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38
颗粒名称: 一 概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32-235
摘要: 本文论述了朱子学在福建(闽中)的传衍分化和派别,以及福建朱子学与全国朱子学的不同之处。文章指出,元代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在此背景下,福建朱子学得到发展,并在明代前期继续传承。文章还提到了福建朱子学在宋元之际至明代中叶的特点和优点,如坚持朱熹的民族气节论、务实学、强调“躬行”等。
关键词: 闽学 朱子学 福建

内容

朱熹之后的朱子学,基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朱子学的发源地福建(闽中)与全国的朱子学衍变和发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分开来论述。本章先论述闽中的朱子学(闽学)的传衍分化和派别,全国性的将在下面论述。
  南宋王朝是与北方金朝的对峙而存在的。后来,蒙古族的元朝崛起于漠北,宋朝联蒙攻金,于1234年灭金;1270年蒙又灭宋。蒙灭宋后,其首领忽必烈任用汉化契丹人耶律楚材,并经宋降蒙的儒生窦默、姚枢、许衡、刘秉忠等人策划,取《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在元朝统一中国的90年(1280—1368年)中,利用儒家的政治制度来统治全国。由于蒙古族的经济、文化比宋、金落后,他们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尤其残酷,横征暴敛,赋役极重。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对汉人和南人仇视。福建是南人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福建人受元朝的剥削压迫最为严重,反抗元朝统治也最为激烈。这种社会环境对福建朱子学具有深刻的影响。
  蒙古贵族统治者在思想上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宋朝遗留下来的一批儒学家,如窦默、许衡等都被请到朝廷,有的任国子监丞,专门传授儒学,他们被称为元代大儒。在儒学当中,蒙古族统治者又特别提倡程朱理学。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很快由福建地区发展到全国。清人皮锡瑞说:
  朱学统一,惟南方最早。金、元时,程学(按指二程洛学及其后继者朱子学)盛于南,苏学(按指宋时蜀学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学)盛于北。北人虽知有朱夫子,未能尽见其书。元兵下江、汉,得赵复,朱子之书始传于北。姚枢、许衡、窦默、刘因辈翕然从之。①
  朱子学原盛行于福建,在元初由闽而至江、浙、皖、赣、两湖、两广、冀、鲁、晋、豫、川、陕等。
  至元仁宗时(1312—1320年),朱子学遍及全国。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朝,在南京称帝,国号为明。朱明王朝存在了270年之久,国势在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达到了顶点,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7年)由盛而衰,史家称为前期。从朱子学在明代的发展来看,与其相对立的王阳明学说兴起于嘉靖初年,此后朱子学在明代由独盛而稍衰,使明代朱子学形成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元代全国朱子学盛行,相比之下似乎福建朱子学不如全国。当时闽籍朱子学的主要学者如熊禾、陈普、吴海等,没有居于全国地位。其实,从学术思想上看,当时福建的闽学并不落后于全国朱子学。一些主要的福建闽学学者之所以未居于全国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民族气节,不仅不肯仕宦于朝廷,有的还积极进行反抗,因而不仅得不到朝廷的褒扬,还受到诬蔑和打击。他们隐姓埋名,深居山林,从事于教育和学术活动,为士人所罕知。他们忠实于朱熹的思想,是真正的朱子学者。当时,福建闽学人才济济,除下面将要评述的熊禾、陈普、吴海等外,知名者还有丘葵(字吉甫,同安人)、韩信同(字伯循,宁德人)、欧阳光(字以大,长乐人)、张复(字伯阳,建瓯人)、黄镇成(字元定,邵武人)、刘有定(字能静,莆田人)、张复(字伯阳,建瓯人)、黄清老(字子肖,邵武人)、林广发(字明卿,龙溪人)、陈旅(字众仲,莆田人)、雷杭(字颜舟,建瓯人)、陈自新(字贡义,宁德人)、李应龙(字玉林,光泽人)、郭堂(字德基,长乐人)、郑仪孙(号翠屏,建瓯人)、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人)等。他们大都一生从事于朱子学,各自著作数种。
