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 尊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09
颗粒名称:
三 尊贤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71-174
摘要:
朱熹和真德秀的“尊贤使能”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对于选拔人才、改革吏治和地方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关键词:
朱熹
真德秀
政治
内容
“尊贤使能”是儒家的一贯政治主张。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朱熹释之说: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①
所以,他提出:“治天下莫过于亲贤。”“所谓亲贤者,乃治天下者不易之务,若当务之急,是随其时势之不同,尧之历象治水,舜之举相去凶,汤之伐夏救民,皆所务之急者。”②朱熹强调,“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③
朱熹认为,当时之急务是进贤退奸。朱熹曰:“大开公正之路,使宗社尊安,生灵有庇。”④他特别强调,不成才之人,不能参与政治。朱熹反复指出,“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分明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一切刓方为圆,且恁随俗苟且,自道是高见识长进。”这是讲得过且过的官员。他接着说:
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曲直在前,只不理会。庶几民自不来,以此为正讼之道。民有冤抑,无处伸诉,只得忍遏;便有讼者,半年周岁,不见消息,不得了决,民亦只得休和。居官者遂以为无讼之可听。风俗如此,可畏!可畏!⑤
这种不治事的官吏,不顾民之死活,真是可怕!这样下去,国家能太平吗?
因此,只有选拔才能做官,才能把国家治好。朱熹在《己酉拟上封事》中提出选才之标准:
选之以其能正己而可畏,则必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重,则彼得以尽其献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经世宰物之心。而又公选天下直谅敢言之士,使为台谏、给舍,以参其议论,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贤士大夫,而不在于群小;陟罚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庙,而不出于私门。如此而主威不立、国势不强、纲维不举、刑政不清、民力不裕、军政不修者,臣不信也。①
在朝廷和地方政权中都是刚明公正不谋私利的贤士,国家就必然纲纪立、刑政清、军政修、民力裕,从而国势强。
对于选拔才能做官,真德秀有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做官必须做到四事而能去民十害。他在《谭州谕同官咨目》中说:
何谓四事?曰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于公、莅事以勤是也。何谓十害?曰断狱不公、淹延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讦、重叠催税、纠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是也。②
由此,他提出为官要依身作则。他在《矩堂记》中说:
始吾患隶于己者之不忠也,故立朝不敢不以父事吾君;患长吏者之不仁也,故居官不敢不以子视吾民。尝以椽属其府矣,其情不吾定,吾患焉,故为长吏必视有以通下情;当以监司临所部矣,其令不吾行,吾病焉,故虽帅一道,而于吏者之命未当忽。私居而挠公府,吾当不平之,故于其所属不敢以毫发干焉;大家而侵细民,吾当不直之,故于乡党邻里,虽无以厚之,而亦不敢伤之也。③
朱熹特别强调改革地方吏治。朱熹说:国初,缘藩镇强,故收其兵权,置通判官。今已无前日可防之弊,却依旧守此法,可谓不知变也。置通判是要何用?谬者事事不管,只任知州自为,强者又必妄作,以挠郡政,是何益哉?④
他提出各路只置一人为刺史之职,称之为按察使,其下却置判官数员以佐之,如转运判官、刑狱判官、农田判官之类。农田专主婚田,转运专主财赋,刑狱专主盗贼,刺史总之。有事上奏朝廷,则由刺史为之发奏,如果刺史不肯发,则许判官自径申御史台、尚书省,以分刺史之权。这就会除暴安民,社会稳定。
朱熹激烈反对当时压抑人才的“荫恩”、“资考”制度。“荫恩”制是宋代官禄的世袭制度。曾经与国家共休戚而有卓著建树的公卿,其子孙可以世袭继承其前辈祖先的爵禄与官职。朱熹认为,这些公卿的子孙,既不知义理,又莫不骄奢淫逸,参与治理国家有害而无利。他主张以德才兼备的“草茅新进之士”取而代之,将他们破格晋升为公卿之位。“资考”制则是宋代凭资格晋升官职的制度。朱熹认为,官吏晋升不能凭“资考”,而应当选用贤能。他说:“今日学官,只是计资考迁用,又学识短浅,学者亦不尊向。”①朱熹的这种主张是很有价值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