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庆元党禁避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73
颗粒名称:
(八)庆元党禁避难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7-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在“庆元党禁”时期为避免政治迫害曾数次离开建阳考亭,逃到福建各地避难,并留下许多遗迹和传闻。朱熹及其门人的言论被后世赞赏,但近年出土文物证实朱熹曾避难于古田等地。
关键词:
朱熹
庆元党禁
避难
内容
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宁宗即位,十月朱熹任宁宗侍讲,讲《大学》。朱熹利用侍讲之便,攻击执政韩侂胄。韩为太皇太后的亲属。韩为排除异己,指示其党羽猛击朱熹及其学派。结果,朱熹仅做46日的皇帝侍讲,就被解职回崇安。朱熹离首都临安(今杭州)后,韩侂胄的势力益张,其党羽创“伪学”之名,诬朱熹为伪学罪首。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检察御史胡纮上疏列朱熹六罪,又丑行四项,故或云十罪;疏交沈继祖,沈奏疏。于是朱熹被褫职落祠。朱熹的政治生命于此时结束了。自此至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死,史称“庆元党禁”时期。在这期间,朱熹及其主要门人,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关于朱熹在“庆元党禁”期间的活动,朱熹和其后学有许多不合实际的记载。例如,朱熹门人黄榦在《朱子行状》中谓,朱熹始终在建阳考亭“日与诸生讲学于竹林精舍”,撰述不停。①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门人杨道夫,闻乡曲射利者多撰造事迹,以投合当政者之意,亟以告朱熹。朱熹回答说:“死生祸福,久已置之度外,不烦过虑。”当时,曾有一个人微讽朱熹,谓其“有天生德于予的意思,却无微服过宋之意”。②据记载,孔子不悦于鲁、卫,逃至宋,宋桓司马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而过宋”,仍主于宋贤大夫司城贞子。这就是说,“孔子虽当厄难,然犹择所主”;而这时朱熹“却无微服过宋之意”,即逃跑了。③对此,朱熹回答曰:
某又不曾上书自辨,又不曾作诗谤讪,只是与朋友讲习古书,说这道理,更不教做,却做何事?……今人开口亦解一饮一啄自有定分,及遇小小利害,便生趋避计较之心。古人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视之如无物者(按亦作“如履平地”),盖缘只见得这道理,都不见那刀锯、鼎镬。……“死生有命”,如合在水里死,须是溺杀,此犹不是深奥的事,难晓的话。如今朋友都信不及,觉见此道日孤,令人意思不佳。④
这时,朱熹门人劝其离开考亭避难。朱熹说:
祸福之来,命也。……如某辈皆不能保,只是做将去,事到则尽付之。人欲避祸,终不能避。……今为避祸之说者,固出于相爱,然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某今头常如黏在颈上。……自古圣人未尝为人所杀。⑤
上述这种言论,朱熹及其门人是非常多的,在后世成了定论,方志、传记及其他有关论著,都极为赞赏。世称翔实的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详细地记载了朱熹及其门人的这些言论。
其实,朱熹在“庆元党禁”时期避迹无定所,曾数次离开建阳考亭,逃到福建各地避难。近年在福建古田杉洋挖掘出朱熹手书“蓝田书院”、“引用”石刻,并有石室和相传朱熹当年夜观星象的聚星台,还发现木刻匾、条幅对联等。据所载:
蓝田书院在杉洋北门外,朱晦翁书“蓝田书院”四字勒石。唐永贞令余仁椿建。迄清代某年重修,乾隆县令万友正、大学士朱珪均有记,详《艺文录》。距书院左边数武有聚星台。相传宋韩侂胄迹伪学时晦翁尝潜居此处。台圮。后至光绪间,乡人窥其旧址山明水秀,占掘为坟;及数尺,有方砖砌成七斗,斗中藏铜钱、铁筋,不知何用,后该地葬坟不利,另迁他处。乡之好义者立碑纪以“先贤遗迹”四字。其右边数武有一池,名引月池,晦翁书“引月”二字,惟署名则用“茶仙”。其池无论春冬,月初出时即照此池,故名“引月”。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蓝田书院”石刻上款题有“庆元丁巳春三月”,即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是党禁最高潮时期;朱熹手书“引月”石刻,当地人传为因学禁而署假名“茶仙”。又据该县志所载:“朱熹字仲晦,新安人,庆元间,韩侂胄禁伪学,逆寓古田。宗室诸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所寄寓附县治者,匾其亭曰溪山第一。往来于三十九都……螺峰、浣溪、杉洋诸所,皆其游息而训诲也。文公尝曰:东有余、李,西有王、魏,盖自纪其乐育云。”邑人徐连仲《重建溪山书院碑记》曰:“邑东郭外溪山书院,旧系宋庆元间,紫阳朱子避伪学禁,逆寓而讲学之区。考古碑,溪山原作青溪,后人因朱子尝书‘溪山第一’四字,慕其芳名,遂以易此。”“朱子避地玉田时,韩侂胄遣人迹其后,将甘心焉。是人宁自刎死,不肯杀道学以媚权奸。邑人祀于溪山书院前,即今太保庙也。”②玉田是古田的主要地区。此是讲朱熹避难于古田。
