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艺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27
颗粒名称: 三 文艺理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著作丰富,包括《诗集传》、《韩文考异》、《楚辞集注》等,这些作品蕴含着他的情真美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朱熹 文学 南宋

内容

朱熹最主要的文学著作是《诗集传》、《韩文考异》、《楚辞集注》等,这些不朽著作,蕴涵朱熹的情真美的文学思想。
  朱熹在《读唐志》中,不仅对古今文人作了个总的评价,还讲明了自己的道本文枝的文学观点。他说:
  道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于二也。夫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精明纯粹之实,以旁薄充塞乎其内,则其著见于外者,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盖不必讬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默动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所适而非文也。……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不求知道养德,以充其内,而汲汲乎徒以文章为事业。②
  接着,朱熹列举了包括庄子、屈原、司马迁在内的战国至西汉许多重要的学术家和文学家,称他们虽然“先有实而后托之于言”,但是“唯其无本而不能一出于道,是以君子犹或羞之”;至于宋玉、司马相如等,“则一以浮华为尚,而无实之可言矣”。东汉至唐,则称:“东京以降,迄于隋、唐,数百年间,愈下愈衰,则其去道益远,而无实之文亦无足论。”竟似不值一谈。说到韩愈以道统自任,则讥其“敝精神縻岁月,又有甚于前世诸人之所为者”,而且“未免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至于欧阳修,“考其终身之言,与其行事之实,则恐其亦未免于韩氏之病也”。最后发出:“呜呼,学之不讲久矣,习俗之谬,其可胜言也哉!”意思是后来人皆是道德不纯正,文章都没有什么价值。
  朱熹基于“道德文章不可出于二”的基本观点,十分强调文意的理性原则。朱熹说:
  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是以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至于格律之精粗,用韵属对、比事遣辞之善否,今以魏晋以前诸贤考之,盖未有用意于其间者,而况于古师之流乎?近世作者,乃始留情于此,故师有工拙之论。而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矣!①
  朱熹论王维曰:“雪里芭蕉,他是会画雪。只是雪中无芭蕉,他自不合画了芭蕉。人却道他会画芭蕉,不知他是误画了芭蕉。”②对此,而沈括曰:“予家所藏摩诘(按王维)画《袁卧安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③朱、沈同论王维之“雪里(中)芭蕉”,朱重意,沈重术,是文论不同,而不是圣俗之异。
  当然,朱熹亦十分重视文之表达情感。如其在《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说: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为真牛也。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雨以雨,而相速以归者。览者未必知也。④
  这就是说,绘画和作文,似是而非、真假难分才有意境,才有渲染和想象,才是好的作品。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庄子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