  在明代前期,闽籍朱子学学者忠实地阐发朱熹学说。例如,林瀚(字亨大,闽县人),学术醇正,以朱子学为宗,在朝廷正直无私,不以皇帝和宰辅颜色行事,不计较利禄,为世所敬重;林玭(字廷珍,侯官人),以朱子《易》学倡教东南,学务穷理,笃于躬行;郑守道(字用行,侯官人),著《太极图说解》、《大学解》,旨精袐具,全是朱子学风格,有功于后学,等等。
  宋元之际至明代中叶,福建朱子学与当时全国朱子学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或者叫做优点。
  第一,这个时期福建的朱子学学者大多数坚持朱熹的民族气节论,不肯到朝廷做官为蒙古族统治者服务。熊禾、陈普在南宋末年曾任过地方官,入元后朝廷几次征召不出,甘受贫困,宁可饿死。郑仪孙在宋亡后隐居山林不仕。敖继公中进士后归里务农。邱葵力辞元官。吴海生活在元朝末年,也未曾出来仕元。
  第二,福建朱子学学者务实学,强调“躬行”。他们认为,道并非超出于人事之外,道即在人事之中。他们讲学和著述的内容务实切近,反对好高骛远。他们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把“躬行”看成是精义理。他们激烈抨击当时一些空谈心性的理学学者,明确提出研究理学的目的是为了道德践履。他们把朱熹关于“知行相须互发”的观点发挥为要重视“躬行”的实学。
  第三,这个时期福建朱子学学者大都潜心于“五经”、“四书”的注疏。他们视注疏“五经”为务本之学,多自幼即为之。由于他们不想仕元,不随流俗,因此他们所注疏的“五经”有自己的特点,以经注发挥朱子学思想,有功于后学。例如,熊禾是元朝的经学家,除《仪礼》外,他对《诗》、《书》、《易》、《春秋》、《周礼》、《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皆有注疏。他采用集疏,以朱子之说为主,融合诸家之精华,阐发自己的朱子学观点。据不完全统计,元代福建朱子学学者有关经书的注疏达100多种。明代前期福建朱子学学者以精湛研究《易经》闻名全国。其著作有几百种,数量之多全国第一。仅晋江一地研究《易》著名者有数十家,著作达八九十种。明代全国研究《易》者首推晋江,而晋江以蔡(清)、陈(琛)、苏(浚)三家为最。蔡清著《易经蒙引》、陈琛著《易经通典》、苏浚著《易说》,皆为研究《易》学之杰作。蔡清之《易》精而密,陈琛之《易》高而朗,苏浚之《易》渊源蔡清,而其超广洞达,气象绝类陈琛。此三人之《易》学理论,相为表里。其共同的特点是羽翼和发挥朱子学。
  第四,福建朱子学学者从不同方面阐发了朱子学。例如,陈普跟随朱熹推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他通过讲解《太极图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阐发了朱子学。熊禾在注疏儒家经典中,全面阐发了朱熹的思想。吴海对朱熹的“主敬”说有较深的研究,特别重视道德践履。明人朱衡说:
  明以后诸儒,如元吴朝宗(按指吴海)……善守程朱门户,勿为异说所惑,是均有传道(按指朱子学)之功。①
  吴海身体力行,凡朱熹之明体达用之学,修己治人之术,罔不一一体验于身心之间,而犹歉然不敢自持,乃颜其读书之室曰闻过斋。
  第五,捍卫朱子学。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年),陈宪章、王阳明心学兴起,广泛传播。这时,福建朱子学者绝大部分不为异端所惑,挺身而出,奋起捍卫朱子学。例如,马森(字孔养,侯官人),提出理学必须以朱子学为宗,不可动摇,陆王心学非理学之正脉,不可接受;孔端仪(字子明,莆田人),著《考亭渊源录》,力排王学,言行举止一依朱熹;卢一诚(字诚之,福清人),坚持朱子立场,拒绝参加阳明学社;童世坚(字克刚,连城人),受业于王阳明,归而笃信朱子学,谓王学不若朱学有把握;杨道昭(号天游,建阳人),与王学学者王心斋、王龙溪等反复辩论,激烈抨击阳明学说,称颂朱子学;周瑛(字梁石,漳浦人),以朱熹居敬穷理之说批评王学先驱陈白沙心学;方良永(字寿卿,莆田人),谓言心学者不知其妄;等等。
  下面我们选择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籍朱子学学者熊禾、陈普、吴海、陈真晟、周瑛、蔡清等加以评述,以窥一斑。

附注

①《经学历史》第九章。 ①《道南源委·凡例》。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