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49
颗粒名称:
绪论
页数:
9
页码:
1-9
内容
由先秦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思想。到了东汉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把儒家定为一尊,文化划一有序,就会逐渐导致僵化。文化的一些主要承担者知识分子跟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上层的既得利益者,或者说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他们只是沉溺于正统官学(经学)之中,无需探索新思想。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它与衣食住行一样,不可须臾离。旧的正统官学停滞不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思想的需求,自然就不能一直维系人心,社会政治必然动摇。东汉的党锢之祸又尽力迫害知识分子。因此,上层社会承担不了文化思想的重任,文化思想的活力自然就转移到民间,这就必然使根植于民间的道家思想发展起来。
两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兴盛起来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为玄学。玄学的经典是《周易》、《老子》、《庄子》“三玄”,是用道释儒,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由于道家的“无”在玄学中得到了发扬,而“无”又与佛教的“空”相通,于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便有了发展的契机;在东汉产生的土产品道教,在与舶来品佛教争高低中运用老子的思想和汲取佛、儒观点,也发展起来。经过南北朝,儒、佛、道三教由论争到融合,到了隋唐时期,由于老子(李耳)与皇帝同姓(其实皇帝之李是少数民族,与李耳之李不同),得到朝廷的崇奉,发展起来的道教(家)进一步壮大起来;佛教中国化,产生中国佛教禅、华严、天台等宗派,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当时,几乎倾国信奉佛教,有与印度一样成为佛教国家的趋势,而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思想儒学却奄奄一息。这就是所谓儒家道统中断。
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思想儒学存亡、兴废的关键时刻,唐朝韩愈率先提出道学(即理学、新儒学),极力排佛,以复兴中断了的儒家道统为己任。接着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以儒学融合佛、道之学,确立理学,分别创立了濂、洛、关等理学派别。他们基本上把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思想儒学复兴起来,重建了道统,重新树立起孔孟的崇高地位。自孔孟、汉唐诸儒以至北宋理学家都在北方。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北方中原一带。但是,到了北宋末期,北方的少数民族金人等将入主中原,北宋将要灭亡。金人文化落后,承担不了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思想儒学又到了一个存亡、兴废的关键时刻,道统又将中断。唯一的出路是把理学移植到南方。当时大哲学家邵雍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南方地气至矣。”①“地气”,即是国家的文化重心。于是,闽中学者游酢、杨时等,到河南拜二程等为师,“立雪程门”。游、杨学成回闽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他们适应历史的需要,“载道南归”。②由此,中国文化重心由北方往南方转移。游、杨等之理学三传而有朱熹,进一步以儒学融合佛道之学,经过辨伪、注疏,动摇了一直在社会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五经”的权威,断定“四书”才真正比较完整地体现儒家思想,集濂、洛、关等诸理学派别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创立闽学,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为国家新的文化重心。南宋大理学家张栻说:“当今道在武夷。”③指的就是国家的文化重心转移到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样,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由北方的中原一带转移到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过渡。
闽学是地域性学派,它产生和形成于南宋时的福建,创始人是居住在福建建阳考亭的朱熹,初期活动于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闽学是与北宋江西庐山濂溪周敦颐的濂学、河南洛阳程颢程颐的洛学、陕西关中张载的关学等相并称的宋代诸地域性学派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首次出现福建名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始用古称闽中或闽作为福建的简称。清人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中说:“福建,朱晦翁(熹)侨寓地也,宋以来称闽学焉。”④把朱熹的学说称为闽学,是因为朱熹生卒和居住于福建,受学于福建的理学家,并著述、讲学、从政于福建,在福建形成为强大的朱子学派。清人蒋垣说:
朱子生于闽之尤溪,受学于(南平)李延平及崇安胡籍溪、刘屏山、刘白水数先生。学以成功,故称闽。盖不忘道统所自。①
“不忘道统所自”,是从传授系统的意义上来讲的。由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游酢、杨时、胡安国、胡籍溪、刘子翚、刘勉之、罗从彦、李延平(侗)等人的倡导,福建理学兴盛起来,朱熹直接或间接地师承他们,由此跟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的思想联系起来,并直接继承和发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的思想,集濂、洛、关诸理学之大成,集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建立起庞大的完整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游酢、杨时之后的罗从彦、李延平、朱熹,一般认为他们是闽中理学的传授(师承)系统,形成闽学。其实朱熹主要继承的是程颐的理本论;而胡安国传授给胡宏、张栻等,他们活动于湖南,形成为湖湘之学。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之学,重在明义利之辨,突出“心”的主宰作用,具有明显的心学特色,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的理本论是有所不同的。
