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黄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82
颗粒名称: 二 黄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81-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黄榦是朱熹的弟子和女婿,他跟随朱熹学习,并继承了他的思想。他主张抗金,并在汉阳、安庆任内反击金兵侵掠。黄榦也担任过州知府,为政政绩卓越。他完成了朱熹未完成的《仪礼经传通释》,并著有《论语注语问答通释》、《周易系辞传解》、《孝经本旨》、《圣贤道统传授总序说》、《朱子行状》等。
关键词: 黄榦 宋代 理学家

内容

黄榦(1152—1221年),字季直,一字直卿,号勉斋。世居长乐县,后徙居闽县(今闽侯)。父黄瑀,曾任朝散郎、监察御史,有政绩;逝世后,朱熹应黄榦之请为其撰写墓志铭,即《朝散黄公墓志铭》。黄榦官至州知府,为政政绩卓越。坚决主张抗金,并在汉阳、安庆任内反击金兵侵掠。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庙。
  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黄榦仲兄黄东官吉州,黄榦从行,因得识庐陵名士刘清之,遂向刘清之求学。刘清之便把他转荐给朱熹。这年冬天,黄榦冒雪来到崇安五夫,适逢朱熹外出,他寄居客栈,一直等到淳熙三年(1176年)春朱熹归来。①从此,黄榦随朱熹学,为学艰苦,夜不设榻,衣不解带。黄榦为朱熹所器重,谓“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此道不是小事,须吃些辛苦,亦可望也”。②黄榦后来在《祭晦庵朱先生》中回忆他初从朱熹的情景时写道:
  榦丙申之春,师门始登,诲语谆谆,情犹父兄。春山朝荣,秋堂夜清,或执经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坰,或谈笑而舂容,或切至而叮咛。始受室于潭溪,复问舍于星亭。③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赴南康军任,黄榦随行,帮助处理一些学术上的事务。朱熹在《答吕伯恭》第十九书中曰:熹来此,日间应接衮衮,暮夜稍得闲问书册,则精神已昏,思就枕矣。
  以此两月间只看得两篇《论语》,亦是黄直卿先为看过,参考同异了,方为折中。①
  朱熹又在《答刘子澄》第九书曰:“旧书且得直卿在此商量,逐日改得些少,比旧尽觉精密。且令写出净本,未知向后看得又如何也。”②此书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正月,文中提到朱熹于此时为刘子澄所撰《鄂州社稷坛记》。③
  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知漳州,黄榦曾一度随侍左右。朱熹之考亭竹林精舍建成,黄榦亦续学于此,并担任部分教学工作。朱熹在《答黄直卿》第七八书中曰:
  见谋于屋后园中作精舍,规模甚广,他时归里,便可请直卿挂牌秉拂也。作此之后,并为直卿作小屋,亦不难矣。④
  朱熹此书约写于绍熙五年(1194年)沧洲精舍建成之时。据《勉斋集·年谱》记载,这时期黄榦频繁地跟朱熹问学。先是黄榦以恩荫补将仕郎(次年四月授迪功郎监台州户部赡军酒库)。五月,朱熹赴潭州任,黄榦随行;十一月,“文公奉祠居家,先生(指黄榦)自京还,留文公之侧”。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黄榦往来于福州、建阳考亭两地。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为黄榦“筑室于考亭新居之旁”。朱熹在《答巩仲至》第十二书中曰:“直卿久不得书,闻有徙家之兴,此固所欲,但于渠聚徒之计,则恐失之便,无以为生,亦须细商量耳。”后黄榦一直延至庆元五年(1199年)十一月,才迁于考亭新居。⑤朱熹在《答余占之》第四书中曰:“直卿已归在此,今年往来亦有一二十人相过讲习。”⑥胡泳录朱熹语曰:
  庚申二月既望,先生有书与黄寺丞商伯云:“伯量依旧在门馆否?《礼书》近得黄直卿与长乐一朋友在此,方得下手整顿。但疾病昏倦时多,又为人事书尺妨废,不能得就绪。直卿又许了乡人馆,未知如何?若不能留,尤觉失助。甚恨乡时不曾留得伯量相与协力!若渠今年不作书会,则烦为道意,得其一来为数月留,千万幸也!”⑦庚申为庆元六年(1200年),此为其逝世前一月所书。文中所言《礼书》,指的是《仪礼经传通解》,黄榦负责其中《丧礼》、《祭礼》部分。此书在朱熹生前未完稿。一直到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黄榦所撰这一部分方成书,名《仪礼经传通解续卷》。有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李方子、甘节、萧佐三人同录“吉甫问:‘仁义礼智,立名还有意义否?’”一条,其中有黄榦的答语;杨至录“吉甫问恭敬”一条,其中也有直卿之名。有郑南升录“仁者爱之理”条,参与讨论者有黄榦、汪正甫、暖亚夫;郑南升录“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条,以及“问‘贫而无诌’章”条,均录有黄榦的议论。庆元三年(1197年),黄义刚录“直卿劝先生且谢宾客数日,将息病”,义刚又录“先生问直卿:‘何不移入新屋居?’曰:‘外门未立。’”①
  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黄榦在离汉阳知军任后,回到阔别已久的考亭,时朱熹已逝世16年。黄榦在竹林精舍讲学,诸生云集。黄榦在此撰写了《竹林精舍祠堂讲义》,并开始草撰《朱子行状》。在《行状》中,他高度概括了朱熹“自筮仕以至属纩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的一生坎坷的事迹,全面论述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给朱熹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的高度评价。②
  黄榦是朱熹之婿,其学术思想和亲属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坚守师说最严,特别是完成了朱熹未完成的《仪礼经传通释》。其著有《论语注语问答通释》、《周易系辞传解》、《孝经本旨》、《圣贤道统传授总序说》、《朱子行状》等。
  黄榦对闽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用论。清人全祖望说:“嘉定而后,足以光其师传而为有体有用之儒者,勉斋黄文肃公。”③体是指本体,即理、太极,用是指理之流行发用。体用关系表现为“理一分殊”,即一理散为万物,万物复归一理。黄榦说:
  道(理、太极)之在天下,一体一用而已。体则一本,用则万殊。一本者,天命之性;万殊者,率性之道。天命之性,即大德之敦化;率性之道,即小德之川流。所以语大莫能载,惟其小德之川流;所以语小莫能破。语大莫能载,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语小莫能破,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万物统体一太极,此天下无性外之物也;一物各具一太极,此性无不在也。①在这里,黄榦对朱熹理的应用方面的理论有所充实。黄榦还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有体有用之学,如他在从政期间筹备边防和全民作战等。在黄榦看来,理不是寂然不动的,它通过阴阳五行,化生男女雌雄丰富多彩的世界万物。这样,朱子学思想中的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比较具体化了。二是论定朱熹在道统中的地位。朱熹提出的道统论,已把其本人放入孟轲之后道统的继承者之中,但是朱熹本人不好说自己在道统中的重要地位。黄榦专门撰写《圣贤道统传授总序说》,把“传承道统”看作是朱熹的最大成就,并把道统的内涵概括为“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克己以灭其私,存诚以致其实”。三是把闽学推广至全国。
  对黄榦在阐扬朱熹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时人及后人均评价颇高。真德秀在《勉斋先生祝文》中说:“惟公之在考亭,犹颜、曾之在洙泗。发幽阐微,既有补于学者;继志述事,又有功于师门。”②
  黄榦的著述,还有《勉斋讲义》、《勉斋诗钞》等,结辑为《勉斋集》。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