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注》所引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97
颗粒名称: 1.《集注》所引者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93-495
摘要: 这段文本是关于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强调君臣相互责任和义务,主张仁政和先王之道,反对暴政行为。同时,也涉及人性、道德和人伦等方面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提升美德。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孟子

内容

2.1“庄暴见孟子”章。“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
  《三朝名臣言行录》所引有出入:孟子切于救民,故深劝齐王与民同乐。而谓“今之乐犹古之乐”。然世俗之乐,郑、卫淫哇之声,非先王之法,岂可以荐上帝、配祖考、降天神、出地祗也。今乐、古乐如君子、小人之不可同,邪正之不可并。如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国家,则当如孔子答颜渊之言,孔子所言者为邦之正道,孟子所言者救世之急务。此所以不同。①
  《或问》:“范氏以孟子之言为‘救时之急务’,……然从范氏之说而失之,不过为失孟子之微意而未害乎‘为邦之正道’。”
  2.9“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章。“古之贤者,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学;而世之庸君,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是以君臣相遇,自古以为难。孔孟终身而不遇,盖以此耳。”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论征伐则必称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岂可谓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
  2.12邹与鲁鬨章。“《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府库,所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4.2孟子将朝王章。“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
  6.10匡章曰陈仲子章。“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人伦也。仲子避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廉哉?”
  7.1离娄之明章。《集注》引三处:“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
  “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廟以麪为犧牲,断死刑必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有仁闻。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贼害其君之甚也。”
  7.26不孝有三章。“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8.1舜生于诸冯章。“言圣人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则一也。”
  10.3敢问友章。“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禄。言天所以待贤人,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
  11.5孟季子问公都子章。“二章问答,大指略同,皆反复譬喻以晓当世,使明仁义之在内,则知人之性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
  11.9无或乎王之不智章。“人君之心,惟在所养。君子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盖以此也。”
  14.7吾今而后知章。“知此则爱敬人之亲,人亦爱敬其亲矣。”
  14.8古之为关也章。“古之耕者什一,后世或收大半之税,此以赋敛为暴也。文王之囿,与民同之;齐宣王之囿,为阱国中,此以园囿为暴也。后世为暴,不止于关,若使孟子用于诸侯,必行文王之政,凡此之类,皆不终日而改也。”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