朱熹之后,福建朱子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思想,使闽学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清人陈衍锟在讲到明代著名的闽学学者吴海时说:
闽学之倡也始于龟山(按指杨时),其盛也集于朱子,其末也振于西山(按指真德秀)。又二百余年,而始有剩夫陈氏(按指陈真晟)、翠渠周氏(按指周瑛)、虚斋蔡氏(按指蔡清)。向非有先生(按指吴海)之辟邪崇正,
傺然挺出于绝续之间,何以继以往而启将来哉!②陈衍锟认为,吴海在福建朱子学发展过程中是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人物。对吴海之后的明代朱子学,清人李清馥亦谓:
由元阅明成化间,蔡虚斋、陈剩夫、周翠渠诸贤,后先生(按指朱熹)讲学,称一时之盛。中明以后,学术漓杂。③“学术漓杂”,是指明中叶王阳明心学出现后,攻击朱子学,全国朱子学急趋下坡。阳明学经由南宋末年的真德秀、魏了翁,元朝的许衡、吴澄,明朝的吴与弼、陈献章等人,从朱子学中发展出来,然后再与朱子学相对立。但是,闽学却在和阳明学的辩论中有一定的发展,至清末而不衰。清人李光地说:
吾闽辟在天末,然自晦庵朱子以来,道学(理学)之正为海内宗。至于明兴科名,与吴越争雄焉。④“与吴越争雄”,就是闽学在与以阳明学为代表的江浙文化并驾齐驱,不相上下,特别是清代初年李光地、蔡世远、童能灵等闽学学者,为纠正明中叶以来阳明学派对朱子学诋毁所造成的影响,竭力提倡朱子学,使闽学复兴起来。
一般说来,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福建理学家的一些思想,而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不能称之为闽学。闽学是相对于其他地域性学派濂、洛、关、浙东、江西等而言的。朱熹集理学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建立起庞大的完整严密的朱子学思想体系,其后福建籍朱子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因此,一般把朱熹作为闽学的创始者和领袖。因为闽学与朱子学都是以朱熹为首的学派,南宋时闽学和朱子学的概念是一致的,其后闽学和福建朱子学的概念也具有相同的意义。而当闽学超出福建范围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一般叫做朱子学。①
朱子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理论。朱熹所继承的是儒家的“为己之学”,由内圣成德而外王事功,是由躬行践履来展示自己的天理论思想体系的。一般处理朱熹思想之不当,乃是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主客观相对列思想的影响,先由他的形上学天理论讲起,然后才讲他的心性论、践履论,这样的讲法是整个的本末倒置,以至把握不到他的思想的真正重心之所在。
朱熹是由“中和”问题的参究把握住制心的枢要的,其天理论之形上学由此逼出。基于《中庸》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释性、情、理,认为“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也,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未发之前,万理备具”,而应事接物“能省察得皆合于理处”。②这就肯定人有“自发自律自定方面而非在感官觉感中受制约的超越的道德本心”,③故其格物穷理、应对万事无不廓然贯通,合乎道德天理。这就是遵行孔子的下学(日用践履)上达(心性理天)的“为己之学”之教。朱熹说:
道学不明,元来不是上面欠却工夫,乃是下面元无根脚。若信得及,
脚踏实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践履自然纯熟。④这种由具体体会抽象的思维架式,朱子学学者是代代相传的。直到清代,著名的朱子学学者李光地奉旨纂辑《朱子全书》,其架势仍是从小学、大学起,然后及于天道性命之说。清人张伯行在论到明代著名的朱子学学者陈真晟时说:
吾儒之学则不然,以穷理为端,以力行为务,体之于身,而实推之于家国天下而无不当,至语其本源之地,不过曰此心之敬而已。①
这就是说,朱子学是门唯理的和实践的学问。具体之,就是以格物穷理和居敬存养并进互发为主旨的新儒学。它将居敬存养即实践的工夫作为学说予以提倡。这是朱子学所独具的特色。朱子学的居敬存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内在的心性存养,二是对天理的体认。这两者是紧密的联系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朱子学于宋元间超出闽、浙、赣武夷山一带之范围而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后,它在其故乡福建仍然继续衍变发扬光大,以至清末,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学术内容,不仅发展了朱熹的思想体系,并成为福建文化的核心部分,对福建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闽学这个概念出现于朱熹死后不久。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讲到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时说:
咸淳元年七月,除著作郎。时汤文靖公为太常少卿,与先生邻墙居,朝夕讲道,言关、洛、濂、闽、江西之异同。②
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其元年为1265年。此处提及闽学概念的时间是朱熹死后65年。元朝道学(理学)盛行,亦称闽学盛行。清人蒋垣说:
姚枢(按元朝广西柳城人)隐居苏门,以道学自任,刊《小学》、“四书”及蔡氏《书传》、胡氏《春秋》,而闽学至河朔矣!③
朱熹门人蔡沉著《书经集传》,是闽学的代表性著作。是书和福建早期理学家胡安国的《春秋传》,是元明清时代朝廷科举取士的教本之一。在明朝,明人陈鼎说:
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首立太学,命许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