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还到顺昌。朱熹在《题袁机仲所校〈参同契〉后》中曰:
予顷年经行顺昌,憩筼筜铺,见有题“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鬲之语于壁间者,三复其词而悲之。不知题者何人,适与予意会也。庆元丁巳八月七日,再过其处,旧题固不复见,而屈指岁月,忽忽余四十年,此志真不就矣!道间偶读此书,并感前事,戏题绝句:“鼎鼎百年能儿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③
从朱熹到顺昌的时间和心情,可知亦是避难。
现在,福建泰宁发现朱熹撰并书的《春夏秋冬》四时诗石刻,证明朱熹在庆元党禁时期曾避难泰宁。据载:“朱子题壁诗……朱子隐居小均(坳)时作也。时禁伪学,故不书名,以避祸也。版存邑诸生丁焰处。”①
此外,当时他还逃到遥远的闽东等地避难。据载:
朱熹字元晦,建阳人,因避伪学禁寓邑之二都龙门,后人名其所寓楼曰紫阳;即复寓于方安里之龙峰岩,里人刘砥、刘砺兄弟从而受业,今其地称为晦翁岩。②
这仍是讲在长乐。此外,诸如:“紫阳楼在后澳,知县事高赞建,朱子避伪学禁寓此,故名。”这仍是讲在长乐。“龙峰书院在方安里,为宋儒刘砥、刘砺读书处。朱子避伪学寓此,二刘从而受业。明弘治间,知县潘府建为书院。”这是讲在长溪。对此,还有谓,“旧志载,公随父寓龟龄,当在十四岁以前。又庆元元年乙卯,公六十六岁,旧志载,庆元间禁伪学,公至长溪,住杨楫家。”③长溪在今霞浦县和福鼎县境内。杨楫字通志,朱熹门人。对此,《县志》有数处记载:“朱公祠在县治东,祀朱文公。……祠创于宋代。……公以伪学禁避地长溪,授学赤岸乡。及他适,学生林湜等不忍别,塑像以祀于其处。”“文星明村在大南,宋庆元时禁伪学,朱元晦避地此村,仰观天象曰:文星其复明乎?遂以名其地。”“紫阳朱子,庆元间以伪学禁闽地于闽,至长溪,主(按应为住)黄榦、杨楫家,讲学于石湖馆、龟龄寺、石堂等处,从游者众,而黄榦、杨复、林湜、高松、陈骏、郑师孟、龚郯、张泳其最著者也。过黄崎村,作《中庸序》。”④关于“作《中庸序》”,有记载:“黄崎山,朱子避伪学禁到此止焉。作《中庸序》于乡,地僻无纸,写序于屏,后存入州库。”⑤这里均讲在长溪。有记载朱熹避难闽县,其曰:“铁冶坊在龙迳溪傍,朱子以避伪学禁至此。”⑥铁冶坊在闽县,闽县即今闽侯县。还有记载:
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岩之“八闽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尚存。第不知居停何地,想亦止在林正卿兄弟处也。
宋龙门精舍在石鼎峰梅溪之阳,山水奇秀,双崖之下传为神龙所居。先儒林学蒙和弟学履俱从朱子学。伪学禁起,学蒙筑室居此,朱子镌“龙门”二字于石。
宋庆元间,严伪学之禁,朱文公避迹至连江,入安中里仁山留数日。主人礼奉甚周。公取厅门书《大学》圣经其上,谓曰:留此为礼义之报。遂行。①
朱熹这些墨迹尚有遗存,有力地说明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
上述资料和观点,笔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撰文论述,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如有的说:
有关朱熹避难的情形,以往所知甚少,高足又是女婿的黄榦,在《朱子行状》中且说,朱熹在学禁期间,始终在建阳考亭日与诸生讲学于竹林精舍。执教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的高令印,根据福建地方志和新出土的朱子墨迹,考证出朱熹不但在考亭附近的闽北避难,还逃到遥远的闽东等地避难,前后到过古田、长乐、长溪、黄崎山、闽清、连江等地。有时且照样授徒讲学。这不仅纠正了《行状》所言,也证实了《福建通志》中“避迹无定所”的说法。②
此是台湾知名学者韦政通于1992年5月在台北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
附注
①《勉斋集》卷八。 ②以上见[明]戴铣:《朱子实纪》卷四《年谱》。 ③以上参见朱熹:《孟子集注》卷五《万章章句》。 ④《朱子语类》卷一〇七《朱子四·内任·丙辰后》。 ⑤[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年谱》,《朱子语类》卷一〇《朱子四·内任·丙辰后》。 ①民国《古田县志》卷一四《学校》。 ②民国《古田县志》卷三五《流寓》、卷一四《学校》、卷三七《杂录》。 ③《朱子文集》卷八四。 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六《古迹·泰宁县》。 ②同治《长乐县志》卷一六《列传》。 ③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〇《古迹》、卷六二《学校》。 ④民国《霞浦县志》卷二四《祠祀》、卷八《名胜》。 ⑤嘉庆《福鼎县志》卷一《山川》。 ⑥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三八《古迹》。 ①以上见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七三《丛谈》、卷四〇《古迹》。 ②韦政通:《“庆元学禁”中的朱熹》,《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3年版,第143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