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然科学主要实践和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23
颗粒名称: 二 自然科学主要实践和成就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196-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朱熹 哲学家 科学研究

内容

基于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其个人的天资才能,朱熹从幼年时对自然科学就很有兴趣。朱熹说:
  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②
  朱熹到了晚年,在“庆元党禁”最严厉的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已67岁,到福建古田杉洋避难,还设立夜观星象的聚星台。据方志载:
  蓝田书院在杉洋北门外,朱晦翁书“蓝田书院”四字勒石。……距书院数武有聚星台。相传宋韩侂胄禁伪学时,晦翁尝潜居于此。……其右边数武有一池,名引月池,晦翁书“引月”二字,惟署名则用“茶仙”。其池无论春冬,月初时即照此池,故名“引月”。③
  因避祸其题词署假名“茶仙”。此聚星台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④古田杉洋是朱熹门人林择之、林扩之等的家乡。蓝田书院是朱熹等研究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基地。
  朱熹幼时提出的天文学问题,应该说是出于好奇心、求知欲。但是,幼时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促进了他后来出于自然科学情结而深入研究自然界的问题,把自己的理学(哲学)思想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朱熹晚年对于“理先气后”的认识有所变化,较多地强调“气”,显然与其自然科学研究有关。
  朱熹基于对自然界有深入的认识,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过程中,强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运用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反驳或提出各种见解。特别是,他用阴阳说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这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家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他运用类推得出新知的自然科学方法,建立起自己哲学的格物致知论。朱熹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综观朱熹一生的自然科学研究,就其自然科学本身来说,取得了诸多方面的成就。
  (一)物理天文学
  朱熹在天文学上的突出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他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①
  这是对天地生成的典型表述,描述出了一幅宇宙演化的途径图景。朱熹认为,“太极”乃生物之初,阴阳结合是生长的基础。万物所生皆是如此,如牛羊草木,皆有牝牡,一为阴一为阳,始能生化万物。他把以易学阴阳原理为基础的生化观用于宇宙论,提出一个具有物理机制的天地生成图式,以元气旋转解释天地的生成。
  在朱熹看来,地处于宇宙之中央,天包着地。他说:“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榷在中间,聩然不动。”②宇宙中气的运转使得地能够悬空于宇宙中央。朱熹的解释克服了以往天文学家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弱点,把传统的浑天说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朱熹的宇宙运行结构说,具有物理机制的动力学系统。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才出现的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年)关于宇宙形成的“以太漩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才提出的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年)关于宇宙形成的“星云假说”相类似。
  此外,朱熹还解释了日月五星的运行方向、轨道与速度,月亮有盈亏、日食与月食,地球的北极与南极,各行星的不同亮度,日月运行轨道的变化等诸种天文现象。
  (二)地学
  对于大地形成和地表变化,朱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火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水之极浊便成地。①
  这是主张地球水成说,与西方18世纪水成说很相似。当时,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认为,地球最初是由原始的海洋浸没,岩石原是海中的水经过化学沉淀而形成的结晶体。这与朱熹的说法差不多。至于地表的构造,朱熹据沈括所说的“山岸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②。他进一步指出: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便而为高,柔者便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仍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③
  朱熹这里讲的,被科学家评价很高。如英国科学史家梅森认为,“朱熹这段话代表了中国科学最优秀的成就,是敏锐观察与精湛思辨的结合”。④
  朱熹与门人曾有一段问答。“问:天地会坏否?”“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朱熹曰:
  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
  重新起。……(人)以气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散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天地之形,如人的两盌相合,贮水于内。以手常常掉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⑤
  朱熹关于天地坏否的观点,似是循环论,亦有佛家的世劫论。但是,他是从事物自身的发展上来立论的,是从天地本身寻找原因的,与传统的观点相比较是有新意的。
  此外,朱熹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禹贡》中有关南方地理的论述与实际“全然不合”;并认为研读《禹贡》必须以当今实际的地理为依据,并对如何研读该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①
  (三)堪舆学
  堪,指天道;舆,指地道。《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引张晏语曰:“堪舆,天地总名也。”后来,把堪舆作为天地的代称,引申为堪为高有风处,舆为低有水处,形成术数家选择墓地、宅基、相地的一种学问。堪舆学对阴宅墓地和阳宅人居地的选择原则是背傍水,以上为屏蔽;尚山角偏上处,前有水流,视野开阔宽平,或有林木郁郁、道路畅顺。中国属北半球,最好面南背北。如在山地,最好有似双手环抱胸口的山。其内布局要方正,大门与房门要错开,等等。一般视治堪舆(看风水)为封建迷信,其实它里边含有深刻的生态环境自然美学的思想。
  朱熹在堪舆学上有相当的研究,如其选择祖先和自己墓地、武夷精舍、考亭住宅等,皆从堪舆学上反复研究过。现在看,除了其浓厚的风水迷信思想外,其生态环境自然美学思想十分突出,很有环境科学的性质。例如,朱熹对北京自然环境的分析。他说: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龙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北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层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②
  在朱熹看来,北京作为皇家驾驭全国的住宅是最好的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东边是渤海湾。北京的西、北、东三面都有天然屏障,只有南面是华北平原,其地形似半封闭的海湾。作为国都,正是扼居庸以制胜,拥燕云以驭夏,内跨中原,外控朔漠。这样的地理环境,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最佳的人居环境,就是讲天人合一,研究天地对人的生理和感性知觉有否益处。在这方面,朱熹选择其云谷晦庵草堂最为典型。他对门人说:
  某尝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云烟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峰尖,云烟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①这里的人居环境是“天下奇观”。朱熹在《云谷合记事目效俳体戏作三诗寄季通》之第一二首曰:
  云关须早筑,基趾要坚牢。栽竹行教密,穿池岸欲高。乘春移菡萏,带雪寻萧椮。更向关门外,疏泉斩乱蒿。
  堂成今六载,上雨复旁风。逐急添茆盖,连忙毕土功。桂林何日秀?兰迳几时通?并筑双台子,东山接水筒。②
  朱熹原拟终老此山。他认为,这里是颐养天年的最佳地方。“山之林薄当交加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交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朱熹还说:
  (云谷)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坌人,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往。③
  这样的生态环境,山水俱全,又自成一区,符合堪舆学的原则:“真龙所住,去而复留,空占云头,万云拱挹,富贵千秋。”④
  在朱熹时代,科学的发展还不可能精确地测定自然环境的海拔、地势、土壤、水质、风力、风向等,于是利用堪舆学的一些观点分析居住环境的天人地关系,从而得出一些科学观点。⑤
  此外,朱熹对农作物种植、兴修水利等还提出许多科学见解,在论及朱熹的经济思想中已略有讲到。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朱晦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