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59
颗粒名称: 二 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
分类号: B244.7
页数: 8
页码: 22-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北宋时期,闽中地区成为理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中心,涌现出欧阳詹、海滨四先生、陈襄、胡安国等为代表的闽中理学家,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设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北宋 闽中 理学

内容

北宋确立后,理学在北方中原一带传播,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到了北宋后期,便向全国各地衍化,而真正成长壮大起来却是在闽中福建。基于闽中有理学的基础,北宋理学诸子的理学思想便通过各种途径由北往南而入闽。
  理学开始时称为道学,其创造者是唐人韩愈,他提出一个与佛教法统相对立的儒家道统。与韩愈同登“龙虎榜”(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的闽中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生卒不详),差不多与韩愈同时提出儒家道统。据记载,他曾任“国子监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下举(韩)愈博士,卒年四十,崔群哭之甚,愈为詹哀辞,自书以遗群”。①从明代起,有人认为欧阳詹也是理学(道学)的开创者。清人李清馥认为,“闽中儒学开先始于唐欧阳四门。”“闽学开自唐欧阳四门倡起,彼时人文未著也。”②这里所谓闽学即理学(道学)。欧阳詹的理学观点和韩愈差不多,只是在文学和反佛方面没有韩愈出名。现遗存有欧阳詹后人搜集其遗文编辑的《欧阳詹公文集》7卷。和欧阳詹同时的闽中莆田人林蕴[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生卒不详],也和韩愈、欧阳詹一起提倡儒家道统,亦反对佛教。林蕴的著作原有10多卷,大部分散佚,今遗存有《林邵世集》2卷(因其任过邵州刺使,故名)。基于当时中国古代社会才开始向后期过渡,适应这种社会性质需要的韩愈、欧阳詹、林蕴的理学(道学)思想也未充分发展起来,正如上引李清馥所说的,“彼时人文未著也”。值得注意的是,欧阳詹、林蕴的理学(道学)思想,却说明了早在唐代理学萌芽阶段,闽中就出现理学了。
  北宋初,闽中侯官人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与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在朝廷往来,同时倡导理学,后来他们又倡道于闽中,被称为在闽首倡理学的“海滨四先生”。对于“海滨四先生”,清人李清馥说:“宋初海滨四先生与安定胡氏诸公同时倡道,有鲁一变之风,然派别未著也。”①清人蒋垣亦谓,海滨四先生与孙复、胡瑗、周敦颐等人“开宋朝理学之始,自杨时传二程之理学于闽,其道大行,而海滨四先生之学乃寝息”。②
  在“海滨四先生”中,陈襄(1017—1080年)最为有名。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学者称为古灵先生,北宋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他26岁登进士,授官浦城县主簿、代县令,后历官仙居县令、著作佐郎、开封府推官、常州陈州知府、应天府留守、陕西转运使、天章阁侍讲等。陈襄的著作有《易讲义》、《奉使录》、《中庸讲义》、《国信语录》、《郊庙奉祀礼文》、《州县莅民提纲》、《陈古灵奏议》、《古灵先生文集》等。其中《中庸讲义》较全面地论述了他的理学思想。他的哲学体系以“诚”为最高范畴。他说:“诚者,天之道。诚者,物之始终。”他认为,天离不开“诚”,物也离不开“诚”。“诚”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诚即神”。人得到了“诚”,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诚”是有高明博厚的,有了“诚”就有了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就能确定各种事物应如何来处理。谁能得到“诚”呢?他认为,圣人生来就有“诚”的美德,因此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不学而知,懂得“天理”,一言一行皆符合天理;而一般人呢?虽然没有圣人那样的先知先觉,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明白了“天理”、“圣道”而达到“诚”。一般人要达到“诚”的美德,就要存正去邪,即保存礼义之正,去异端邪念;要存公去私,即保存国家之公,清除个人之私欲。他认为,时时按此办理,那就会达到“诚”。对于道德修养,陈襄认为,人不能丧失本心,丧失了本心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本心。他所谓本心,是指遵守三纲五常的善心。他还认为,人最重要的是“道”,道就是“义”;“不苟且求利,不苟且求进,不苟且求得,只在于求义”,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于义。在认识论上,陈襄提出:“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这是说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达到尽知人的仁义礼智的善心;要诚心诚意地待人接物,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以达到尽知事物的道理;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尽知自己的本性。在陈襄看来,人的本性和事物的道理都是上天给的,是先天就有的。①