今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④特别是,清人张伯行(河南仪封人)抚闽期间,编辑《濂洛关闽书》19卷,闽士翕然向风,大开闽学研究之风。
20世纪30年代,福州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的《福建文化》杂志,刊出“福建理学”专号(第4卷第24期,1937年4月),把历代福建理学系统概括为“福建文化”,可以说是“闽学”概念的发展。笔者与友人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首创“福建朱子学”概念。“福建文化”、“福建朱子学”是把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作为核心部分而提出的福建“大文化”的概念。此外,20世纪末以来,笔者等一些研究朱子学的学者,基于中国古代社会于唐宋间由前期往后期过渡,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以朱子学为核心的新的国家文化重心,提出“武夷文化”说。“武夷文化”可以说是继“福建文化”之后闽学概念的又一新的扩展。①
闽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理学思潮在福建地区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派别,当它于宋元间超福建范围,它就不是历史上的一般闽中之学,它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是其核心部分;并且,它有自己明显的思想文化特点和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此后,一般把它称为朱子学、武夷文化。
朱熹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不是一两个后继者所能继承发扬的;其内部也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其分化是必然的趋势。南宋末年至明清之际,闽学超出福建范围,在内涵和派别上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由南宋末年的真德秀、魏了翁,元朝的许衡、吴澄,明朝的吴与弼、陈献章等人,演变以明朝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是经由南宋末年的黄震、文天祥,元明朝的刘因、薛瑄等人,演变为以明朝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气学。到了明朝中叶,这种分化初步完成。罗钦顺、王阳明的论争就是这种分化的结果。最后,出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南宋末至明末清初朱子学的演变过程,由内圣而外王事功,中国社会由古代孕育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近代化气息。
中国古代文化诸种形态的重心由北而南至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由朱熹把它们融合提高为闽学——武夷文化的核心,然后再北传至全国,并汪洋澎湃以至国外,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思想。清人张伯行在为明朱衡《道南源委》所作的《序言》中说:
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子之传授,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与并称邹鲁。而程子“道南”一语,遂符合如左券。噫嘻!闽滨东海,屹立武夷诸名胜,元气融液,人与地会,当吾世复有兴者。乌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也。尔诸生景行前哲,能自振拨,以斯道为己任。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道之所谓流动而充满、弥沦而布濩者,于是乎统贯于“载道”之人矣!①
朱子学的这种衍进和传播,是具有十分深刻意义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
随着闽学超出武夷山一带向国内外传播,其政治作用急剧日增。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诏定国家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等为准。清圣祖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编辑《朱子全书》,颁行全国。南宋末元明清时代,朱熹等朱子学家的一些主要著作和其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国家的法定教科书,文官考试不出朱子学界限。朱子学成为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
朱子学于宋元间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支配东方诸国思想文化七八百年。一般说,儒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三个时期,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和当今的现代新儒学。对于第二期儒学的国际性,美籍哲学家杜维明在《儒家哲学与现代化》中说:
第二期儒学的发展,也就是中国的宋明、朝鲜的李朝到后来日本的德川,儒学成为地道的东亚文明的体现。以后这个传统在越南也有相当的发展。越南在法国殖民主义征服以前,受到儒学的很大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在许多地方,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行为,都受到儒家的影响。所以,(日本)岛田虔次指出: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这就是说,儒学不完全是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朝鲜的、越南的。这是儒学第二期的发展,有800年的历史。……朝鲜的李朝大概从1398年或1392年开始建朝,直到1910年日本侵略朝鲜灭亡,跨越中国明清两代,是东亚大王朝,这个朝代的指导思想就是儒学,其中非常突出的思想家就是李退溪(即李滉)。从李退溪到他的学生李栗谷(即李珥),儒学有非常大的发展,这个发展的基础即是中国的朱子学,也就是朱熹学统的发展。②
