万事相感,利害相权也,日用酬酢之间有不得其正焉,斯其为不善也。反之,而善非取于外也,存其固有者而已矣。④
  此谓“善非取于外也,存其固有者而已矣”,就是上引“德非自外也,得之于天我固有之也”。在吴海看来,人之本性是善的,因此应该完全是吉德;但是人的物欲为不善,是凶德。因此,人欲是与人的德性相矛盾的。欲多理则少,无欲理则全。吴海又说:“天下之福,恒生于无欲,而祸每起于贪,贪者无厌,无厌则不知止,不知止故祸必恒随之。然自古及今相接于目前而不戒,岂人情不安福乐得祸哉?由不能止其贪耳。”⑤
  吴海进一步指出,由于人们贪得无厌,祸必恒随之。因此,对人们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认为,世学不明,风俗益薄,人之道将不立于天下,只有读书养心以成德。吴海十分强调社会风化教育,以使知道贪之有愧,与禽兽无异。吴海说:
  唯君子能全其性分所有而无私欲之蔽,日用之间浩乎天理之流行,事至物来应之不穷,随寓而安。……观阴阳之变,万物之化,古今往来,治乱相寻,至人所以酬酢万变者(按即乐于道,依理而行)也。①
  在吴海的伦理思想中还有父子、兄弟等的对等思想。他认为,古者宗法行于天下,宗族有所统一,人心有所一致。故孝悌隆而习俗美,先王之治容易。吴海说:
  恩固赖于相成,而道实原于自致。子焉自致其孝,无怨乎父子不慈;父焉自致其慈,无疾乎子之不孝;兄焉自致其友,无责乎弟之不恭;弟焉自致其恭,无恤乎兄之不友。致于己而不望于人,则其道易成也。②
  在吴海看来,伦理关系是双方的,若绝对服从一方,则协调的伦理关系就建立不起来。吴海强调伦理关系“原于自致”,即出于自觉而不能强制,是内在超越。这就讲到了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真谛。

附注

②《闻过斋集·序》。 ③《闻过斋集·序》。 ④《闻过斋集·跋》。 ⑤《跋罗源黄氏所臧朱文公手贴》。 ①《闻过斋集·序》。 ②《闻过斋集》卷五《祭关以弘文》。 ③《闻过斋集》卷三《慎德斋记》。 ④《闻过斋集》卷三《近道斋记》。 ⑤《闻过斋集》卷二《送龙江书院山长序》。 ⑥《闻过斋集》卷三《遗安堂记》。 ⑦《闻过斋集》卷三《读书室记》。 ①《闻过斋集》卷三《阜林乡学记》。 ②《闻过斋集》卷三《改轩记》。 ③《闻过斋集》卷二《赠闽县学教谕叙》。 ④《闻过斋集》卷二《送宁化训导叙》。 ⑤《闻过斋集》卷二《送王潮州序》。 ①《闻过斋集》卷三《五德堂记》。 ②《闻过斋集》卷三《慎德斋记》。 ③《闻过斋集》卷三《淡轩记》。 ④《闻过斋集》卷三《祠堂记》。 ⑤《闻过斋集》卷三《知止轩记》。 ①《闻过斋集》卷三《独乐千古轩记》。 ②《闻过斋集》卷二《吴氏世谱序》。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