  北宋闽中崇安人胡安国(字康侯,号武夷,1074—1138年)向朝廷进《春秋传》,加安国宝文阁直学士。其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孙复,另一方面来源于二程的四大弟子之中游酢、谢上蔡。胡安国潜心《春秋》20多年,所著《春秋传》是理学的重要著作。当时学者研究《春秋》的著作甚多,唯胡安国的《春秋传》最为出名。元明科举取士,五经之《春秋》用胡安国之《传》。胡安国还编著《上蔡语录》、《通鉴举要补遗》、《春秋年表》等。胡安国为学强调穷理尽性。胡安国说:
  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重也。……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致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万象皆见。②
  胡安国之学传其子胡宏(字仁仲,号五峰,?—1161年)是闽中理学的一大学系。胡氏父子之学衍化为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之学。
  北宋朝廷曾任命今陕西关中理学的创始人张载为崇文院校书,闽中古田邵清及门学《易》。邵清[字彦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年)太学生,生卒不详]专治《易》理。明人朱衡认为,邵清从张载学《易》,回闽筑室先人墓侧,聚书千卷,角巾鹤敝,乡里敬之。邵清的哲学思想近于张载,具有气一元论的倾向。③
  周敦颐理学之教得程颢、程颐而益盛。闽福清王蘋、将乐杨时、建阳游酢游醇、沙县陈渊陈瓘皆从二程受业。濂、洛之教入闽亦由此而盛。王蘋(字信伯,赐进士,生卒不详)资禀清粹,充养纯固,为程门高弟。明人朱衡记载了王蘋上疏论学,其中有曰:
  人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得大业,由此而成。故欲传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扩充是心焉尔。④
  王蘋的思想倾向于心学,可以说是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先驱者。王蘋的著作有《论语集解》6卷、《震泽记善录》7卷等。杨时谓“同门成就,莫踰信伯矣”。陈瓘[字莹中,号聊斋,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生卒不详]治《易》,接受邵雍、刘安世之《易》说,主理数相推。陈瓘的思想是二程理和邵雍象数的混合物。他认为,先天之学以心为本,万事万物皆生于心。他强调求学为了践履,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凡欲解经,必先反诘其身,而安措其天下而行,然后为之说焉。”在历史观上,他提出天下之事变故无常,惟稽考往事则有知其故,鉴古而察今,历史有一定的发展规律。①陈渊(字知默,号默堂,生卒不详)是陈瓘之侄孙。他早年师事二程,后师事杨时,又是杨时之婿。因此,他受陈瓘、杨时的思想影响甚深。他的著作有《默堂集》22卷。
  在闽二程的传人中,游酢、杨时最有代表性。游酢(1053—1135年),字子通,又改字定夫,号广平,因曾筑草堂于故乡豸(音至)山之麓,学者称之为豸山先生。北宋建州建阳县禾坪里(今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之〓垅)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登进士第。历官萧山县尉、河阳知府、泉州签判、和州知州、汉阳军知、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府学教授等,又历舒州、濠州而卒,享年71岁。因家人无财力运棺柩于原籍,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今安徽省含山县杨头区林场)。追封朝奉大夫,谥文肃。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从祀孔庙。游酢的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豸山粹言》等,现存有《游文肃文集》8卷(或曰10卷),其书法墨迹遗存编入《中国书法大字典》等之中。今福建闽台文化交流协会等出版点校译注之《游酢文集》8卷。
  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因曾隐居家乡龟山,学者称之为龟山先生,北宋将乐(今属福建)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历官余杭浏阳萧山知县、秘书郎、著作郎、玺英殿说书、龙图阁直学士、国子祭酒、右谏议大夫兼侍讲、给事中、微猷阁待制、工部侍郎等。于杨时卒年,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追封吴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立龟山书院,御书“龟山书院”额。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敕建延平道南祠像祀,以罗从彦、李侗配享。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杨时的著作主要有《经筵讲义》、《诗经辨疑》、《二程粹言》、《经解》、《列子庄子解》、《孟子义》、《开成纪事》、《字说辨》、《礼记解》、《中庸解》、《春秋说》、《周礼辨疑》、《尚书讲义》、《龟山易传》、《龟山经说》、《龟山奏议》、《龟山语录》、《龟山文集》等。林海权点校之《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是现存杨时著述的全集。
  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都是把游酢、杨时放在前边。朱熹与门人有这么一段对话:
  问:“吕、游、杨、谢四子之说孰优?”(朱熹)曰:“此非后学所敢言。程先生于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①