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韩国退溪学南冥学、日本朱子学、西方朱子学等,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李退溪的思想被称为退溪学,是当今国际文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朱熹、李退溪等新儒家,把孔孟儒学更加具体化,成为东方诸民族成就人生价值和人格升华的楷模,体现出了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主要表征。
朱子学超出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全国以至东方文化的主要特征,它于近代又传入西方,成为世界性的学说。西方朱子学的研究中心在美国,其代表学者有陈荣捷、狄百瑞、杜维明、田浩、秦家懿、余倍荷等。
鉴于当今世界对儒家思想现代化的研究热潮,自然对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朱子学也加以重视。几年来,国际间频繁地举行朱子学和与朱子学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对朱子学的分支韩国退溪的研究热潮,对我国朱子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十年来,对朱熹之后朱子学故乡福建的闽学的衍变发展,它在福建开发和文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它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等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对朱熹之后的朱子学在它的故乡福建的衍变和发展,南宋元明清时代已有些学者进行研究。但是,他们所撰写的闽学“源流”、“渊源考”、“道南源委”之类的著作,多为罗列人头的纪传体,大同小异,没有全面综合论述闽学、朱子学的一般特点、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对我们今天研究闽学无多大借鉴之处。我们今天研究朱子学,在观点上发凡起例,在资料上全面搜集,运用科学和现代方法进行综合分疏,所做出的成绩是很显著的。
在朱子学的研究上,有的学者认为,过去纯学术的经院式的研究缺乏可读性,作者群即读者群,在朱子学著作的范围内兜圈子,扼杀了朱子学的生机和文化价值。因此,必须开启朱子学研究的新境界,用解释方法代替阐述方法。饶祖天在《朱子学研究方法的新开拓》中说:
“应用”的重点是充分挖掘朱子思想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价值。“应用”还是一种加工、改造,可以保留其框架,装进新的内容,或肯定其积极因素,抛弃其消极因素,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能是朱子本人也没有想到的,像有人从八卦中悟出二进制那样。如朱子的学习方法与现代认识心理学,朱子导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改革,朱子办书院的经验与人才开发,朱子成为儒学大师的主客观因素与现代青年成才,朱陆之争与现代学术争鸣,朱子思想与国民性改造,朱子道德教育的得失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构,朱子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病,等等。①
现在有人撰写《朱子学启示录》之类的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著作。这种开启朱子学研究新境界的势头,是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和需要,是朱子学研究的一个正确方向。
此外,在对朱子学人物及思想的研究中,除了继续对他们现存著述和有关资料进一步进行分析外,查找他们的遗迹,搜集他们的轶事、佚文和传说,考察地方文献对他们的记载,把有关他们的事迹和资料都搜集起来,跟他们的现存著述和资料结合起来研究,也是现代朱子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附注
①[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一九。 ②以上见《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程氏外书》卷一二;《朱子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 ③《南轩集》卷一一。 ④《饮冰室合集》第4册。 ①《八闽理学源流》卷一。 ②《闻过斋集》卷首《序》。 ③《闽中理学渊源考》卷首《原序》。 ④《重修文庄蔡先生祠序》。 ①参见拙著:《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996年版。 ②《中庸章句》;《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一·第一章》。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三册,第四章《中和新说后关于仁说之论辩》,台北正中书局1969年版,第337页。 ④《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一·纲领》。 ①《陈剩夫集》卷首《序》。 ②《宋元学案》卷八五《深宁学案》。 ③《八闽理学源流》卷一。 ④《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 ①以上参见拙著:《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996年版)、《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游酢评传》(香港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1年版)等著作的有关部分。 ①《道南源委》卷首。 ②《论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7、120页。 ①《朱子学专刊》,1987年第2期,第170页。 1996年 1月,省渔轮修造厂承接7艘出口新加坡拖轮任务,其中4艘为4000马力、高技术含量的拖轮,该厂成为中国拖轮出口新加坡大户。 3月22日,厦门造船厂与香港百利得管理有限公司合资的厦门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从香港联合船坞公司引进2万吨级太古号浮船坞一座。 4月15日,省渔轮修造厂建造出口日本的大型驳船4500吨千秀丸号竣工交船。 4月26日,4807厂开工建造万吨级船坞。 