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格致与力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99
颗粒名称: 四 格致与力行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138-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倾向,以及朱熹和荀子等人在其中的贡献。
关键词: 朱熹 学派 心性论

内容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倾向。但是,也有讲天人对列的,如荀子说:“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④。在认识论上,朱熹沿着荀子指引的方向往前发展。
  中国古代的认识论是围绕《大学》提出的“格物”而展开的。朱熹在《答江德功》第二书中说:“自十五六始,知读是书(按《大学》)而不晓格物之义,往来于心三十余年。”⑤可见,其都在用力于格物上。格,意为至、极,也可以理解为接近。物即事物。本来主要指事,即伦理道德关系,而朱熹提出“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⑥,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因为《大学》提出“格物”概念,却无具体内容。朱熹认为,《大学》之格物内容遗失,于是他为之补传。
  朱熹指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格物而穷理。他说: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⑦
  朱熹所说的物,是理一分殊的天下万物,包括了一切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当然也有心理现象和道德规范。在这里,朱熹十分明确的把主客观置于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认识论的里程碑,由此《大学》提出的“格物”,便由格心引向格客观事物的方向,为近代科学认识论意识开辟出思路。
  朱熹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为格物之事。其在《朱子语类》中随时答问,皆讲此四目。如其谓,“且就事上格去。如读书,便就文字上格。听人说话,便就说话上格。接物,便就接物上格。精粗大小,都要格他。”身之内与身外之物,都要格。“须是四方八面都理会教通晓,仍更理会向理来,譬如吃果子一般。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间核子都咬破,始得。”格物之目的是穷理。“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有个事物的理,穷之须要周尽。”朱熹与门人问答,每每以“格物穷理”连用,因为物内有理,通过格物而穷其理。在格物穷理中,读书是重要方法。①朱熹之《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中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虽为修养身心之道德原则,也是读书所应遵循的。②
  格物就能致知。致,推极、推出之意。《朱子语类》多处谓,推到极处,穷究彻底,真见得其意如此。以类推之,得道(规律)而通其余。格物是逐物而格,致知是逐类旁通,以共性知个性。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是理与心之关系。格物是就个性说,致知是就共性(全体)说。这样说来,两者是合一的,“格物致知亦是因其所已知推之以及其所未知,只是一本,元无两样功夫”。③此即谓,致知在格物之中,非格物之外另有致知,两者是同时的。
  格物致知是与知行联系在一起的。朱熹进一步指出,“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于此也;又非谓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诚、心可以不正、身可以不修、家可以不齐也。”④格物致知是知,涵养践履是行。“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⑤由此,朱子学学者深刻论述了知行的问题。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知行先后、难易之争贯串了中国哲学史的始终。朱熹在知行先后上,犹如其理气论一样,本无先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而推论之也可以说知先行后。朱熹反复强调,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二者皆不可偏废。朱熹在《杂学辨》中进一步指出:
  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①
  真知则必行,因为能行才算真知。此与后来王阳明所说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②之知行合一论是一样的。其所不同的,朱熹的知是通过格物穷理所得,而王阳明是由良知所得,不须格物。
  在陈淳的认识论中,也特别强调格物穷理。他认为,认识必须通过格物才能穷理,如果扫除格物一段工夫,如无星之称、无寸之尺,默然存想,是不可能穷理的。他把格物作为认识具体事物取得认识的开端。他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知力行,简称知行。他说:圣门用功节目,其大要不过致知力行而已。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因此,他强调致知力行当齐头着力并作,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交进而互发。“故心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益精。”③朱熹有时讲只有明白了义理(知),才能做出合乎义理的事(行),才能以知为标准来判断行的是非;而陈淳明确提出知行当齐头并进。至于陈淳所讲的如何力行和力行的内容,有包括客观事物,而主要仍然是道德的践履。这是朱子学家所共同的观点。
  在认识论上,黄榦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一)提出“物格知至”的命题。他在《复杨志仁》中认为,“物格”是指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能够推想得明白透彻;“知至”是指人们的知识富足,没有什么不知的。人们的认识达到这样的程度,则“此心之理,炯然不昧”,因为“心便是性,性便是心”。又由于性即理,心中具有万事万物之理,“物格知至”,就能达到心中之理全然明白。④
  黄榦在《复叶味道》中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了解世界某一部分事物的现象,而是领会(探索)整个世界事物之理,穷理就是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但是,天下事物之理多至不可胜数,尽我们毕生精力也不能件件都穷得,因而必须用致知工夫才行。致知是指从已知之理推及未知之理。只要已知之理积累很多,就可以穷尽未知之理。黄榦在《复杨志仁》中又说:“万物之理各是一样,
  故须穷理致知而万事万物之理方始贯通。”人们的知识的确有许多是从推理得来的。黄榦的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合理性的。①
  (二)提出“主敬致知两事相为经纬”的观点。他在《复胡伯量》中说:
  致知持敬,两事相发。人心如火,遇水即焚,遇事即应。惟于世间利害得丧,及一切好乐见得分明,则此心亦自然不为之动,而所为持守者始易为力。若利欲为此心之主,则虽是强加控制,此心随所动而发,恐亦不易遏也。便使强制得下,病根不除,如以石压草,石去而草复生矣。此不可不察也。②
  在黄榦看来,致知能更好地持敬,持敬也能更好地致知。致知与持敬不能相互分离,它们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在这里,黄榦把认识论和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了。致知是知理,这是认识论;持敬是存心,这是道德修养。上引他的《复叶味道》中又说:“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从“自性观之,万物只是一样;自道观之,一物各是一样。惟其只是一样,故但存此心而万事万物之理无不完具。惟其各是一样,故须穷理致知而万事万物之理方始贯通。以此推之,圣贤言语更相发明只是一义,岂不自博而反约哉!”③由此可见,黄榦的认识论不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上,而是讲体察圣贤言语。
  (三)提出“默认实体”的修养原则。他在《答陈泰之》中说:
  致知非易事,须要默认实体,方见端的。不然,则只是讲说文字,终日〓〓,而真实体段不能识。故其说易差,而其见不实;动静表里,有未能合一。④
  黄榦认为,人的感觉器官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蒙蔽,因而闻见之知不可靠,而只有义理为心之主的德性之知才可靠。这就需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用义理之心去默识体认天理,方才对万事万物的理有所认识。若是一知半解,专从文字上去认识圣贤书上所讲的天理,终日高谈阔论,而真实体段原不曾识;其见不实,其说易差,与动静表里未能合一者,皆谈不上致知。
  (四)强调“致知力行”。他在《中庸总说》中说:
  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皆生于气禀之清浊、物欲之多寡而有异
  也。故必知之明,行之力,而终之以勇,而后气禀物欲不能以累其固有而无不善也。……天下之理无不实用其力以全天理之实。①
  黄榦认为,只讲致知不行,而要力行,而且力行要勇往直前,才能确实体会到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才能成全天命所赋予人的善性。
  黄榦的认识论是道德实践论,他的认识的目的是完善人的道德品质。在黄榦看来,人的认识对象是天理所赋予的善性,认识的途径是内心体认善性;认识的方法是持敬(即心中时时保持善德)。这是一种从思想到思想的唯理的认识论。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荀子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