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极与太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96
颗粒名称: 一 无极与太极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本文记述无极、太极是朱子学的重要范畴,是其世界观的出发点,并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朱熹 无极 太极

内容

无极、太极是朱子学的重要范畴,是其世界观的出发点,并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首先加以说明。
  朱熹把“极”理解为“至”,即“终”、“穷”、“尽”、“竟”之义。朱熹反复讲了这个问题。朱熹说:
  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故以极为在中之准的则可,而便训极为中则不可。若北辰之为天极,脊栋之为屋极,其义皆然。①
  他还谓,“极是极至无余之谓。”“原极之所以得名,盖取枢极之义。”枢极指北辰之为天极。“极,尽也。先生指前面香桌,四边尽处是极,所以谓之四极。四边视中央,中央即是极也。”但是,“中不可解做极。极无中意,只是在中,乃至极之所为。四向所标准,故因以为中。如屋极亦只在中,为四向所准。”如北极,如宸极,皆然。若只是说中,那就不是极之涵义。②
  朱熹认为,太极,因其极至,故谓之太极。上引《语类》中也反复讲了太极的问题。他认为,太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更没有去处。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都是没有去处。自外面推进去,到极尽处,没有去处,所以叫做太极。由此,朱熹便得出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柢、大源,天地万物之所由出。他说:“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谓之无极者,所以著夫无声臭之妙也。”①
  朱熹进一步指出,“所谓无极而太极云者,又一图之纲领,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实为万物之要根柢也。夫岂以为太极之上复有所谓无极者哉?近世读者不足以识此,而或妄议之,既以为先生病,史氏之传先生者,乃增其语曰‘自无极为太极’,则又无所依据而重以病夫先生。故熹尝欲援故相苏公请刊国史‘草头木脚’之比,以证其失。”②他认为,“无极而太极”并非无极之后另生太极,太极之上先有无极。无极是形容太极的,即无形而有理之意。他在《答陆子静书》第五书中有曰:
  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③
  朱熹注《太极图说》之“无极而太极”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原注:是解‘无极’二字),而实造化之极枢,品汇之根柢也(原注:是解‘太极’二字)。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原注:‘有无合一之谓道’)。”④门人杨方对朱熹之注提出异议。朱熹解释曰:
  然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则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有无极也。又曰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则非太极之后,别生二(气)五(行);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极也。以至于成男成女,化生万物,而无极之妙,盖未始不在是焉。此一图之纲领,《大易》之遗意,与老子所谓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以造化为真有始终者,正南北矣。⑤
  朱熹所谓无极,是讲无之至,而至无之中,乃至有存。无极无声无臭。非太极之外别有无极。太极无极无次序,无先后,无积渐。亦不可将无极便做太极。
  周子恐人以太极为一物,故说“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之意。
  朱熹说“无极而太极”,还跟理联系在一起。如其曰:
  盖其所谓太极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①
  朱熹门人大都发扬朱熹的这种说法。《北溪语录》录陈淳的有关说法。陈淳认为,“太极只是理,理太圆,故太极之体浑沦。以理言,则自末而本,一聚一散,而太极无所不极其至;自万古之前与万古之后,无端无始,此浑沦太极之全体也。自其冲漠无朕,此浑沦无极之妙也。”真德秀在《论语集篇》中说:
  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太极之上别有所谓无极哉,特不过谓无形无象而至理存焉耳。盖极者,至极之理也。穷天下之物可尊可贵,孰有加于此者,故曰太极也。世之人以北辰为天极,屋脊为屋极,此皆有形可见者。周子恐人亦以太极为一物,故以无极二者加于其上,犹言本无一物只有此理也。自阴阳而下丽乎形气矣。阴阳未动之先只是此理,岂有物之可名邪?②
  此引真德秀讲的太极与阴阳的关系,全是朱熹之意。朱熹认为,太极在阴阳之中,非在阴阳之外;阴阳亦在太极之中。“所谓太极者,便只是在阴阳里。所谓阴阳者,便只是在太极里。而今人说阴阳上面别有一个,无形无影底物是太极,非也。”但是,太极与阴阳却不能等同,把它们混而为一。阴阳动静,动静皆太极状态,而动静却非太极。朱熹说:
  不是(太极)兼动静。太极有动静。喜怒哀乐未发也有个太极。喜怒哀乐已发也有个太极。只是一个太极,流行于已发之际,敛藏于未发之时。③
  在朱熹看来,阴静是太极之本,而阴静却由阳动而生。“一动一静,循环无端。无静不成动,无动不成静。譬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吸尽则生嘘。理自如此。”④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是动后方生阳,盖才动便属阳,才静便属阴。动而生阳,其初本是静。静之上又须动。不是动而后有阳,静而后有阴,截然焉两段,先有此而后有彼。只是太极之动便是阳,
  静便是阴。方其动时,则不见阴。方其静时,则不见阳。这就是动而生阳的含义。这即是程颐在《经说》中所说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意。
  对于朱熹的太极动静,蔡沉从形而上下去解释。他说:
  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形而上者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①
  这是蔡沉从抽象与具体上论说太极动静之理的。
  黄榦再进一步把太极阴阳与道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有太极分阴分阳,有阴阳而五行具,太极二五妙合而人物生。黄榦在《复杨仁志》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何尝在一之先?……尝窃谓太极不可名状,因阴阳而后见。一动一静,一昼一夜,以至于一生一死,一呼一吸,无往而非二也。如是则二者,道之体也,非其本体之二,何以使末流无往不二哉!……天下之物无独必有二。若只生一,则是独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何尝在一之先,而又何尝有一而后有道哉!易有太极,易即阴阳也。太极何尝在阴阳之先?是生两仪,何尝生一而后生二?
  黄榦这里是批判老子的观点。他认为,“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老氏之所谓道,非吾儒之所谓道也。”②
  朱熹不同意用体用理解静动。他认为,太极本来就是涵有动静之理的,却不能以静动分体用。这是因为,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摇动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这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③朱熹的门人大都沿着朱熹的这个说法发挥。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