7月18日,马尾造船厂被评为福建省“八五”期间电子信息应用先进单位,该厂开发的电脑辅助设计被评为电子信息应用优秀项目。 7月22日,厦门造船厂易地改造工程暨新厂区开工典礼在海沧投资区排头村隆重举行。8月6日,马尾造船厂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原江南造船厂)签订1996年度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协议。两厂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签订有技术合作协议。 8月22日,马尾造船厂造船部分的技改和厦门造船厂易地改造工程被国家经贸委批准列入国家“双加”技改项目。 9月8日,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直属马尾造船厂与厦门造船厂为德国建造的6艘105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建造合同在“9·8”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谢作民与德国代表彼勒先生分别在合同上签字。 9月19日,福建省副省长施性谋主持省政府专题会议,听取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谢作民关于本省船舶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并就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有关事项作出议定。 9月24日,省长陈明义、副省长施性谋带领省直7个部门领导到马尾造船厂视察指导工作。 11月6日,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提出“4411”发展战略,即“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到2000年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40亿元,产量40万吨;2010年产值100亿元,产量130万吨。实现“双增、双加、双基地”。到本世纪末进入全国造船工业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 12月18日,马尾造船厂开发的660箱多用途集装箱货轮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类新产品、国际水平。 12月22日,马尾造船厂为德国建造的第一艘105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轮开工,首开福建省建造万吨轮新篇章。 12月23日,马尾造船厂庆祝建厂13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华清、邹家华、王汉斌、卢嘉锡、王兆国等为马尾造船厂建厂130周年题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王荣生、海军中将张序三、省领导陈明义、贺国强以及党政军领导与各界嘉宾500多人出席庆典。 12月27日,省渔轮修造厂设计建造的940HP×2双桨深海拖轮、66箱多用途集装箱货轮,经省级技术鉴定,确认为福建省一类新产品,国内先进。 是年,龙海市国安船业有限公司开发出98型豪华玻璃钢快艇、580型高速船、366型电动浮船等系列产品。 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直属企业1996年投入技改资金1.1132亿元,是“八五”期间技改总投资的1.5倍,新开工技改项目16项,当年建成投产9项。 1997年 3月20日,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被评为1996年度福建省工业生产管理先进单位,名列“行业”类第一名。 3月25日,马尾造船厂建造的820箱集装箱货船列入福建省1997年新产品开发第一批项目,属国际水平。 4月30日,福建省副省长施性谋、潘心城率省直有关部门到马尾造船厂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该厂技改资金筹措问题。 5月1日,厦门造船厂厦船一号浮坞承修的1.8万吨真宝石号散装货轮竣工出坞,结束了厦门地区不能承修万吨轮的历史。 6月,闽东东福船业有限公司自筹200多万元资金建设的万吨级简易船台1座全面竣工。 7月10日,马尾造船厂历时3年多扩建成的2万吨级干船坞(长160米、宽26米,坞门宽25米)投入试生产。 7月24日,福安市船舶工业公司直属闽东东福船业有限公司,首次开工建造新加坡万吨驳船,实现出口船零的突破。 7月28日,厦门造船厂承接出口德国的10500吨820箱集装箱货船开工,结束了厦门地区不能造万吨船舶的历史。 9月18日,马尾造船厂建造的7800吨天达轮多用途集装箱货轮交船,创造了从开工到交船仅8个月零11天的同类船舶生产周期最短纪录。 10月16日,马尾造船厂660箱多用途集装箱货船、省渔轮修造厂66TEU货船分别获得福建省1996年度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11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单位,是省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 11月,厦门造船厂新厂区一台100吨龙门吊竣工通过验收。 12月2日,福建省经贸委闽经贸企[1997]721号文批复同意成立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组建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集团公司是由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改制设立的。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是以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联合有内在经济联系的21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12月6日,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伙伴协议书。 1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闽改办[1996]254号文批复同意马尾造船厂兼并上游造船厂。 12月15日,马尾造船厂660箱多用途集装箱货船设计获福建省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是年,4807厂总装一组、马造船厂船体车间电焊二班荣获“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