  此即程子谓“建州游酢,非昔日之游酢也,固是颖悟,然资质温厚。南剑州杨时虽不逮酢,然煞颖悟”,并称其“灵利高才”。②朱熹赞曰:“道南首豸山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③明末黄宗羲认为,“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杨、谢、吕为著。”④游酢于20岁时在京师见程颐,程颐即谓其资可与适道,是年程颢办学即召游酢任教职,游酢即师事之,尽弃故所习而学之,即放弃词章之学而改为理学。再过9年,游酢和杨时一起至河南颖昌。杨时也开始师事程颢。他们“程门立雪”学成回闽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说的是游、杨二人“载道南归”。⑤清人左宰说:
  孔孟之道得二程而明,故朱子以二程继闻知之统。二程之教得游、杨而广,故先儒以游、杨为亲炙之宗。⑥
  游酢、杨时在二程弟子中居以重要地位。
  游酢、杨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书法等中国文化的诸领域中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在其从政生涯和相应的学术活动中形成的,他们的学术研究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酢、杨时是两宋之际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思想家,是两宋理学的典型代表者,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应享有崇高的地位。南宋理宗皇帝于嘉熙二年(1238年)在《赠大中大夫游酢谥文肃敕》中讲到游酢时说:
  游酢,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趋蹡礼乐之场,超卓传注之表。群经独得其趣,诸子莫遁其情。罗纲百家,驰骋千古。进宪台以率僚属,推圣学以明大义。《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书,足以开来学于后世。雇功德之兼全,宜恩隆之特巽。①此可视为对游酢、杨时两个人的全面概括的评价。在遗存的游酢、杨时的著述中,有关两宋理学的主要内容,诸如理本、理一分殊、心性、存理灭欲、格物致知等,不仅有基本的论述,还有许多创见。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意义上论述理学,把易学、中庸作为理学的核心内容,显示出理学根源于传统和教化功能,克服了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的弊端。
  对上述二程系统,朱熹的私淑弟子真德秀作过全面的概括。他曰:二程之学,龟山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侗),李氏传之朱氏(熹),此一派也;上蔡谢良佐传之武夷胡氏(安国),胡氏传其子五峰(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栻),此又一派也。朱、张之学,最得其宗。②
  二程理学南传这一传授系统,单从师承关系上来说,大体上是正确的。宋元明清时代的一些理学著作,基本上都是按照真德秀所说的这个线索进行论述的。
  对于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还必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程颢谓“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两人在场,他们共同把程氏洛学(理学)移植至福建。游酢卒于北宋灭亡前之三年(徽宗重和五年,1123年),其活动时期正是国家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人们无视思想理论问题,游酢和其弟子无人过问,因而其思想得不到系统的传授。杨时卒于南宋建立后的九年(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其在世时,为了重整国家,不同阶层和阶级的人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理论问题。杨时仕于朝,被皇帝选为侍讲,提出激进的抗金主张,并奔走各地游说。杨时弟子1000多人,再传弟子李侗、朱松、刘勉之、刘子翚、朱熹、张栻等,当时在政治和学术上地位很高,使杨时的思想影响较大。因此,后世只说“道南第一人杨时”,不提还有个游酢。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是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除杨时一系外,有的没有发展起来,有的传至外省,在闽中没有形成比较严密的学术派别和思想体系;而杨时一系也仅传授至李侗为止,朱熹实际上未承其学。因此,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只能算作闽中早期理学,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闽学。
  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福建理学家的一些思想。闽学是相对于其他地域性的学派濂、洛、关、浙东、江西等而言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庞大的完整严密的闽学思想体系。朱熹和杨、罗、李只是有师承关系,并未真正传其道。杨、罗、李一脉相传的“指诀”,是体会所谓“未发之中”。这是杨时从程颢那里学来的。上引程颢谓“吾道南矣!”是符合实际的。《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人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有一种纯是理的精神本体,它是天下的根本,体察了它,人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天下也就可以得到治理了。杨时说:
  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发而中节矣!发而中节,中固未尝亡也。孔子之恸,孟子之喜,因其可恸、可喜而已,于孔、孟何有哉?其恸也,其喜也,中固自若也。①
  在杨时看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遵循了天理。这是“静复以见体”的工夫,是逆觉体证之路。杨时还就恻隐说仁,以“万物与我为一”说仁之体,也是明显地本于程颢。②罗从彦从学于杨时20多年,其真得力处,亦是“静复以见体”的体证工夫。李侗也是如此。朱熹在《答何叔京》中说: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③
  朱熹早年依据李侗的教导,体会所谓“未发之中”,苦参“中和”,始终未能契入逆觉体证之路。朱熹后来回忆说:
  当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及其也,渐次昏暗淡泊;又久则遂泯灭,而顽然如初无所睹。此无他,所见者,非卓然真见道体之全,特因闻见揣度而知故耳。④
  这说明朱熹对他所谓“未发之中”不予重视,未曾学进去,并且还提出批评,如说“罗仲素(从彦)《春秋说》不及文定(按胡安国谥号),盖文定才大”、“罗先生说(按指教人静坐)终恐做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学,谢上蔡亦言多著静不妨。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是病。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①李侗“说敬字不分明,所以许多时无捉摸处。……若一向如此(按指静坐),又似坐禅入定”②,等等。这样,朱熹对程颢、杨时一系所悟解的性道之体未有真实契会。今人刘述先说:
  程门另一高弟杨龟山倡道东南,再传弟子李侗(延平)即为朱子之业师。但朱子并未契于龟山一系的“默坐澄心”之教,且不幸延平早逝,不得不自己努力,强探力索,苦参中和,一直到三十九岁才真正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朱子自述早年误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乃在未发上面用不上工夫,不免急迫浮露。后来仔细咀嚼伊川(程颐)遗教,特别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才涣然冰释,为问题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从此认定性即是理,心则周流贯彻、通贯乎未发已发,在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之后则用省察。如此静养动察,分有所属,而敬贯动静,自此不复有疑。朱子所发展的是一心性情之三分架局。性即是理,而心是情,心统性情。这套思想的背景则是一理气二元不离不杂之形上学。理是超越而永恒的。气则是内在而具体的。性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爱、情是气。心是气之精爽者,具众理而应万事。③
  这就是朱熹别走蹊径直承程颐的思路。朱熹曾谓,“道理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程颐)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中了”。④
  对于朱熹思想之上承脉络,今人蔡仁厚有综合的说明。他说:
  从师承上说,朱子当然是延平弟子;但若专就理之脉传而言,朱子实不传龟山、延平之学。黄梨洲所谓“龟山三传而得朱子,而其道益光”,实只是单从师承上说的仿佛之见。朱子所光大的,乃是伊川之道,并非龟山之道。龟山一脉,实到延平而止。⑤
  总之,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是一系,在闽中至李侗而止。朱熹思想不是附此系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而是直承程颐等人的理学思想。就闽学渊源于洛学来说,闽学属程颐、朱熹一系。

附注

②《八闽理学源流》卷一。 ①以上见《古灵集·中庸讲义》。 ②《胡氏传家录》。 ③《道南源委》卷一。 ④《道南源委》卷一。 ①《陈右司易说》。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一《程子门人》。 ②《程氏遗书》卷二上。 ③《朱子文集》卷二。 ④《宋元学案》卷二六《豸山学案》。 ⑤《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程氏外书》卷一二;《朱子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 ⑥《游定夫文集·序》,《游酢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①《游酢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一。 ①《杨时集》卷二一《书六·答学者其一》。 ②《杨时集》卷二一《书六·答练质夫》。 ③《朱子文集》卷四〇《答何叔京二》。 ④《朱子文集》卷四〇《答何叔京二》。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二《杨氏门人·罗仲素》。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三《杨氏门人·李愿中》。 ③《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267页。 ④转引自《宋元学案》卷四九《晦翁学案》。 ⑤《新儒学的精神方向》,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211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